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1-11-22章永健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思政

丁 桥 章永健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校园环境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当下,如何推动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并将重要的传统武术融入思政教育中去,成为了高校课程改革的新任务。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蜂拥而至,这种快节奏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在坚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在价值入手,探析武德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继而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1 武技德育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对传统武德内容的发展演变分析,发现在不同时期由于习武群体所在政治、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的差异,武技的主体内容均产生了有迹可循的嬗变。春秋战国前,由于武术的主要形态是军事武术,为战争服务,所以这个时期的武德内容主要是军事上的武德规范,总体表现为“忠贞为国、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听从指挥”;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民间武术逐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武技规范的具有双重功能,既有军事武德为统治阶级服务,表现为“忠贞不屈、保家卫国”,又有民间武技为被统治阶级服务,表现为“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到了近代,由于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加之各国列强的侵略,使得武术中的爱国精神和侠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武德的主体内容表现为“忠贞爱国、救国救民、不怕牺牲、一致抗外”。

在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面临教育教学供给失调的情况表现为技术与理论课程供给失调,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技术传授而轻视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现象。武术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失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失调。高校武术教育师资来源供给失调,经现代武术教育培养起来的武术人才占据了高校武术教育阵地,拥有深厚传统武术背景师资不足。武术科研成果转化失调,科研成果落实到武术实践的数量、效果和功能有限。

为此,新时代的武术教育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促进高校武术教育供给改革,以需求侧的新情况为出发点,完善高校武术教育,应该以新时代的文化标准,多维、立体地阐释武术,要立足传统武术根本,激发武术教育的创新活力。

2 武技德育践行课程思政的作用与意义

武德是中国大武术伦理观的基本点,也是正统武术武技行为之楷则,高校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国家栋梁的主阵地,遵循学校教育的目标“立德树人”为准则,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增强国人体魄,彰显民族精神,诠释着中华文明。高校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主体,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下去,探究武德教育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

传统武德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内圣外王的追求是学校思政教育重要的价值体现。中华武术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哲理性,对人的精神、情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同时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武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向上”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教育性,亦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使高校学生形成“向上”的道德品质。“向上”则希望当代高校学生能够行武德,做新时代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高校学生,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的主要群体。武术文化在恒久的发展中,孕育了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教育思想,而以“仁”与“和谐”为核心的武德思想,“仁”是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和谐”则是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道家的天人和谐。又从武德“仁”与“和谐”为精神核心来体现其文化内涵,及以武成德、以武促智来体现其教育价值,亦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展现其“向上”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武德文化理论,从而了解武术不仅能强健身体、自卫防身,还能培养民族精神,强化学生奋发向上、尊师爱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并且在习练武术时,制人而不伤人,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这种理念则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武术在追求本质的技击价值的同时,亦要开发其更高层次的“礼”的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礼仪范式。

高校思政课堂应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武德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合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各个层面。分析武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习中“向上性”的作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的德育手段。因此,高校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应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联合武术文化理论,挖掘武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塑造与形成,旨在为中华武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动与发展提供推动力,更在于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文化的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 武技德育践行课程思政的向度

3.1 统筹谋划,融合发展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武术教育又承载着武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武德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因其形式复杂和内容多样,文化底蕴浓厚而闻名。和谐校园的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担任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武技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武术的防身、健身、修身功能。如:天津体育学院将《运动心理学》理论课程分为诸多专题,在专题中融入中国女排拼搏与爱国,体现体育精神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的思政元素。[3]又如,《课程育人》的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在体育礼仪讲解、运动过程评判等教学环节中,探索蕴含在体育中的“有目标、重过程、能吃苦、知礼仪、善合作、守规则、不服输”等思政元素。

3.2 理实结合,探索教材

在我们这个时代,习武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尊老爱幼、讲理取信、临危不惧和弘扬爱国精神等良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武德是一种对习武之人的行为准则要求,具体来讲大致包括需要遵循的道德正统和自身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武德本身影响力强大的,对习武之人的各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习武之人的心性修养和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德礼仪,这些文化思想可以使塑造人格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武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武德中的众多精神内涵正是思政教育的需要。传统武德的内涵精神符合现今社会主流思想教育建设,可以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武德教育体系,能够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参考价值。通过把武德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合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各个层面,以不断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发展。思政教育离不开教材的完善,武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把传统武德引入思政教材,既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有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3.3 借用媒体,丰富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也成为了当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标语、文化活动,以及线上的“双微一抖”宣传爱国主义,营造崇尚与传承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校园氛围,把武术文化课程与课余活动、运动会、体育节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对学生举行武德、武魂知识教育。借助媒体丰富课堂内容,将武术技术带入教室,使思政教育走向操场,不但能够使学生多种途径学习知识,进行武术课程思政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思政课程教育,还能够使武术在高校更好的传播。

3.4 师德建设,引领发展

培养具有武德素养的思政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教师的素养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把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合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最终通过武德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身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增进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不断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带着深度进教材,带着效度进课堂。用实际行动彰显爱国之情、爱校之心、爱家之行、爱已之任,实现新的跨越,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师资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完成传习授业解惑过程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但是,拥有传统武德素养和思政专业知识的师资却极为缺乏,而传统武德有助于思政课程实现行为化。武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教育的方式去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有利于思政教育思想的行为化。

4 结语

根据武德主体内容的历史嬗变规律与新时代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认为当前武德内容应以传统武德的精华思想“保家卫国、行侠仗义”为蓝本,摄取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道德思想,构建以“保家爱国、自强不息、尊师敬长、宽以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为主体内容的武德规范。武术作为优秀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运动,要和学校文化密切结合,从学校领导的支持到学校武术教学方案的制定再到武术师资力量这三个方面来共同发展,才能将学校武术文化的建设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贡献力量,才能更利于推动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德精神蕴含吃苦耐劳、拼搏奋进、以德服人的个人修养;孝悌正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集体精神;民族自豪、追求和平、心向祖国的家国情怀。武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实效性、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