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协同治理中居民参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2夏振哲
夏振哲,丰 安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已然成为目前最科学、最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居民群体作为最大的参与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为了研究城市社区协同治理中居民参与治理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在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7份,有效率97.2%。
一、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现状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居民作为其中的一大参与主体,对协同治理的实践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社会始终和谐有序。人民相信政府,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在其管理区域内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调查中,65.4%的人都表示自己“十分相信社区在治理上的措施”。现阶段,社区协同治理多元主体的重心是居民群体,因此政府要对居民群体进行积极引导,发挥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的领导下,居委会、社会组织都能很好地达成协作互动,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治理,能够形成更好的联动机制。在调查中,有27.1%的人选择了“十分愿意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治理”,这一部分居民可以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带领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二、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居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政府没有创造合理的沟通渠道等诸多因素导致居民作为参与主体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居民参与协同治理意识不足
居民是协同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居民的重心在于生计,在社会竞争的高度压力下,社区居民朝九晚五地工作,很少会投入精力去关注社区内存在的问题。当被问及“您认为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怎么样”时,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较低”这一选项,还有8.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区居民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这样的数据说明在当前社区协同治理的实践中,仍然有较多的居民不愿意参与处理社区公共事务。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居民过分依赖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作为单一社会治理主体的思想根植在人们心中。居民们没有意识到社区治理应当是在党组织、居委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在被问及“近两年里您所在的社区居民提建议的情况是”时,53.2%的人认为居民是“偶尔建议”,30.8%的人选择了“从未提出建议”这一选项。反映了居民对待社区的公共事务缺乏思考,事不关己的思想对居民参与治理造成了阻碍。
我国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中,城镇化发展至全国,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由于工作等原因走到了同一座城市甚至是同一个社区。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影响了原生社区以血缘关系为主建立的人际关系,同一社区内的居民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不相同。这样的情况导致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情感上的羁绊,他们无法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如此,便导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同时官僚化、行政化色彩浓厚,依靠权责机关推行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导致群众参与热情不足,难以有效取得群众配合,权责机关与群众作用发挥不均衡,导致政策在落实上以及在取得实际的工作实绩上大打折扣。
最后,社区居委会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宣传力度不够也成了居民参与协同治理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居民习惯了政府贯穿于社区管理的治理模式,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性组织应当鼓励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的协同治理中,为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而共同努力。
(二)居民参与协同治理渠道不够顺畅
居民参与协同治理的渠道好比连接河两岸的桥梁,只有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渠道才能保障居民能够参与到协同治理中去。但是在目前社区的治理中,社区的党组织、居委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居民无法及时地反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不合理的现象,也无法和党组织、居委会等其他参与主体有效沟通,共同商讨关于社区发展过程中的改善方法。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居委会等组织对参与渠道的不重视,忽视了渠道给居民参与治理带来便利的重要作用。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参与治理平台已无法适应多样化的社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的居民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中。在被问及“近两年里居委会是否经常性的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时,31%的人选择了“偶尔走访入户”,还有29%的人选择了“从未走访入户”,这说明居委会对居民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多次且及时有效地与居民沟通来了解社区情况。
另外,党组织、居委会内部缺乏相关电子技术人才也是参与渠道不够顺畅的原因之一。如今,电子产品的进步与日俱增,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创新,所以需要更多的相关技术人才进行操作,帮助建立多样的平台以丰富参与渠道。
正是因为居民参与协同治理的相关程序过于冗杂、流程过于复杂导致居民反馈问题、进行沟通受到重重阻碍。
(三)居民参与协同治理效率较低
居民主要是通过问题反馈和与其他组织交流的方式参与社区协同治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观念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所以一万个居民就可能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意见。在反馈问题时,大家各持己见,难以对社区的改善方法达成共识,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参与协同治理的效率低下。
社区内居民参与治理的制度不完善也导致了效率低下,这一制度是否符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是否过于严格或宽松等都是社区制度不够完善的体现。而居民参与治理缺乏一个有效且合理的流程、流程存在断裂以及流程的层级过多等情况都是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被问及“您是否能够很清晰地知道社区中出现的问题该去找谁咨询”时,33.7%的人选择了“比较模糊”,12.1%的人选择了“完全不知道”,反映出社区在引导居民参与协同治理的开端就不合理,没有对社区事务、社区相关负责人进行公示,居民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反馈。
在解决居民反馈的问题时,居委会也存在拖延的现象,这是导致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对待社区存在的问题,居委会不重视或者没有及时解决,逐渐堆积,阻碍了社区发展。
(四)居民群体的相关专业素养较低
社区中存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对待协同治理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大多数居民对协同治理这一理念缺乏认知,没有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居民群体是由社会各部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构成的,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社区管理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在参与协同管理中难免会出现无法与其他组织合理协调的状况。
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居民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再者,不同年龄的居民在处理事情时同样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大部分年龄较小者在处理组织事件时会给以一些创造性方法,但是容易情绪化,年龄长者凭着长期的社会经验会给组织带来一定经验性知识,但容易墨守成规。同时性别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居民群体在协同治理中的治理效果。
二、利用城市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协同治理水平的对策
城市居民对待协同治理的态度决定了协同治理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以及对社区的长期发展、社会的和谐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力。面对居民在协同治理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提出有效对策来改变这样的局面。
(一)调动城市居民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
居民参与社区的协同治理,首先应当调动其积极性。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但很多的居民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向居民宣传协同治理的理念,让他们逐渐接受自己作为社区主人的身份和参与社区治理,将居民社会化。鼓励他们在空闲时间多多关注社区事务,发挥每个居民作为独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居民过去以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思想观念。强化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居民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明确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承担起社区治理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社区居委会应当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适时举行一些文化和体育活动,邀请社区的住户参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活力,减少居民之间的隔阂,为小区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居民为小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社区居委会也应该积极地与居民沟通,了解居民关于社区的一些想法,了解他们的情况,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对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二)建立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有效渠道
构建居民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渠道,打造居民与党组织、居委会的沟通桥梁。首先,居委会应当打造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方便居民反映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给居民群体提供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结合社会具体状况和群众实际需求以一种灵活的、日常化的、群众化的方式来解决。其次,社区内要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帮助建立和创新交流平台,构建参与治理的畅通渠道,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渠道。线上利用相关技术型人才建立一套组织沟通系统,促进各组织间的高效沟通,特别是对于居民群众而言,操作简单、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尤为重要,这样能使居民反馈快速传达给基层组织,促进基层组织尽快讨论出解决方案,快速改正完善措施。
同时设立线下沟通渠道,包括集中开会协商、线下访问等渠道,除去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从而使整个沟通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提高集中讨论与线下访问的质量,实事求是地讨论必要问题,使整个渠道更高效。建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议事平台,定期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对重大事项的决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必要时通过约请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实现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有效互动。
(三)成立专项组织作为居民代表参与治理以提高治理效率
居民群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杂。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居民参与的效率无法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居民多、杂的群体特点,如果没有得到能力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他们在参与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杂乱无章的现象。这时,必须要有一种组织和团体将居民的各种能力很好地协调,真正发挥出居民参与协同治理的作用。发挥社区精英熟悉社区、主体资源多的优势,扩大社区居民间的联系,适时成立群众团体与社区组织,实现居民的再组织化。
在组织中,完全可以依据居民各自的专业职业能力与社会治理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匹配,分配到适合其能力的区域中去。如修理汽车方面的可以安排其去处理社区中出现的汽车检视方面的事务,帮助社区居民排除一些安全隐患;有金融方面知识的则可以安排其处理公共财产方面的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关于理财等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在年龄方面,年纪较小者,以社区实地服务为主,利用年轻人的活力,给社区治理带来实际性的帮助。年纪较大的,则可以安排其利用人生阅历为社区提供建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理的水平与效率。除这两种因素以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说有一个能够将各个居民不同能力合理协调的组织或团体尤为重要。
在这种组织或团体中,对内居民互相帮助,协调高效;对外则各司其职,积极有效处理好相关任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在组织中通过公共投票来确定一些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在其他组织的协调帮助下,更好地融合到整个协同治理的过程中,让群众这一主体更多地参与进去,使其更加重视整体的利益,更高效地为整个社区服务,在协同治理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四)培养居民的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
居民参与社区协同治理需要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作为基础,但是光依靠居民自己来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一些专业要求、专业形式、专业技术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区政府组织必须要对居民群众提供一些专业性知识的培训。
为了做好政治素养与治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协同治理的效率,需要花费一定的资源对居民群体进行集中培训,使得居民群体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当居民群体产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理解时,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的协同治理中去,并更好、更高效地去处理协同治理中的各项事务,进而带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其他社区组织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使群众参与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最后,居民群体的政治素养与治理能力的培训在整个管理中起着一个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