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要素” 承前启后 着眼发展—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与思考
2021-11-22林彩云
林彩云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三明 365000)
引言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常规教学单元(下一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这一单元的教学有哪些共性与个性呢?笔者分析了本单元的教材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究了教学中应如何依据教材特点,紧扣语文要素,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本单元教材特点分析
(一)主题鲜明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这些课文有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有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有对身边事物的研究,有对科学真理的发现,还有对未来的奇思妙想;从时空上看,有关于中国古人的记录,也有发生在近、现代的故事,反映了从古至今,中外不同国度的人们对科学的思考和探索。四篇文章虽各具特点,但都体现了“科学精神”这一人文主题。
(二)目标明确
除了鲜明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在单元各个板块的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言文二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是怎么说明观点的;通过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表里的生物》一课让学生进行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而“辩论”“小练笔”则是这一方法的实践运用。
(三)体裁多样
《文言文二则》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通过列举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描写童年生活的记叙文《表里的生物》,以及构思新颖独特的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四种体裁,体现了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
(四)承前启后
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渗透,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并试着演讲”。关于议论文,学生已在本册第二单元学习过《为人民服务》一文,对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开论述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表里的生物》一课中关于评价人物的方法,与本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从不同角度体会人物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与之前所有单元的“交流平台”都不同。一般来说,交流平台往往是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方法、习惯等进行梳理、小结。而本次“交流平台”却是对学生六年来的语文学习进行的一次大总结,通过这样的梳理,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语文学习的好方法与好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议论文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要求,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训练,既链接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使学生对议论文这一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初中的议论文学习进行了有效衔接[1]。
二、基于教材特点的教学思考
(一)用好助学系统,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编排单元内容。其中,语文要素是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在整套教材中,语文要素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系统编版排。在具体单元中,语文要素以“课后习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呈现。用好助学系统,有利于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促进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以“阅读链接”为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安排了《詹天佑》一文。从单元整体视角来看,此处的阅读链接是对人文主题的拓展和延伸。两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体现了“科学精神”这一主题,学生结合课文阅读《詹天佑》一文,能对“科学精神”有更加完整的认识,同时感受到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迎难而上、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依据文体特点,合理设计教学
本单元课文文体各不相同,有文言文、议论文、散文、科幻小说等。教师应依据文体特点,围绕语文要素,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采用四个板块的模式来推进教学。
【板块一】围绕课题,理解观点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理解这个观点的含义。
【板块二】读懂事例,领悟写法
(1)细读事例,引导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找到真理”的顺序来叙述的。)(2)展开讨论,发现秘妙:这样的叙述顺序与课文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事例的表述结构与观点的表述方式存在一致性。)
了解了这一表达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后小练笔时,就能尝试根据证明观点的需要把自己搜集到的事例按顺序叙述出来。若没有这样的指导,“小练笔”很容易变成“观点+具体事例(不经加工)”的简单叠加,忽视了内在的逻辑顺序。
【板块三】再读事例,把握联系
(1)思考:为什么选择三个并列关系的事例?(紧扣观点,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课文的说服力。)(2)讨论:三个并列关系的事例是如何过渡的?(课文用“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词汇、语句进行过渡,使三个事例有机联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
【板块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这一板块,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总结观点”部分,深化学生对作者表达观点的理解;再充分利用课后的《詹天佑》一文,丰富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认识,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最后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观点的方法,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这样的教学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围绕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能较好地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三)灵活处理教材,提升语文能力
1.整体入手,双线并进,变“点式”为“链式”
教师应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出发,以单元整体教学思想观照每课教学,使语文要素的落实经历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2.加强整合,任务驱动,变“顺序”为“变序”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按教材编排顺序开展教学的方式,如把“交流平台”放到单元学习起始阶段,还可以整合单元内容,以落实语文要素为目的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从而真正用好教材,发挥统编版教材的优势,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