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桂林平乐妈祖文化为例

2021-11-22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梅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2期
关键词:妈祖文化遗产信息

文/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李梅

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努力,我国逐渐构建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五级名录体系,配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传承机制,有效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但是,我国在国内非遗保护方面,尤其是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数量大、零碎分散、参与人群范围小、知名度低、社会关注度不足等普遍性问题。本文拟以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妈祖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南部的平乐,除了拥有历史悠久的昭府文化和农耕文化、充满古韵的江河文化和船家文化,还有长盛不衰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主要流传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地区,因历史上福建、广东地区客商到平乐府经商定居,从而将妈祖文化传入平乐府。平乐县是广西保存妈祖文化遗存最古老、最丰富的地区。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平乐府就修建了广西历史上最古老的妈祖庙。其遗存的古老建筑保护以及丰富的妈祖习俗文化传承逐渐受到了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并于2018年被列入桂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此后平乐县境内相关的妈祖庙宇修建更多,现存的就有位于平乐古街的“古天后庙”“天妃庙”“天后宫”。主要是来自于广东、福建的客商为了供奉妈祖而建,让妈祖所在圩镇街市变得更加热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平乐古街、榕津古街和华山古街的三个粤东会馆会轮流举办妈祖节,妈祖祭典和出游是平乐妈祖节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节会定为几天,依据各自的能力而定,举办平乐妈祖节的习俗延续至今。平乐妈祖文化与全国各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存在普遍性问题。

(一)保护与传承主体不清,缺乏主导力量。继中国昆曲在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而平乐妈祖节却在2018年才被列入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妈祖节活动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轮流举办的,依靠群众的热情传承保护才得以生存,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力量和组织机构去整合妈祖文化并且申报列入非遗名录体系。一直到政府结合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后,妈祖文化才逐渐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加上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欠缺和误区等,保护主体不够清晰,也没有正确意识到妈祖文化的重要性,导致在地方性非遗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方面缺乏中坚主导力量,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数量庞大,保护力度薄弱。目前,广西拥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52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2项,市级有1406项,县级有4052项。桂林市拥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4项,区级有84项,市级有207项,县级有508项。平乐妈祖文化,大多数是老一辈村里人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他们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珍贵的妈祖文化信息资源的保存和管理中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未设专人管理和保护。在这些现存的妈祖文化档案、碑刻、原始建筑物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一些锦旗、匾牌直接暴露在庙堂中,随意摆放,布满灰尘;有的碑刻磨损严重,字迹模糊,无法辨识;有的宫庙建筑破损,因缺乏资金而得不到及时维修。这说明在地方性非遗的保护工作中,由于数量庞大,缺乏强大的资金保障力度、系统规范且长期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等,即使平乐妈祖节被列入桂林市级非遗名录中,但是很多保护工作没做好,妈祖文化以及文物的遗存等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三)传承地域范围小,参与人群少。妈祖文化属于海洋文化,是从广东、福建等外地客商传入平乐的。在广西,很多人对妈祖文化不了解,桂林市本身对妈祖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于平乐境内。所以每年举办妈祖节只是当地居民自身的节庆,参与的人群大多数属举办村街的居民,从别村过来和外来客人只是一旁观看,不能真正理解、参与到妈祖的文化内涵和乐趣,没有形成“全民参与,全城参与”的热闹局面,居民的参与度自然就少了。

(四)传播范围小,知名度低。其实,平乐妈祖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因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向外界传播力和影响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又因其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为妈祖节活动的举办提供资金保障,举办规模小,影响力小。一般提及妈祖节,人们都会想到广东、福建、台湾一带,并不知道广西也有妈祖文化,更不知悉桂林平乐妈祖节。在随机采访调查中发现,广西少有人了解妈祖节,只有平乐当地人知道。平乐妈祖节以及妈祖文化在广西乃至全国来讲知名度是很低的,直到2018年5月,由平乐政府主办的全县民众节庆“妈祖文化旅游节”,借助旅游开发的形式大力宣传妈祖文化,扩大名气,才有更多人知晓。

(五)文化传播的失真、碎片化。地方性非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依靠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特定环境存活、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高级非遗品牌,在对当地的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整合时,在表演形式和宣传方法上一味按市场需求和游客喜好去附和,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其原貌和真实性,使非遗脱离了原生态和失去了原始的文化活力,最后渐渐失去其本真内涵、文化精髓。以前,平乐妈祖文化是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妈祖文化的相关信息、图书、档案、文物的搜集和整理,没有对妈祖活动经过和整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拍摄录像、记录保存,也没有官方正式的、专业化的、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息搜集体系和信息交流平台,无法有效实现信息互通和信息交流。

(六)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缺乏创新机制。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传统和民间技艺兴趣也逐渐下降,非遗资源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另外,由于平乐经济落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留下小部分年轻人和老年人留守在家。在每年5月举办妈祖祭祀活动时,一般是由当地的老一辈村民或者有威望的领头人自行组织筹办,很多年轻人只是回来看看,并不是完全懂得妈祖祭祀的含义和整个流程仪式。平乐妈祖文化,缺乏年轻传承人负责对文物遗存的建筑和修建历史记载的档案资料等进行专门保护、整理,也没有传承人负责对每年举办活动时的情况进行录像、宣传保护等。可见,培养年轻非遗传承人的任务时不我待。

(七)文化资源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升级整合。号称“千年古昭州”的平乐,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如“江河文化”“农耕文化”“州府文化”“妈祖文化”“过山瑶文化”等,近年来荣获区、市级非遗项目10余项。但是,在对妈祖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时,主要是靠口头表达、文字、图书、实物档案的形式传播,很少有影像视频宣传、新媒体技术运用、网络平台直播等形式,导致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吸引力。直到2018年5月平乐举办了妈祖文化旅游节,通过邀请著名主持人主持晚会、邀请明星组合前来助阵演出、利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发布官方信息等形式,完美向外界展示了该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文化遗产旅游成果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才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平乐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多层级联网型非遗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平乐可以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库建设为蓝本,以各个乡镇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建设乡村非遗信息资源数据库,各个乡村的非遗信息资源数据库组成平乐县的非遗信息数据库。平乐县的非遗信息数据库与桂林下辖各区县的非遗信息数据库联合组成桂林市的非遗信息数据库。如此形成的体系和网络,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提供了平台,扩宽了宣传保护的途径,有助于推进平乐非遗信息传播的发展。

(二)建立妈祖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新模式,建立妈祖生态博物馆可以将平乐妈祖的一切自然、人物、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平乐金字岭位于桂林三江汇合之地,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可以利用金子岭九层十二角观景阁的宽阔布局空间,建设改造一个妈祖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可以把平乐妈祖的建筑、民居服饰、生产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保持日常真实、原始的状态,让游客真实、客观地体验和感受平乐妈祖文化的本土文化。在生态博物馆中运用一些虚拟投影、VR技术,以及大屏幕播放等技术,通过现场教学、交流互动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平乐妈祖文化,让参观者如身临其境。

(三)成立非遗数字化传承教育基地,培养新型后备人才。面对非遗传承人流失和老年化的问题,当地非遗保护部门可以与当地学校和外地非遗保护单位联合建立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教育基地,成立一个专门负责保护和传承平乐非遗工作小组,开展一系列的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一方面组织当地的大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培训班活动,工作人员通过讲述和展示非遗的方法,使非遗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选拔优秀的苗子,开设非遗数字化课程,构建非遗数字化保护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非遗人才队伍。大数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需要精通网络技术,又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型人才。当地政府机构不仅要重视培养新型后备人才,还要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去引进先进人才、运用法制手段去保护人才的流失和培养,从而建立长效合作的保护机制。

(四)整合升级资源,打造高端非遗品牌。平乐妈祖文化与广东、与“珠-西”经济文化带上的交通、文化、统战、华人华侨等关系密切,可以探索建立精品特色非遗品牌,例如把平乐古镇、沙子古镇、榕津古街、华山古街打造成“妈祖文化特色小镇”,并定于每年5月4日举行“妈祖文化旅游节”。把妈祖文化与平乐水上油茶、桂江船歌、平乐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传说故事、景点景区、民间艺术等资源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利用大数据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拍摄以“非遗之旅”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比如“桂林——平乐水上油茶”旅游路线、“阳朔——平乐非遗体验一日游”旅游航线等大型宣传片,通过电子屏幕清晰、完整、客观真实地向大众展示和介绍妈祖文化。整合开发平乐非遗特色资源,扩大宣传保护力度,提高知名度,打造高端非遗品牌,可以引起当地居民的重视,引起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然后自觉去传承、学习、保护和发展妈祖文化,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

三、结语

平乐妈祖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去做活、做大、做强妈祖文化,才能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进一步向外界传播妈祖文化,最终不断扩大名气和影响力。在对平乐妈祖节等非遗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转化时,要做到适时有度,不是一味去求“异”求“奇”,也不是为了博人一笑,而是要在对当地民族文化精神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使平乐非遗妈祖文化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精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妈祖文化遗产信息
妈祖之光
与文化遗产相遇
妈祖祭典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订阅信息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展会信息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