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铸牢民族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1-11-22耿献伟
牛 欢 耿献伟 陈 喆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经济和文化急速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指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如果丢掉了就等于割断了命脉。[2]民族体育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精华凝练,是各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独特的渗透力等特质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有着极其丰厚的民族体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吸取民族体育优秀的价值,提高民族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誉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光彩。[3]民族院校是民族干部培育的摇篮,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文章从民族体育的角度探寻民族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为民族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思路。
1 民族体育的价值功能
1.1 社会价值
民族体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加强人际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但民族体育最突出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加强民族认同,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实现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认同感一直是其核心目标。民族认同意味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接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坚持“四个自信”中,民族认同显的尤为重要。民族体育还可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民族体育中的价值核心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通过开展民族体育增进各族人民感情,对人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出和谐的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2 文化价值
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增进民族交流与提高文化自信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多元多样的文化,而民族体育则以一种载体,打破了各文化间的藩篱,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现代体育大肆冲击的今天,民族体育独特的民族特色显得弥足珍贵,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项目逐渐被人民发掘出来,如武术、龙舟等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既有利于民族体育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
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民族体育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应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脱贫的关键在于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之际,我们亟需充分利于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功能,增强攻坚的信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3 教育价值
民族体育的教育价值直接体现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和增强受教育者身体素质上。民族体育在培养意志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共同铸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加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培养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善于团结的精神,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对学校而言,民族体育的开展在构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习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中,通过开展各种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帮助与支持的重要性并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既有利于建设精神文化,改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又有助于平衡社会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
2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2.1 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民族则是统一体下密不可分的元素。[5]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学者主张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多元化”不利于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6]也有学者主张“一体化”忽视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有着“汉化”的风险。[7]概言之,中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戮力同心共同实现了伟大的胜利,各族人民应在积极展示自身独特的民族风彩的同时,也要始终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
五十六个民族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交织交融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它不仅仅表现在个人的心理和情感,而且还涵盖了政治、人文等多个方面,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中国的优势。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使各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达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还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2.2 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不足
首先,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的认知与实践存在偏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是长期的,持续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国内一些民族院校有意识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院校教学系统中,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理论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共同体的铸牢目标。[8]对于学生来说,这不利于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活,对于院校来说,这同样也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院校的培育,从更深层次上看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与实践出现了偏差,学生只学习了理论知识,并未付诸实践,没有达到知行合一。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院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组织方面有所欠缺。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提出的特殊背景,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材还不够完善,在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上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与之相关的文献还未达到更深层次的研究。此外,院校教师资源匮乏,专门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更是稀缺,缺乏组织的支持,只能单独依靠自己开展工作,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教师动机的充分发挥,造成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共同体理论运行机制之间衔接不充分。民族院校还存在尚未积极发挥学校社团的力量,未在主流媒体、报纸、校园舆论媒体和其他开放平台做好在校宣传工作,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普及度有待提高等。
最后,民族院校得天独厚的自身民族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与民族体育结合不充分,理论课、实践课、专业课没有做到有机统一。绝大部分民族院校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思政课与党课教育,没有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民族体育活动的实践来深刻理解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3 民族体育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3.1 注重校本文化,丰富民族体育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开展各项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校本文化,达到引导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共享的效果。民族体育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线同行的,民族体育的开展能够在结合新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软实力。以武术为例,武术是独具代表性的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它的“行如钟,站如松”“攻防相守,内外合一”等思想和精神,不仅能使练习者身体得到锻炼,还能使练习者的思想和道德得到提升。学校通过开展武术这类民族体育项目,结合本校自身优势,达到构建自身文化体系的目的。此外,为了实现共同体意识在院校的长远发展,院校还应多渠道、多方式挖掘本校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基于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习惯做好体育文化项目的收集,以此来实现民族院校校本文化的有效推广,必要时也可以改善不适合推广的民族体育项目,以便在校实施。
3.2 加快教学改革,突出民族体育育人功能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应只表现在外在形式上,而更应该注重内在教学策略的创新,填鸭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只有将优秀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的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构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域,学校可以在民族体育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设计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育人功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发现问题。例如通过锅庄舞使学生了解共同体意识,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锅庄舞的动作及规则,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根据自身的问题域设立问题情境,最终理解共同体意识内涵。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本校民族体育的普及与后辈人才的培养,大力举办相应的体育赛事并将具有强烈民族地域色彩的传统节日活动融入课本等理论刊物,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真正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思想,不断加快自身改革,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 加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会促进国家的繁荣,强大的文化认同必然会形成强大的国家。[9]“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根本认同”,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可谓“最大的公约数”,可从根本上凝聚我国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10]因此,学习和认可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院校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来增加民族院校文化气氛,借助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安排开展盛大的民族体育活动,如在国庆期间组织在学生举办“迎国庆·促团结”体育活动赛事,组织各族学生展示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运动。活动可分为竞技类和表演类,竞技类如藏族的射碧秀、蒙古的博克、满族珍珠球、彝族的陀螺、回族拔河等,表演类,如汉族的舞龙舞狮、壮族的竹竿舞、藏族锅庄舞、傣族象脚鼓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等。每个项目由各族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主选择,通过身心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学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并极力拉近各民族学生间的情感距离,与此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又能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当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结语
民族体育对民族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体育作为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理想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必然,民族体育也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但社会生活的变迁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影响着民族院校学生,因此,首先应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优势,实现民族院校学生共同体价值意识的重建。其次学校应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使民族体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将这些优良的传统体育资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民族院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夯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