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为人民思想与实践的传承和发展

2021-11-22崔乐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运动全民

崔乐泉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最集中体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这一讲话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反映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最重要基础。在中国百年体育发展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同样浸透着人民性这一重要理念。无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的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体育的改造,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体育的辉煌历程,对历史经验加以总结,将有利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经典,并对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体育第一次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体育

1921—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并以维护其体育方面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一种体育形态,在这一体育形态中,“工农大众已经不仅成为体育的主要对象,而且已经成为体育的主人。在苏区以及后来的根据地,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员看,绝大多数是工农群众”[2]。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新民主主义体育,已经真正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体育事业。

1.1 体育为人民是共产党人发展体育的重要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其崇高的历史使命就已经与人民大众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样,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亦将体育作为团结广大民众的重要手段,并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研究和推广体育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体育战线上,共产党人在理念和实践上,都成为推动新式体育发展的先行者,而党的领袖们更起到表率作用。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在1917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由体育的角度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国之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3]。这是由强国强种、强健国民体魄的角度发出的呐喊,而其核心则强调广大民众必须有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同志把研究、倡导体育与广大人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早期共产党人在推进体育发展中,已经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融进其基本价值的取向中。

在革命战争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更将体育为人民的理念贯穿于党领导的整个体育事业中。1933年5月30日,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赤色体育运动大会题词:锻炼工人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这一体现浓厚人民性的指导方针,为苏区群众体育开展指明了方向。题词体现的体育为人民服务、为战争服务的主旨,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指明了方向。由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为人民”融入体育的整体发展之中,与社会发展、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过程之中。

周恩来在中学时代就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4],在中央苏区工作时期,曾经于1933年8月首届赤色体育运动大会闭幕式上指出,苏区体育是播种机,红军走到哪里,就要将这种体育作风带到哪里[5]。主张将红军的体育精神普及于广大民众之中。朱德在革命战争中也非常注重人民大众的体育活动,1942年,他为“九一”运动会题词“运动要经常”[6],并指出“体育运动,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特别希望各地的体育工作者,排除人们的鄙视和阻碍,专心于自己的事业,适时适地提倡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之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7]。贺龙在战争年代也是体育活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不仅自己积极参加锻炼,还尤其注重部队的体育活动。1940年7月,在他与关向应向全师发布的《体育训令》中指出,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8]。这一普及与提高的体育思想理念,反映出贺龙同志对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远见卓识。贺龙亲自组织的120“战斗”篮球队名扬全军,对推动全军以至根据地广大民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深远影响。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领袖们在推动体育发展过程中,都将人民大众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并体现在各自的主张和实践中。在中央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作为党主要领导人的陈毅、张爱萍、吴玉章、杨尚昆、彭德怀、邓发、王盛荣、张爱萍、康克清、邓小平、聂荣臻、贺龙、叶剑英、李富春和萧劲光等,也都在战争之余注重体育在民众中的开展,并参与其中[9]。在他们的带动下,各根据地、解放区、人民军队的广大官兵,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魄,锻炼革命意志。在战争环境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得工农大众争取体育权利的意识与普及体育运动得到进一步结合,而这一重要思想理念,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各级党政军机构与体育组织对体育活动的推进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活动,在体育为人民宗旨的前提下得到广泛普及,这与各级党政军政府的组织和支持分不开。1931年11月,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首先应在青年劳苦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政治文化革命活动,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10]。1932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在中央苏区,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现虽偏僻乡村中也有田径赛,而运动场则在许多地方都配备了[11]。在《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关于今后文化教育工作部分特意提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民众中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和游泳等,强健身体,锻炼在革命斗争中需要的技能[12]。为了保证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工农民主政权建立各级体育专门机构,如单位的“俱乐部”和“列宁室”在基层发挥主要作用。它们作为苏区城乡普遍建立的一类广泛群众文化组织,既是向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又是组织劳苦群众开展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体育为人民组织形式的真正体现。可以说,在整个中央苏区,真正实现广大工农民众对体育的参与。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和广大解放区,人民群众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尤其随着普及于广大民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原来动荡贫瘠的闭塞边区社会风气焕然一新。1938年,毛泽东在《新阶段》一文中指出,根据地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众觉悟[4]。在党的宣传工作中,也发出倡议:“我们必须锻炼成铁的身体,果敢灵活的精神,时刻准备到抗日前线去。我们青年要训练成迅速地运动员,要有坚决的斗志,将来在抗日的号召下,在武装上前线的动员之下,不屈不挠地背起枪来就走”[13]。这种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的体育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锻炼民众的筋骨,为全面抗战服务。为了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地处陕甘宁一带的边区还先后成立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和民众教育馆等[14]。通过各种组织的建立,广泛团结广大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计划地推动体育活动的普及。由于党中央、各级工农政府和各类体育组织的重视,广大民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活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开展的运动形式包括投弹、射击等军事项目,田径、球类、爬山、体操、游泳和滑冰等一般项目,踢毽子、射箭与武术等传统项目。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既活跃了战争年代的军民生活,锻炼了广大工农民众的体质,还造就一大批身强力壮、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这种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时代和军事特色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赢得雄厚的民众基础,真正体现体育为人民的宗旨。

2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事业探索与发展时期的根本任务和方向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借鉴和引进苏联体育发展的经验,党和政府也在认真思考如何在经济落后的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新中国体育发展之路,并在体育事业实践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推进工作。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体育工作在探索发展中出现严重挫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努力,体育事业才逐渐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1 新中国体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体育事业是在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基础上,在构架新的体育管理体制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新的体育发展方针的确立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国家提倡国民体育”这一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宗旨被明确提出[15]。同年10月举行的全国体总筹备会议上,朱德副主席发表讲话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16]。时任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冯文彬也在会议上做《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一贯重视体育的……因为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发扬人体劳动能力和培养革命精神的科学……人民的体育训练与体育运动,对于国防事业、生产劳动及其他各种建设事业都有重大积极意义与作用”[17]。发展与普及体育运动并将体育运动发展到“一切人民中去”,是对新中国国民体育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特征的圆满诠释,真正体现出新的国民体育已经成为“人民自己的”体育[15],这就是建国初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之后,“体育为人民”思想在全国各地很快得到传达和贯彻,这也使得新中国体育工作者在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体育中有了更为具体的内容。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18],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一题词实际上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为人民”体育思想的新发展,最突出的核心就是明确和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即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

1954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示》明确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19]。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建国以后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标志着每一个新中国的公民在获得政治权利、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文化教育和文化生活不断进步的同时,亦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一系列相关法律条文都基于“体育为人民”这一宗旨而制定,都将国民的健康和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高目标。

值得提及的是,由于劳动力素质提高受到党和政府的特别重视,更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现实要求,促使群众体育的发展较以往取得长足进步[20]。

2.2 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确立

在党的体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指导下,社会各界,尤其是体育主管部门将普及国民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1951年11月24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行广播体操运动的联合通知》。随着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公布,全国很快掀起做广播体操的热潮,这为建国初期群众体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1954年2月,以《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为题的社论在《人民日报》刊发,指出“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最宝贵的资本,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而开展群众体育性的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方法”[21]。具有广泛人民性的群众体育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59年4月18日举行的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15]。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但随着中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和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的联系,加之国内反右派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等的发生,给群众体育工作带来消极影响[18]。面对这一困难局面,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家体委在《关于1961年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应根据为生产劳动服务的方针和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继续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指示,使群众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切合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的需要,更加有助于劳逸结合,更加有助于逐步增强人民体质。并提出“在厂矿、企业、机关中,可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小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工作思路[22]。根据《意见》要求,国家体委在1963年以后加强对群众体育的领导,与此同时,城市、农村、学校、军队也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开展群体活动的工作思路,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1966年开始,群众体育受到冲击。期间,虽然群众体育曾以“非组织、自发性的个体和群体性活动出现”,但却成为“突出政治”和“路线斗争”的内容和工具,以致出现畸形发展的状况[15]。与之相适应,在对群众体育研究与认识方面,也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甚至被融入浓厚的、带有倾向性的政治意识[23]。1974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参加亚运会队伍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希望:“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24]。邓小平同志就群众体育发展的这一经典论述,使得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被基本确立。1976年10月,经过拨乱反正,群众体育又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向恢复发展和新的探索轨道。

3 促进人民体质增强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体育也开始进入改革轨道,在一定条件上为体育事业整体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具备新的活力。

3.1 “以人为本”群众体育发展观的完善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1980年,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基础,体现了邓小平对体育事业人民性的深刻理解。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这里所说的劳动者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25]。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亚洲冬季运动会有关人员时又明确指出:“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必须把12亿人民的体质搞上去!我看这是我们体育界很大的事情”[26]。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又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7]。这一题词站在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高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全面论述体育为人民的鸿篇巨制——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全民健身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提出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指示,体育成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内容之一。这实际上是胡锦涛同志对几代共产党领导人“体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对体育能否继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体育的深入思考与实践[28]。2008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冬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29]。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心,更突显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促进服务于人民的体育事业发展乃至社会和谐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3.2 体育社会化改革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为人民的宗旨在国家大法中被确立。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为了保证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必须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0]。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群众体育社会化改革的进展,高度依赖国家和行政手段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开始被突破,在国家调控的基础上,依托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群众管理体制开始出现。1986年和1993年,《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和《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先后出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法制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31]。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体制改革中更加凸显。

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提出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通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从国家立法层面指明体育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意义[31]。同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下发,标志着在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对全民健身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出通过15年的时间将全民健身工作发展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构建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与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发展的两大奋斗目标。同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的要求。至此,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群众体育迅速发展,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为人民更紧密地融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

2009年8月,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发布,标志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体育有了专门独立的行政法规[32]。201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同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高群众体育锻炼意识,切实保障群众体育权益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使得人民大众的公共体育事业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33]。

总之,体育社会化改革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使群众体育“以人为本”的色彩更加浓厚,也同时预示着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成为新时期体育整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4 新时代体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全面体现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在确立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同时,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科学地由国内外发展形势出发,顺应人民愿望,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体育在改革发展中迈上新的台阶。

4.1 以人民为主体“大体育观”的形成

在新的时代,更多人开始从物质享受转向关注自身体质健康,作为当代人生活中的大事,健康成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感获得的最重要因素。从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作为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5]。体育承载着民族复兴、个人幸福和国家强盛的责任。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宾、接见体育工作者、视察体育工作等不同场合对我国体育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深刻论述有近20次之多,有多达120多次的重要指示、批示都是针对加强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3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主体。他以领袖的人民情怀,强调体育事业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性,坚持体育事业发展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37]。这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宗旨。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面对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国体育事业融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进行谋划,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38]。推动全民健身成为全民健康最佳的立足点,新时代体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将“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置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之中,并进一步明晰“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体育强国梦”实现的关键,就是要确立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发展路线和指导方针,因为只有全民健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体育是不可缺少的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健康,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做出的具体目标,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具体战略措施。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具体行动[39],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体育观”。

新的伟大理论诞生于新的时代,新的伟大实践由新的理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体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面临的新矛盾而提出的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实践坐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做出的具体展望。经过对习近平总书记2008年以来关于体育工作的讲话、论述及相关媒体报道的梳理可以看出[40],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体育观”,是在继承我党体育为人民优良传统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分析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而成的。这一科学理论思想,深刻诠释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为什么人发展体育、依靠什么人发展体育、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体育”等一系列关乎体育事业发展根本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化解当前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找寻良方,为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体育强国建设凝聚力量[41]。

4.2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31]。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并明确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社会氛围的全民体育发展要求。同时,还明确通过体育与医疗、教育等融合发展,以推动我国经济新增长的要求。这些涉及人民大众体育健身的措施,为群众体育事业注入新活力,人民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和成效卓然。

2016年3月16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构想,其中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体育事业,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实行科学健身指导。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等具体要求,并对其落实做出全面部署[42]。在这里,“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构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体医结合等发展做出具体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全民健身对人民健康关口前移的作用,高度体现了全民健身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拓展了人民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人民享有健身红利的效益大大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包括《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全民健身指南》等多点发力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全民健身领域初步形成;全国90%的省市区、70%的地市、61%的县级政府构建完成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齐抓共管机制初步完成[31]。在政策支持和措施实施的基础上,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反应在新时代体育事业的价值追求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获得明确,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成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 结语——“体育为人民”是党的体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思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体育发展历程之中。从新民主主义体育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体育,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邓小平“借助体育运动实现人民体质提升是广泛性群众问题”,再到习近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体现以人民为宗旨的体育发展思路[31]。

新民主主义体育作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体育形态,全民参与为主体的人民体育运动是其重要特色。在中华体育发展的里程碑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的历史价值。而这种全民参与的人民体育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始终坚持的“体育为人民”的理念分不开。这种理念既体现发展体育为人民,更彰显出发展体育依靠人民,人民群众在体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完整体现[43]。正是在此基础上,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新中国体育的试验田,而且其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方式、体育人才培养和“红色体育精神”都对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形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体育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首先立足于群众体育的普及发展。在毛泽东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的同时,为人民服务的群众体育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通过健全体育组织,增加体育事业拨款和兴建体育设施,使新中国体育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人像年轻的新中国一样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31]。

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体育事业受到破坏,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随后进行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新跃动。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确立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原则下,高度依赖国家和行政手段的群众管理体制开始被突破。随后进行的体育社会化改革,更使得群众体育在恢复的同时逐渐走向兴盛,体育为人民的宗旨促使群众体育发展的宪法地位被逐渐明确,“体育健身观念”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导动机[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体育强国”建设做出宏观规划的同时,也对健康中国战略构想做出全面部署。值得提及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提出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大体育观”的前提,它为新时代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新的时代,体育已经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5]。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殷切希望,在这里,体育为人民成为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构想的重要基础保障。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体育实践证明,体育事业每一步发展,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基本方针和任务;始终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始终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交流情感、激励精神、丰富生活和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为最终目的[31]。这既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的关键所在,亦是百年来党的体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运动全民
全民·爱·阅读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呆呆和朵朵(13)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