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①
2021-11-22汤小诚
汤小诚
(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 江苏苏州 215300)
新时期,作为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需重视的教学核心关键点不仅仅在于相关技术动作及要领的讲解,还要努力地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力,使得他们能够塑造起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这对于整体的学生发展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推进都有很好的帮助。
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总结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归纳中小学体育课堂一般都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对于整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第二就是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实现。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都十分重要,彼此之间的结合也会是整体教学效率的根本影响因素所在。在具体的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时,老师基本上都会将自己所掌握的体育基本技能加入到相关的训练中去,但是对于学生的个体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却常常忽视掉,这对于整体的发展是不利的。笔者试图在该文中浅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小学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活动在实际业务推进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个体育活动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度存在不足,这对于整体业务推进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度将直接影响整体的教育效率,所以在体育活动开展中,必须以兴趣为最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很难实现,尤其是在体育活动当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进,也有很多老师和实际的从业者、研究者都开始想办法结合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不过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多学生都在努力提升个人成绩,以此作为唯一的成长目标,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升,这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所在。比如,在笔者所开设的篮球基础课上,部分学生和家长不愿意参与其中,大部分反对原因都是影响成绩、容易受伤等方面,因此,部分学生的兴趣度明显不足,在参与中基本也都是敷衍了事,与那些兴趣度很高的学生比,他们学习质量很低,大部分动作也没学会,实际完成度很低,这都是兴趣不足所致。
第二,主要体现在整体习惯不够规范上。对于体育活动而言,是需要有好的规范来进行指引、有好的习惯来做规定的,否则很难将整个体育活动延续下去。整体上的各类要求也没有办法得到落实和贯彻。特别是对于尚处于未成熟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个人心智还不完善,需要在体育活动中有人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的习惯,所以在这方面也必须做出努力和改革。以笔者所开设的赛跑课为例,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笔者安排了符合国内的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跑步基本训练、游戏训练和恢复训练。在实际受训中有的孩子因各类原因,无论是动作的规范度还是在动作的整体性上,都不如其他学生,他们习惯也比较差,存在“捣乱”“不听讲”“不按要求参与”等问题,这都是由于规范性相对比较差、个人习惯有待改进的问题导致的。
第三,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根本重视,导致学生的需求没有及时地传递给教师。很多体育教师还在沿袭着传统教育模式备课,整体上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也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要求。如今,大部分体育教师基本都是按照课本和大纲,来开设自己的科目讲解,对学生的个性掌握不足够,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没有了解,导致很多训练都是机械性的,没有足够的乐趣,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兴趣,而不愿参与其中。特别是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学生成长有直接影响。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跑步,主要的原因是怕摔到,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扰,给予解决和帮助,而是单纯的反复训练,就会起到反向的作用,教师对跑步的抵触心理会不断积累,进而对他们个人接下来的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2 小学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相关的研究。
2.1 要培养体育兴趣
激发体育学习热情,是努力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认知的重要做法,也是最终构建起终身体育意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体育锻炼活动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各类体育游戏来使学生保持相对长久的兴趣,也充分激发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得课堂的气氛得到充分调度。比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体育教师经常结合“两人三足”等小游戏,将学生分为固定的组别开展相关的游戏,使用柔软的布绳绑住他们的脚,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去尽快完成50m的竞赛。根据比赛的规则,最先完成比赛的小组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类的竞技性质会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尤其是小礼物的设计则会充分激发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他们个人生理和心理所处年龄阶段的需要,这就会使得整体的体育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活动开展之前,也应当就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好理论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知己知彼,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将体育运动、体育活动和生活做好充分紧密的结合。在理论知识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特点,对于低龄学生就必须要采取颇具针对性的讲解模式,而不是灌输式的复杂理论知识讲解和宣传,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听懂、可以学会、可以将知识用到实际的训练中和生活中,进而实现体育学习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2 要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表及各类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对于体育锻炼需求的提出及相关心理的满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特别是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及心理差异,来为他们制定出符合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的体育锻炼技术。结合他们所构建起的体育习惯来纠正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进步。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制订每天晨跑1圈的计划,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结合着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晨间的运动。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结合他们课业的业余时间来鼓励他们参与到相关的跑步中去。由于学生各年龄段和各学习阶段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特别是男女生之间运动量也有所差异,因此必须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关的计划。
培养工作在初期可能整体的需求满足度不是很高,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结合着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及时展开相关的调整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整体的业务效率相对较高,可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体育活动,则应当由体育教师和家长共同来辅助学生完成,循序渐进地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起学生较好的学习习惯,才是符合业界实际需求的做法。特别是对于需要长久积累的项目,比如每日的跑步和身体锻炼等,这不仅是体育学习要求,也是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老师不会随时随地跟随学生,所以还是需要家长配合完成部分项目。这也是满足新时代“课堂教育来到家庭、家庭教育延伸学校”的互动模式,也可以提升亲子之间的互动,使得家庭成员在娱乐氛围中打造出良好的、积极正向的关系。
2.3 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可以得知,小学生整体身心发展不是十分成熟,他们所表现出的极强活跃性、极高的跳动性及顽皮的个性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很多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知识、对于技能、对于专业诉求的掌握需求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作为体育老师,不能够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当在实际活动开展之前和学生做充分的沟通,去了解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及最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结合着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数据量表,在十分快乐的提问氛围中,记录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进而加入到体育课教育和实际训练科目、游戏设计安排中。在生理特点的辅助之下为他们制订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的体育锻炼计划,这会使得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度逐步提高。对于整体的计划制订而言,也应当结合着学生课下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紧密的结合,使得整体的训练计划能够贯穿于课上、课下,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心理需求满足而言,有着很好的帮助,也可以使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是符合新课标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
3 结语
整体来看,对于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而言,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终身锻炼作为根本的指导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训练中,提升整体的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进而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