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下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究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唐 艳

(桂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承载文化,影响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可以推动文化交流,通过双向互惠的方式来展示和传播本国的传统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促使中国愈发重视英语教学,已将英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然而英语并没有充分发挥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外来文化的引入大于本土文化输出的问题,产生“文化失语”现象,不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西方文化,又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产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状

(一)教师方面

现在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接受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很多学习课程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认识并不够深入。在学校接受教育时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因此也无法将其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些教师没有主动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仅仅传递英美文化知识,没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使两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相互交融。还有教师甚至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认为这应由大学语文教师来进行,英语教师只教授与英语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

(二)学生方面

信息开放时代使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崇拜欧美文化,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并不热爱,还会认为传统文化陈旧过时。因此有些学生只是一味地跟随潮流推崇外来文化,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无法用英语来描述具有中国传统特有的事物,难以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顺应国际文化的融合,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人才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方面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传统应试教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英美等西方文化知识和应试技巧能力,大学英语教材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多,英文介绍中国文化这一重要内容少之又少,且中国文化类通识课程开设也较少,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过分强调目的语英语及英美文化学习,课堂上不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学习,导致传播英语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失语现象,不能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英语教师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英语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也应了解英语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准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不断充实自我,完备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补充之前自身所未能学到的文化知识,完善自身文化积淀。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流可以汲取外来文化,同时输出本国文化,达到有效沟通。理解并掌握母语中文,熟悉母语中的传统文化,学会使用英语来表达,作为英语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进行实践。当学生英语学习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不同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而反作用于英语学习,这样将顺利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三)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成效

英语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但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却不太了解。英语课程要“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这对当代大学生有了新的需求: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大学英语教育应起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在文化融合中推动实施,取得教育的现实成效。

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侧重于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涉及的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也应当进行适当补充与增加。大学英语教材也可加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介绍,选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文学名著的英文版,带有奇幻色彩的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的英文版,体现名家名篇的古典诗词翻译的英文版,介绍传统节日来源与习俗的英文文章,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篇章,选取有关中国中医药、戏剧艺术、中国功夫、书法艺术、茶文化、丝绸文化、文物遗址、历史文化名城等的国际性英文文章。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文化对比研究的英文原版文章,如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西方哲学思想讲解,对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进行对比。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作为辅助,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课程平台和在线学习App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以线下课堂为主、线上课堂为辅,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推进,全面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鼓励学生尝试英语化表述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思想精髓充分展示。

(二)发挥英语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角色,需要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从词汇储备、教材选择、课外英语补充材料中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教师作为传授者和研究者,应当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各种方式增进教学交流,如参加培训、研讨、讲座等,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积累。重视自身发展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前沿的国际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英语的教学和使用,还要主动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雨课堂、慕课、微课、手机App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加强自身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微课,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学习App分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的有趣视频进行配音练习,这都可以在课堂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分享。课堂上教师可切合时宜地播放有关中国文化的短片,利用网络媒体学习,并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考查点,切实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课外传统文化的融入更为潜移默化,自由轻松的课后环境更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利用晨读将地道的英语文化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汇编到口语训练系统(FIF)中,记录学生完成晨读的情况,学生不仅能了解到完成的晨读任务所得到的实时打分,还能发现自身中国文化点滴的积累输入,语言文化理解和英语表达能力共同提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英文版中国故事,通过简单的中国小故事,既能学习英语思维表达中国文化,又能掌握纯正的英文表述。课后充分利用各类英语学习类网站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关注中国双语新闻报道,紧跟中国文化事业的新发展。支持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社团活动、朗读、演讲或者配音等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如双语志愿团队或国际赛事的志愿服务,参与留学生或国际友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走进传统文化景点,进行考察并收集完成中英双语文化集锦,在实践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学会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自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和各类学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扩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无论是来自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英语是学生与留学生之间沟通的首选语言。邀请留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角、外语文化活动周等活动,学生与留学生间的沟通离不开对各自国家文化的交流,因此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长期或短期的出国交流游学项目,既可以学习不同国家语言文化,也可对外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亦是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再仅限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更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运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世界化、全球化传播。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类媒体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掌握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真正、准确、有效地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