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1-11-22宋晋勇高楠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宋晋勇 高楠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席卷下,我国高职院校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面对课程思政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学校教育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合学生生活、学习和锻炼等各个方面,兼顾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康思想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忙于专业学习或见习活动,对体育课程缺乏一定重视,再加之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缺乏先进性,很难达到理想化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必须立足课程思政视角,发掘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基因,变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和模式,进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学质量获得更高水平。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力度
在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其形成善于团结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热爱集体的品质,还能提升其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一系列理论基础,更好地发展个人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同时,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身体素质强化方面,还体现传递先进体育理论知识层面,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科学的锻炼原则和运动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培养自身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自身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断强化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二)提高素质教育的渗透力度
体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把控教学进度和建立教学考核指标,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不论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能起到素质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爱好和特长,促进其身体、心智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欠缺一定基础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给予关注,引导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避免其出现学习挫败感、厌学情绪。
(三)促进思政和体育教育体系完善
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应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专业、学科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既能够通过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使其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又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境界、身体素质获得共同提升。由此,从课程思政视角优化高职体育教学,是完善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变革思政育人形式、优化思政体系的重要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先进性不足,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体育教育理念是否具备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关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往往被既定教学经验限制,大多直接按照传统方法、观念设定教学方案,很难打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意义下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多围绕学生体能、体育技能展开教学训练,且具有较大的运动强度,容易给学生带来运动损伤。同时,若仅按照传统观念开展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缺乏充分重视,也就无法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价值。
(二)体育课程类型、内容丰富性不足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高职体育课程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在整体的课程形式上,往往较为单一。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感兴趣程度不断提高,使其不再局限于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学习,对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也产生了较强的兴趣。若一味采用单调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就会使得体育课堂缺乏一定活力,影响学生参与训练和运动的热情。
(三)教师思政素养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体育专业素养,掌握着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技能,这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要想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体育素养、教育理论,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若教师缺乏思政教学能力,很难将前沿的思政理论融入体育教学,合理改进体育教学模式。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围绕健康第一理念,改进教学项目和内容
首先,基于课程思政视域,教师应结合思政育人工作需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项目和内容。其次,为了展现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教师应将学分制度引入体育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选项学习,使其能够按照个人运动兴趣、爱好,选择体育学习项目,培养其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逐步引入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围绕体育健康行为、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构建体育教学目标,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再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需要联系体育思想道德内容,开展体育运动理论和实践教学。具体到课程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选取新生入学的学期、每个学期初,专门开展体育思想道德教学、体育运动理论教学活动,也可以整合体育运动与营养、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提高身体机能与健康等知识内容,将其融入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训练中,培养学生拼搏、进取、耐劳、坚韧的品格。最后,教师可以大力引导学生参与线上学习,选取优质的MOOC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同时,运用线上资源了解体育运动理论,培养个人体育精神。
(二)立足体质健康标准,丰富课内外体育活动
为将课程思政内涵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学校和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首先,学校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的主旋律,将打造多元体育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围绕“阳光健康”主题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体育大课间、体育社团活动中。其次,在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时,要根据专业学生特点、学校场地情况,合理采用自选项目、规定项目、分散项目,兼顾室内、室外运动形式,创设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活动可以设定在早操或课外时间。再次,在具体活动中,要坚持规范性、趣味性原则。例如,对于选择排球项目的学生,可以讲述“中国女排”的光荣事迹,对于乒乓球项目,可以讲述“乒乓外交”的相关历史。最后,在其他项目中,教师应挖掘运动项目的体育精神,结合教学点进行渗透,传递和谐与礼仪、爱国与敬业、责任与担当、竞争与进取等思政元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体育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业务素质,关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效果。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和培养一些高思政素养的体育教师,面向青年体育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鼓励其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思政理念能够融入体育教学,构建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走上社会发展道路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体育精神和正面能量。比如,在日常体育赛事、奥运赛场上,参与竞赛的选手都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行动,若出现违规情况,则需接受相应惩罚。通过在体育竞赛活动前解读“规则”内容,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所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规则”主题,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体育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参照规则进行活动,培养其积极面对竞赛的态度和规则意识。最后,在多类型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练习团队配合,凝聚合作精神,增强身体素质、强化体育技能。
(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养成良好个人品德
体育课程评价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对其体育习惯养成、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大多在学期末开展成绩评价活动,更强调评价结果,主要围绕日常考勤、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指标开展教学评价,很难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感,更不能使其在奋斗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为此,教师应着手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丰富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实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一边参与体育锻炼,一边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行。例如,在开展羽毛球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运用网络教育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学生教学练习情况、组间竞赛情况、课堂回答情况、课上表现、卫生清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而不再局限于技能考核和身体素质考核。同时,可以结合组内、组间成员的评价和反馈意见,实施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们积极表现,争取获得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认可,从而促进其实现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课程思政”视域,加快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重要路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丰富体育课内外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在根本上实现思想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凝聚双重教育合力,促进高职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