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2021-11-22曾刚编辑韩英彤
文/曾刚 编辑/韩英彤
随着经济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兴起,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踏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数字化对银行的组织、文化、业务、技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银行面临深刻的变革。如果单纯地从技术角度去理解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容易落入“见木不见林”的窠臼,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银行数字化发展的实质。
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数字银行,是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系统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丰富场景生态,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普惠、安全的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基于新兴科技基础,围绕数字营销、数字运营、数字风控等领域展开,通过重塑组织与人的关系和构建数据驱动能力,由内及外地进行变革,由内部管理运营向外部客户服务进行延伸,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客户体验,实现与经济数字化相适应的业务增长过程。
银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金融加重脱媒,迫使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
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更个性化的产品体系、更简易的申请和审批流程、更快速地服务响应,在负债端利用各式便捷理财产品吸收大量资金,在资产端投放大量短期、小额信贷,从而从资负两端加速了金融业务的银行脱媒。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其一,庞大的流量和场景入口。互联网企业依托作为主业的流量入口,逐步进军金融业务领域。例如,社交软件、电商软件、第三方支付软件和社区论坛式网站等,可以聚集大量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的客户群体,并具备鲜明的标签特点和场景消费特征,有利于基于此开展定向精准的金融服务。
其二,海量的数据入口。互联网企业用户的登录和使用时长往往远高于银行金融类软件,因此积累了大量用户信息和数据,不仅包括与金融相关的消费金额、单价和频率,也包括金融类机构较难掌握的其他非金融类数据。借助此类数据,互联网企业能够更全面精准地进行客户画像,从而展开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
其三,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由于游离于持牌机构监管体系之外,金融科技企业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所面临的监管环境较为宽松,导致其往往能更容易进入一些金融供给不足的领域,并针对特定人群设计更契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当然,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针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开始不断强化。
总体上看,面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激烈竞争,银行业只有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在新一代的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下,利用好品牌、体量及合规优势,才能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
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为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产业借助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信息、商品、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产业数字化的最大特征在于产业运营方式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基于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间的无缝合作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从本质上讲,产业的数字化与消费的数字化并无区别,只是场景从消费变成了生产、流通。而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数字化服务的对象从零售端扩展到企业端。
与消费金融领域类似,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对公业务也需要从原有的产品视角,转向“场景”视角及“生态”“平台”视角。而要构建产业生态,商业银行需要秉持开放银行理念,通过产业场景内嵌的方式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业务模式、交易结构,并通过向企业进行科技赋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通过“融智”提升企业(特别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财资管理效率和经营管理能力。构建金融生态,意味着除传统融资服务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根据产业生态中各类企业的差异化特点,嵌入投行、资管、期货、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此提升产业生态的价值和竞争力,更好地履行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职责。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与传统银行相比,数字银行具备以下几方面重要特征,即适应数字经济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架构,敏捷、稳定的技术架构和能力,完善的数据资产化能力,高效的数字化营销和运营能力,健全的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开放的数字生态建设能力。
一是适应数字经济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架构。在企业文化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建立在保守的风险文化基础之上,而数字化强调创新。这种二元的文化出现在同一体系内,需要融合、发展,才能发扬光大。因此企业文化的再造需要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需要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将银行的最顶层业务战略方向和科技结合起来,设计转型的蓝图、路径,快速迭代,不断试错,充分发挥自有优势,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在创新组织架构方面,数字化浪潮在改变传统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数字化”一方面拉近了银行前中后台组织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得“业务”与“科技”的边界愈发模糊。因此银行需要考量如何将业务、管理和科技的人合理分配,在保障安全、稳定、高效的同时,最大化发挥“数字化”的创新能效。
二是建立敏捷、稳定并重的技术架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趋势推动下,当前银行业面临着服务升级、精益管理、转型优化的新阶段,众多金融机构都开始尝试推行“稳态”“敏态”并行的信息科技战略。一方面,银行业的监管要求、风险控制和传统开发特性,决定了其保留传统“稳态”业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模式兴起导致的竞争日益激烈、需求变化频率增高,则对业务的响应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了银行业“敏态”管理发展的必要性。“稳态”业务与“敏态”业务在金融业将会长期并存。这两者的科技模式差异较大,需进行分类管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组织模式、技术架构。必须要从战略层面把握好“传统业务”与“创新型业务”之间的有序平衡。
三是完善的数据资产化能力。首先,要深化数据治理。数据治理是数字资产化的核心问题,它是组织中涉及数据使用的一整套管理行为,需要厘清谁(Who)能根据什么信息,在什么时间(When)和情况(Where)下,用什么方法(How),采取什么行动(What)等问题。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增加数据维度、打通数据与应用的通道、提升数据挖掘整合能力。其次,要统一数据入口与出口,全面提升数据资产管理与应用能力。建立“数据湖”,统一数据入口。从分散各处的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将所有数据均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数据湖”中,提高组织对数据的利用效率,保持灵活性和敏捷性。建设大数据应用基础体系,统一数据出口。为提高数据标准和质量,重点对反欺诈平台、金融知识图谱平台、外部数据管理平台与私有化大数据云平台等,统一数据出口,形成标准化数据资产管理。
四是建立高效的数字化营销和运营能力。首先,统一营销渠道与平台。借助移动平台技术来提升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客户去实体营业点路上和线下排队等候的时间耗费,并扩大服务客群的覆盖范围。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将银行业务全面归集到统一移动入口,打造一站式综合金融移动服务平台;同时优化客户体验UI,完善客户交互。其次,提升数字化客户交互。从“产品驱动”转向“客户驱动”,从客户视角出发,重新梳理和定义核心客户,并持续推动敏捷、快速、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探索“非接触”服务模式,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致力于提供嵌入生活、实时智能响应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级安全和智能化服务能力。再次,实现数字化客户运营。从客户体验的角度,形成与客户实时联动,及时发布产品信息,打通获客渠道,增强用户粘性,实现从获客到活客到获利的全流程管理。同时从数据集中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起高效的贯穿前中后台的业务流程审批、资源配置、线上风控等整个闭环有序的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
五是健全的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随着银行信贷业务的数字化和线上化,银行传统的风控流程因繁琐且成本较高,已经难以满足个人和企业信贷数字化的新需求。同时,伴随业务的线上化,新的风险也随之出现,特别是信贷欺诈行为显著增加,传统的风控模式也难以应对这种新型风险。大数据风控可分为个人风控和企业风控。个人风控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户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识;企业风控则基于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技术,整合企业工商信息、合规情况、关系族谱等信息,来改善企业信用评级的状况。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银行风控成本,提高征信效率,实现信贷的贷前、贷中、贷后全链条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个人征信的广度和精度,并丰富企业信用体系。
六是开放的生态(场景)构建能力。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应用,促使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间形成了生态合作的新模式、新业态。以开放银行为基础构建生态圈和业务场景,已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点内容。
首先,零售端的开放重在场景建设。通过小程序类、线下扫码、商家生活号、商户在线服务方式,联合生活场景的合作伙伴提供非金融类服务场景,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粘性,从提供金融产品角色转变为“综合类服务的集成商”。切入客户每个相关场景中,进行产品的布点,获取流量,与合作伙伴互相依赖,成为共生的经济体。
其次,企业端的开放侧重生态圈和业务模式打造。交易银行平台是发展的重点。以客户类型切入,构建“投行+商行”、交易银行的轻型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扬法人银行“效率高”的优势,实现资产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将银行服务嵌入到客户各交易活动中,为客户提供包括资金管理、贸易融资、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全方位、一站式的银行服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科技技术,积极探索基于交易场景的新型公司金融服务模式,打造以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为主线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
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不管是观念、意识的转变,还是文化、理念的培育,亦或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换,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体会和深化。如何做好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标准答案和方法;但可以明确的是,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非某一个部门或者条线的责任,而是一场由内及外的自我革命。此外,我国有着庞大的银行体系,银行机构类型众多、差异巨大,这也意味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路径不会是同一的,每家机构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发展状况、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等,循序渐进地改善体系架构、培养核心能力,而不是简单照搬其他银行的经验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