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路探索
2021-11-22贾晓琳
贾晓琳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了主旨报告,主题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吴岩司长阐述了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三大变化、两新两大”,即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新文科;大格局、大外语,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总体措施和总体目标,并深入剖析了外语专业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无疑成为外语教育的焦点,在外语专业的发展中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二、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潮流而生,应形势而改,建立在以下三点必要性的基础上,是势在必行的改革。
第一,外语教育被新时代给予了新的定位:“新使命”和“大格局”。“外语”不仅是中外各国交流的工具,也承担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意味着外语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承担着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各国之间交流互鉴的任务。
第二,外语教育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文化输出的责任。我国要提升国家地位、国家智慧、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展现大国的主张、理念和价值,让世界了解中国,最主要的是要有文化输入,外语承担着文化输出的主要任务。因此,外语教育定位在三个方面:①了解掌握西方的语言和文化;②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传播中国声音;③加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与沟通、外交与合作。
第三,根据“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我们要承担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建设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的使命,这对高等教育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一)新型培养目标修订
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保持外语学科专业特点,还要凸显新时代、新理念;既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又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的新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旨在培养外语语言技能熟练、外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教育领域、对外交流、文化互鉴、商务应用等领域从事、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以吉林省J高校为例,该校外语专业人才应具有外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一定的翻译和商务知识,兼学主要外语国家的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系统、科学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外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新型课程体系构建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重新构建。外语课程应以知识为主体,以需求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的多样化、复合型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具有一定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使其多维促进、协同发展。
以吉林省J高校为例,该校外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专业技能课、文化知识课等构成;专业方向课涵盖文学、商务和翻译,打造体现学校特色的应用领域课程群。既有提高学生外语基本技能的课内实践,又有不同专业方向的校外实习,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新型教学模式改变
新文科倡导以成果为导向,注重成果产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代外语教学,教学模式应根据预设结果反向推导,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学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专制的、唯我独尊的,而是要求教师要坚持多元性的真理观和价值观,根据需要向学生提供判断和选择的范围和对象。教学目标绝不是只强调某一个特定方面,而是要从“全人”发展出发,设置全面的、多样性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设置多元化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以吉林省J高校为例,该校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项目研究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新型学习方式转换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虽然对学生个体来说,教学内容是先在的、外在的、客观的,是需要去学习、掌握的客观实在,但就教学内容本身而言,却是人类在主动的社会实践中由具体的个人发现的,这些知识本身内含着发现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内含着当时的社会历史实践背景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客观知识本身就是通过个人的主动建构而形成的。
以吉林省J高校为例,根据学习课程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学期,学院为各班级安排语言实验室的自主学习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同任课教师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也安排了课后线上学习、课上现场讨论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新型评价方式制定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换,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化评价,评价手段、评价方式更应多样化。教师除了对课堂上的活动、表现、作业等评价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档案袋式的长期评价。使定期与经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性化与综合性相结合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满足新型人才标准。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及地方的产业发展,更要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和创新、改造和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就是要为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第一,助推学科交叉和融合。吴岩司长指出,新文科“多语种+”的外语人才就是要培养出卓越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出在熟练掌握运用外语的基础上,具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背景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人才。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制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特色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模式和特色评价方式。要尝试将外语与理工科相结合,可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在外语专业选修课增设相应的理工类课程,使外语真正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外语教育密切相关。要想推动外语学科向前发展,在把握本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鲜明特色、学术优势和强项的基础上,要满足国家、省、区域、行业的需求和认可,从而提升外语学科的地位和话语权。在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自身学科方向基础上,积极探索本领域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探索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学科方向研究,力争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相关领域形成较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合作平台,以满足特色领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对接新时代人才需求。戴炜栋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一直紧密跟随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外交、外事等发展需求。无论是外语学科布局、语种分布,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均在对接国家战略,呈现动态发展趋势。”新文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各层次教育相衔接,与各领域教育相衔接,精准定位,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特色鲜明,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同时,围绕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做好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挖掘外语学科新的增长点,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此外,外语学科还要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构建“外语+”“多语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等教育向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