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21-11-22杨爽
杨 爽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一、泛娱乐化现象的内涵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是指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表演,试图让人们紧张神经得以放松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的趋势下,人们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娱乐、消遣,缓解内心焦虑和忧愁,适当的娱乐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而在泛娱乐化现象中,“娱乐”占据了核心地位,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解构,很多严肃的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消解,这无疑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泛娱乐化其实是其积极的部分被逐渐瓦解,引导和教育功能丧失,而后逐步侵蚀与瓦解人的意识品质[1]。
二、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侵蚀教育环境
泛娱乐化现象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侵蚀,对实际工作造成影响,不利于教育理念的落实。经济、政治、传媒和文化等共同影响着教育环境,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现象无处不在,充斥着当前教育环境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很多不良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快速传播,低质电视剧、电影和网络视频等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加之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极易受到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多信息未经审核、筛选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与价值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弱化社会责任感
泛娱乐化的事物吸引力强,大学生会沉浸在娱乐中难以自拔,对其内心和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这是造成社会责任感弱化的主要原因。在泛娱乐化现象中,大学生习惯于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低,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2]。在传统教育体系下尊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在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和国家未来发展认知不够清晰,如果在权威和严肃问题面前,大学生习惯用泛娱乐化思维进行解读和处理,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担当意识。
(三)影响审美与价值取向
良好的娱乐化内容可以放松身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寻找生活的乐趣。但其低俗的视频内容会影响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受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很多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会闯入大学生的视野,而这其中一些消极、有违社会公德的视频内容,会影响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长期沉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会让人冷漠。[3]
(四)影响思辨能力
信息化时代下,娱乐化信息呈现出海量化的特征,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等可以获得大量信息,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意识,导致思辨能力下降。在泛娱乐化现象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和低俗段子、肥皂剧等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
三、泛娱乐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思想看待社会问题,对外部世界形成正确认知。尤其是对世界观的塑造十分重要,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意识与思想,也是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在泛娱乐化环境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将党的奋斗历程及相关红色事迹融入到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其次,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泛娱乐化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受腐朽文化的侵蚀,形成良好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信念,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最后,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等为素材,在泛娱乐化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其意识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艰辛,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革命先辈的付出和努力,逐步培养民族自豪感,体现大学生在国家及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泛娱乐化现象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其对大学生教育环境的侵蚀也在逐渐深层化,面对泛娱乐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家校共育与网络监管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一)融合传统文化
为了抵御泛娱乐化现象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到与时俱进,与当前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以高校思政课为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4]。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文化以小故事的形式融合到思政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政教育内容;学校要构建全员参与思政教育的良好局面,落实先进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古代经典作品,运用传统文化对当前泛娱乐化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满足其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需求。除了依靠线下的文化活动外,还应该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防止不良文化侵蚀自身思想。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校准自身行为,也是应对泛娱乐化现象冲击的重要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先进思想的认知和感悟,运用先进思想指导自身的前进方向,防止受到泛娱乐化现象影响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宣传党的重要工作会议精神,督促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内外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将先进思想理论与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结合在一起,实现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密切协同[5]。通过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逐步拓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确保实践活动主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相契合,让教育工作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只有引导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才能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对未来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通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磨砺学生的性格,健全人格,使其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校园文化是整个高校办学理念、育人思想和意志观念的体现,只有确保校园文化与时俱进,才能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重点,为大学生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使学生能自觉配合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共同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物质文化环境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艺术走廊、名人雕塑和文化广场的建设,丰富的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在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校规校纪的作用,有效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能够开展健康、积极的娱乐活动,纠正校园中的不良风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逐步提升其社会道德水平。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单一性特点,在文化活动创新中应该做好泛娱乐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特点和价值取向,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及实施计划,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负面影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活动中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加深对先进思想的理解,做好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有效平衡。
(四)发挥辅导员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实现对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引领,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亲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遇到问题,大学生都乐于向辅导员反馈或者求助,辅导员更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泛娱乐化现象下,辅导员应该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认识到泛娱乐化现象的传播特点和危害性,以大学生思想需求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6]。在班级活动中,播放正能量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电影等,发挥娱乐活动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泛娱乐化现象,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避免审美低俗化和恶俗化。增进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入学阶段,辅导员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构建个人成长档案,并根据其发展状况随时做好完善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长效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的动态,以此为突破口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泛娱乐化现象,使其能够自觉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在网络世界中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辅导员应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针对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在泛娱乐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方式的可行性,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五)引导自我教育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够对泛娱乐化现象形成正确认知,在适当娱乐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鼓励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方式,规避“娱乐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学生会的作用,定期举办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认同,坚决抵制过度物质享受和低俗趣味,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养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7]。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与班干部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班干部为纽带和桥梁,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尤其是要关注长期沉迷网络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使其自觉接受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借助于网络平台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匿名的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群体性问题及个体性问题。
(六)加强泛娱乐网络监管
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为依托,构建网络交流互动机制,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拓展和延伸,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育成效。鼓励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确保教育工作的针对性[8]。注重对泛娱乐文化的筛选,构建完善校园网,防止低俗文化的进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文化舆论引导工作,掌握网络话语权,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正向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主动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化鉴别能力,通过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分辨泛娱乐化现象的利弊,消除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的构建,通过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优质文化,防止不良娱乐文化对学生思想和情感造成影响。
(七)实施家校共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应该与家庭实现密切协同,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由于大学生数量较多,辅导员和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对于其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的了解也无法做到细致深入。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受泛娱乐文化影响的程度,与家庭环境、背景、经济条件等信息结合,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防止在教育工作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言行和内心想法的把握更精准,教师和辅导员应与家长积极沟通,通过收集全面的信息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档案,达到动态化管理的目的。
五、结语
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要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发挥辅导员作用、引导自我教育和加强网络监管等途径,逐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对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