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资助精准育人工作研究
2021-11-22天津科技大学温娟
文/天津科技大学 温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得到各级各类资助,解决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实际困难,为他们的生活雪中送炭,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可见,经济资助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等问题,很多资助工作的重心仍然偏重于经济资助、物质帮扶,而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重视与实现,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涵养资助育人内容与模式,最大限度实现精准育人,把育人作为最终目标,提高资助工作质量。
一、高校资助精准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精准育人的内容片面化。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资助的范围、力度、比例都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学生的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但与之相配合的精准育人内容匮乏,即使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内容也仅停留在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等内容,没有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没有积极构建集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受助之后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于一体的多维度精准育人模式。在多元化时代,学生认知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多,影响学生的思想因素也越来越多,如果开展教育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优化和更新,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将难以提升。
(二)精准育人的途径单一。很多高校针对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思政课、班会、座谈会等传统方式来开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大多流于形式,显得过于陈旧,往往忽视了社会实践、新媒体传播、组织生活和心理咨询等其他新颖途径,未能竭尽所能拓宽渠道,探索多种模式,因此这些育人活动从根本上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乐观性,没有起到培育、激励和引导作用,无法帮助学生调整好健康的心态,教育收效甚微,教育的活力有所欠缺。
(三)精准育人的参与主体缺失。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仅仅依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人数众多、充满活力、思维跳跃的当代大学生,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滞后性影响了资助精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精准育人理念,将育人功能隐含在各个环节,实现“三全”育人格局,而现实是几乎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工作都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而学生自身、家长、任课教师、社会都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重经济资助,轻精神资助,忽略了育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四)尚未形成制度化轨道。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制度做依托,育人功效能否发挥最大效能取决于制度的保证落实。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环节采取随机的模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规范的流程来确保资助精准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制度内容的不明确、残缺化,使制度本身存在软肋与缺陷;制度执行力不够,教育作用发挥不出来,形式化倾向严重;制度的实效性不强,参与度不高。
二、提高资助精准育人工作实效的对策
(一)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成效。1.借助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选与发放环节,树立仪式感,强化感恩励志教育。通过班会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使受助学生认识到资助来之不易,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来自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使自身树立拼搏奋进的价值取向,将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2.借助助学贷款强化学生自觉还款付息的诚信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有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大家才能得到可靠的收入来源,解决后顾之忧,专心投入学业中,如果不及时归还贷款会计入个人征信系统,既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又影响日后的生活学习。3.借助勤工助学加强劳动教育。要将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机会提供给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样既能通过双手改善生活,用身体力行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又能为今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夯实的基础,学以致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培养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优化育人路径,加大实践探索。1.打造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平台。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中开展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助学·筑梦·铸人”感恩励志征文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其他同学自强自立,扎实奋进;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可以邀请银行人员从专业角度进行主题教育讲座,内容围绕防传销、防不良校园贷等方面,做好学生对于风险防范、法律法规、契约条款的意识形态工作。2.构建综合能力提升平台。按照学校制定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奉献服务活动,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学校服务中去,旨在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和感恩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可以提升困难生的综合素质。3.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平台。可以安排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学生服务中心,为大家提供资助政策咨询、日常事务办理等服务。4.做好就业宣传和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可以在学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联合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武装部等部门,开展就业专题讲座,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保驾护航。利用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做好心理筛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体辅导、知识讲座等,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培养乐观积极的健康人格。
(三)倡导全员育人,努力打造多维一体育人机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凝心聚力,通力协作。学生自身、家长、任课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要形成向心力,给予学生全面的关怀与帮助。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资助精准育人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对自己有所规划,接受国家的资助,目的是上好学,将来回报国家,肩负起该履行的责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要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润物无声去指引、教育孩子。高校要形成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在内的齐抓共管的新局面。社会要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创造安全、正规、优质的勤工助学机会,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强岗位培训,加大扶持力度。
(四)多措并举,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化建设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育人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结合实际工作,可以形成专门的资助工作负责制度,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建档分析制度,通过谈心谈话、跟踪反馈、调研等形式,对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管理、分类指导,随时掌握一手资料,做到超前预测,防微杜渐;形成受助学生考核制度,就学习成绩、日常生活表现、参加勤工助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部门要创新发展,使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同行,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资助工作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