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从语言研究向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转变

2021-11-22肖智立

现代英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外语类国别英语专业

肖智立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引言

自2011年教育部推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项目以来,各高校普遍加大对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视程度,并基于自身长处与科研特色申报区域或国别研究中心。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的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中心及四川大学的南亚研究中心;各大学的国别研究主要对象国包括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但国内高校的区域研究一般置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下,而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问题研究分属不同学科和学院,且相互之间联系并不密切,所以外语类教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培养上存在脱节的问题。综合性大学的外语类研究如果仅与外国文学联系在一起,而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联系较少,势必难以对国际问题进行“浸润而后突破”的持续培养和研究,这就要求外语类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外语类主要学科方向的新要求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颁布«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提出要以外语为工具,深入了解外语每个语种及其背后国家文化,将语言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具体落实到各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与信仰等方面。«国标»要求中国外语界从相对单一的“语言研究”转向综合性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已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为外语类进行国别与区域研究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出了新的方向。

研究课程设置的专家早就发现海外高校的外语类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征,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它的中文专业提供了除汉语语言课程以外的儒家核心思想课程,还包括了中国历史、当代中国研究以及中国文明史等全方位介绍中国国情的课程。国内大学外语专业国别与区域研究可以借鉴国外文学研究、区域文化研究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方法和经验。文秋芳教授在2002年就提出我国英语核心课程必须与方向课程结合,方向课程中应包含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以及美国(文化)研究、新闻与传媒英语、国际商务等六个方向;蒋洪新教授则认为外语类新国标应该强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实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

为达成«国标»提出的要求,学院英语专业在选修课程中下设四个方向:英语语言与教育方向,英语文学与文化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这四个方向分别对应学生的学业或职业发展的四大板块,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极强的学科导向性,相应的课程设置在英语文学与文化方向和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把英语文学的国别研究与英语文化的区域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了。在注重语言技能的同时,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课程应该贯穿英语专业学生低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阶段,且系统地开设文学类与区域文化研究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重视情感教育与情商提升,训练批判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有积极的作用。

三、从单纯语言研究向综合性国别研究的过渡

学院英语专业英语文学与文化方向课程从第1学期到第6学期先后开设英语戏剧与表演,西方文化礼仪,希腊罗马神话,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赏析,西方思想史,英美文学史,比较文学等8门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英语类专业导学,英语文学导论,英语散文选读,跨文化交际学,中国哲学与文化(英)等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英语文学与文化课程体系。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从第3学期到第7学期,结合学院其他少数语种,开设美国国情研究,英国国情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导论,英语与非洲国家,英语与西语世界,全球化研究等6门与英语文化相关联的课程,紧跟国际区域文化研究前沿,呼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美国学、英国学,乃至非洲国家研究以及西语国家研究,是英语专业以语言浸润,文化突破为导向的重要课程变革。

以上课程体系中,既有传统的文学类课程如与英语戏剧,文化礼仪,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等,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融通需要用新增的文明史与思想史课程来实现,因为区域研究的深层逻辑是文明、价值逻辑,文明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是区域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开设西方思想史,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体系的理解;开设英语授课的中国哲学与文化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史的深刻理解,两门课程的交叉开设,目的在于加强文明互鉴,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有积极作用。

学院在课程体系上也将文学与文化板块内的课程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与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课程交叉互补,对学习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感性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现能力进行全面训练,以专题讲座与个别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能力与初步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指导学生从语言研究走向文化研究。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在教师指导下将其美国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并公开发表。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大框架内,学院鼓励英语专业教师依据国家语言战略与区域文化研究的最新部署开展外语类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研究,已有教师结合文学方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

四、英语专业进行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难点

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板块的选修课程为英国国情研究和美国国情研究,目前学院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实现了团队授课,授课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及国外工作留学的经历,但与其他高校进行的“项目依托式”教学相比,选修课班级容量太大,教学特色不够明显。英国国情研究以及美国国情研究的教材选用还是比较宽泛的文化类教材,与课程设计之初提出的融合文化与政治、经济,对区域文化的概念进行提升的专题研究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当然,其他高校的教改实践也在这方面提供了借鉴,发现课程任务目标不能过高,如果学生完成任务花费时间过多,则学习热情会下降,教师对学生项目的指导如果不充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学院英语专业国别与区域研究核心课程选用的主要教材是郭树勇等编著的«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该教材编写团队成员均为在每个区域和重要国家有过长期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但因为学院所开设语种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原因,学生对俄罗斯研究、东南亚研究、拉美研究的兴趣相比欧盟研究和美国研究要小很多。面向英语本科生阶段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都在摸索之中,相关经验较少。英语专业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在原文资料以及国际前沿学术成果方面还不够突出,系统化地收集特定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料的信息化工作也急需其他学科的支撑。2019年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第一次学术年会上,教育部刘锦司长指出,自“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项目启动以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规模在不断扩大、交流平台增多,成果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转型重塑缓慢等问题。外语学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在为国家提供战略支撑力、科学决策力和综合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结语

新文科和大类招生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英语专业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型,而“英语与非洲国家”“英语与西语世界”“语言战略与区域发展”等与区域文化研究相关的课程,有可能走出英语专业,成为外语类学生的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从语言浸润转向文化研究型学习。国别与区域研究已经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2017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设在西班牙、乌干达的孔子学院以及学院的其他语种,虽然是非通用语种,但这些研究范式对学院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学院英语专业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一轮,经验积累证明,英语专业的国别与区域研究首先应尝试从语言、历史、文化、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某个单一角度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相对深入的研究,为有兴趣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然后才可以适度引导学生扩展研究领域或学科视角,实现外语类人才培养从语言研究向国别与区域的纵深转向。

猜你喜欢

外语类国别英语专业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
2012年2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