英汉翻译的思维切换模式研究
2021-11-22杨莉
杨 莉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一、引言
思维在汉语词典中的概括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事实反映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思维属于精神上的活动,同时也能够从社会的实践中产生。思维是人类大脑中的功能,它能帮助人们客观展开分析,语言方面也是如此,可通过事项将语言转化为现实,语言就像思维的载体和工具,但却不是唯一。语言属于思维却不能代表思维,它可以对人类的某些思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将语言比作思维的工具最合适,因为思维在语言当中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语言表达形式的多元化,简单来说,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思维作为人类的大脑机能之一,可直接反映出客观事物,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无论是各国家还是民族在面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时都有着共同特点,而思维规律便是现实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应,这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共性。所以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就很统一,因为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语言都能反映出共同特性,就算不同的民族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却能从语言上进行转换。也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给不同民族在交流上提供可行性,让各种语言在翻译时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但因为很多民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文化信仰等方面有所不同,各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因此产生了很多语言形式,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便能体现。不同民族的思维具有个性,其能进一步凸显在人类语言表达中,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差异形成了语言翻译时的障碍。
二、东西方思维和语言表征差异
其一,从本体论的角度上进行比较,东方人大多都比较注重整体和谐,受到易经哲学理论影响,人们在思想上强调归一,但西方人大多重视分析原则,他们很多时候思考某些问题都是从一到多这种思想。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多结合焦点式思维方式,中国的思维则更加发散。这种思维方式反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造句上就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英语的句子是以主语和谓语为主体,然后组织句子的其他成分,包括短句、从句等,顺序由主到次,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由一到多的结构空间。学者将这些语法称之为营造学或者是空间型构造。但汉语则会用动词为中心,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将逻辑出来的事物排列,横向铺叙,最终形成由多归一这种流水的时间性造句方法,被称之为编年史法。这种差异充分说明汉语在造句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注重空间构架或者原则性,反而会更加流动转折,追求的是韵律节奏,不会被外形所困扰,自上而下较为形散。有的人会把汉语中的造句比喻成行云流水,而英语则像参天大树一样枝繁叶茂。
其二,绝大多数东方人都属于实用主义,这受到集体和团结意识影响,而西方人思维较为活跃和开放。站在某种角度上分析中国的知识社会追求传统哲学理论,中西方在思想和思维上的差异性比较大,主要还是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不同。中国受古文化影响较深,而西方人追求的是自由和流行元素,所以就某种程度上对事物表述或者概念阐述和西方形成差异。例如,西方人描述苦难的一句话是“苦难伴随着我”,但中国人再用同样的意思去描述就是“我历经了种种苦难”。这种语言翻译上的差异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多出现在主体客体之间的转换中。
其三,东西方理性主义有明显差异,中国人的理想主义更加具体,因此被称之为具体理性主义。例如,好多中国人习惯于举例子,喜欢就事论事,汉语中某些抽象化的东西会被简化和以形象的角度描述出来,也就是抽象变形象,并且将其具体化。汉语整体的思维形象体现在辩证,思维当中的主客体融会贯通,而这种主体性思维更加倾向于对事物的主观感知把握,重视知觉与具体形象,就像教育中教师为了达到更好效果,会在讲课的时候把一些抽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直观和简便的内容,以此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那么面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汉语表达某些事物着重于平衡。汉语中句子成分功能和层次性并不重要,连贯到一起会层层递进从远到近、从小到大,重要的信息一般都在语言后面。汉语的音义形表达结构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词语性质变化去把握意思或者非语言形式规则。汉语中不同句子相互的连接多数都是靠着语言包含的条件,并不会刻意注重语法结构或者成分链接,只要语义合理搭配,就能把前后句连接到一起,表达语意。西方人受到理性主义影响,思维上较为抽象,被称之为抽象理性主义,他们在谈话的时候经常会在观念方法和法则上深入考虑,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表达中属于概念虚实转化,词义转化问题也比较突出。英语经常会在意思表达上用比较抽象的名词体现,注重理性与个体,从而形成相对严谨的逻辑思维。对语言表达的形势相对严格,要求可将形态表现出来,标注语句结构,着重于一线贯通,用大量的关系词或手段连接起来,以功能词将语句中的不同成分连接在一起,比方说主从、平行、修饰以及替代等。英语擅长逻辑思辨和分析演绎,因此,很多英语文章结构非常严谨,重要部分都在前面展示。
其四,中国的古典思维表达方式大多体现于对待于典籍的态度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尊重古典,因为前人所著作的典籍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例如,中国人在对待古典文化时,一直都非常尊重其思想方法,因为受古代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还有,中国尊重古训,很多事物都是按照以前的概念延伸而来。总而言之,古代人生活工作经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中国特定的文化个性,所以和西方的思维比较,英汉翻译人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上加以分析转变。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对人、事、物需要做出事先分析,然后找到正确的倾向与意向,汉语的形式多倾向隐含语意、句式整齐,因为我国传统古典思维就是讲究对仗工整、修饰华丽,所以在汉英翻译时也要尽力体现这种艺术化的语言。
三、英汉语思维模式转换研究
首先,既然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工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都可以从思维上进行转换与融合。是否能够用外语的思维来完成语言翻译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有多年的争论,而且目前并未形成统一,其实思维的规律是人类固有的,母语和外语之间思维上相差并不大,多是语言结构上有所不同,但思维的共性没有太大改变。从这里就能看出人类的思维是互通的,要想在母语思维上对外语思维进行融合并非不可能。很早之前直接教学法提出者贝利兹的观点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语言学者赵元任就是能把多种语言合理运用的人,他自己常用的语言是普通话,逐渐学会了家乡的方言,到美国之后又学习使用英语,经常会用英语去演讲,而且那些稿件都是用英文打印,某次活动中赵元任发现汉语是非常正式的语言,所以决定把英文改成中文,因为在阅读演讲的时候英语表达上并不是很流畅,使用汉语的话会更加轻松,从这里就能看出他在语言思维能力上的造诣非常高。思维是人类大脑观察感悟的过程,正是因为语言是相互融通的,所以要想树立外语思维并不是不可能的。
其次,翻译的思维可以用一种思维模式自由切换,先是理解,用英语思维对原文阅读和翻译,这其中就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一些理解,在大脑中储存并进行思维切换。接着就是以汉语思维再次处理,因为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对英语原文的见解,然后用汉语的思维进行转换,最终表达出来的句意就更贴合目的语读者。
最后,人类在英汉语言中进行思维模式切换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当接收到信息以后去分析解释,并建立语言符号加以转换调整,最后用另一种语言输出,这是非常烦琐的思维过程。但人类的大脑在活动中往往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完成,理解原文的时候用英语的思维去阅读,这个时候翻译要建立在原文语言角度上,接下来就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理解后的原文,进而完成语言上的转换,同时体现出思维转换的整个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本篇文章提出了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思维转换的模式,看似非常困难,但如果翻译人员将这种模式掌握以后,他们在日后的翻译过程中便能自由且灵活运用,对我国英汉翻译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也希望文章所阐述的见解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