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以笔译类课程为例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
关键词:笔译思政目标

李 珍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重庆 渝北 401120)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纲要》的提出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翻译专业作为语言类学科中的新兴专业,不仅承载着教授学生翻译技能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育人的职责。特别是在学生从事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自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翻译专业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翻译人才的缺口日趋增大。但是在翻译专业学科发展中,由于学科专业特色不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和英语专业有较强的重复性,不少学生对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担忧。怎样突出翻译专业的学科特色,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有针对性以外,如开设专题类的口译与笔译课程,将课程的教学更加细化,还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下功夫,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将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入一体,不可割裂。”因此,翻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应该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翻译技能的掌握与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就必须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在汉英翻译中,怎样用自身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英美人士对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也需要译者本身具有文化解读和文化阐释的能力。因此在翻译类课程的建设中应该融入思政性的元素,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素材,让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体现出更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课程建设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思想素质过硬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在翻译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翻译素材的输入与输出,学生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笔译类课程为例,在课程讲授中,通过不同专题翻译素材的讲解,从多重视角让学生了解语言和文化差异并且能以辩证的文化观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就翻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类课程而言,其课程教学目标均围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展开,通过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素养。翻译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跨文化交流的目标联系紧密,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建设情况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如下的思政目标:通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授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且通过语言翻译这一途径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在翻译实践中,对比分析中英文的语言特点,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在处理语篇时的思辨能力,并且通过语篇翻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交流观。而在课程教学的环节,借助于灵活的教学设计和师生的课堂互动,在实现思政目标的同时也促进翻译类课程的优化和发展。

(二)课程教学设计与思政建设的结合

翻译类的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掌握翻译策略、开展相关翻译实践活动以及课下的扩展性训练而展开。在每一项的教学设计中,可将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元素和思政元素相结合来促进翻译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以《专题笔译》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通过各种主题,如旅游、经贸、生态环保等翻译案例的学习来进行翻译实训,教师所在学校选用的教材为《笔译工作坊教程》。在笔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编排理念,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学习,其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的设计中均可以有效地融合思政建设的理念。

1.课前的任务布置和语言知识准备

《专题笔译》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前熟悉翻译素材以及与素材相关的语言知识。教师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且对素材的翻译做出具体要求。在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已有内容,重点选择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翻译素材,如在旅游主题中可以选择具有国家特色的景点介绍,让学生在翻译篇章的同时了解祖国的灿烂历史,增加民族自豪感。在语言知识的准备上,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输入旅游主题的热点词汇,如“乡村旅游(village tour)”“生态旅游(Eco-tourism)”等,将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热点词汇的介绍并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在线资源,深入了解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2.课中组织小组讨论,反馈翻译难点

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以翻译策略的讲解为教学重点,辅以例句或者段落,学生在课下进行翻译练习。而在《专题笔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班级的学生分组,讨论在课前素材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将译文进行分组评估,最终每一小组选出一篇较为出色的译文进行分享。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深入各个小组了解学生在课前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如在翻译第一单元的汉译英素材《武汉东湖生态风景区》时,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学生对“依山傍湖的东湖梅园,为中国江南四大梅园之首,1200亩园地上309种梅花争芳斗艳,”这句话的翻译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翻译“依山傍湖”以及对数字关系的翻译感到无从下手。针对学生在翻译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如“依山傍湖”可以采取省略意象的翻译策略,根据梅园和东湖的地理位置,翻译为nearby,而句子中数字关系的翻译则要首先分析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楚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这句话中“1200”为园地面积,而“309”中是指梅花的种类,因此可以灵活采用with结构来表示数字之间的关系,翻译为an area of 1,200 mus with 309 varieties of plum blossoms.教师在分析和讲解句子时还可以结合数字翻译的实例,强调翻译的严谨性并且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这也是一名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教师还应善于利用翻译实践中的素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翻译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并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的简单合并,而是能将育人目标、思政建设和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从多方面培养思想素质过硬并且为社会所需的外语人才。

3.课后分享优秀译文、扩展翻译知识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会收集每一个小组推选的优秀译文并发布于班级群,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针对同伴的译文,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思辨的习惯。教师还会启发学生进行翻译知识的拓展,如针对课堂上讨论的翻译文章,要求学生去查阅更多关于东湖的资料,熟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查阅武汉的历史,对这座英雄之城有更多了解,树立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生理想。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均结合了思政目标和教学目标,将思政内容“润物无声”般地融入了课程教学中并着力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力争改变当代大学生信念感缺失的教学现状。

四、结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就翻译专业而言,要守好以翻译促进交流这一段渠,种好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责任田,将课程建设和思政建设有效地结合,在翻译课程建设中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并且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课程建设的提升和发展。通过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发现新路径。

猜你喜欢

笔译思政目标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