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汪海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之策略

2021-11-22王顺兰

现代英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译语葵花儿童文学

王顺兰

(南宁理工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5)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前有不少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语言,走出了国门。尤其是著名文学家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白马雪儿»«火桂花»«凤鸽儿»等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深受不同国家儿童的喜爱。

文章主要以«青铜葵花»和«凤鸽儿»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青铜葵花»(Bronze and Sunflower)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著,在国内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自2005年出版以来深受好评,作品出版后由英国的汉学家汪海岚历经十年之久将其翻译成了英语,译作非常成功,曾获翻译大奖,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拓宽了英语国家儿童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儿童文学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凤鸽儿»(A Very Special Pigeon)则向我们讲述了家境悬殊的主人公“秋虎”和“夏望”之间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乐于助人、珍惜友谊的精神。

二、翻译理论简介

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译者在翻译此作品时所运用的翻译策略。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适应”与“选择”是翻译过程的实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积极创造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虽然译者受制于生态环境,但也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译文便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译者和译本以及翻译策略的关系。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既要适应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又要求作为翻译桥梁的译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好选择的功能。

三、翻译策略之选择

(一)打破思维禁锢——构建新的译语生态子环境

金蓓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到胡庚申教授的以下观点及内容:“由于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生长于与源语文化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这些环境及经历会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动激活大脑里原有的认知模式,这种存在于译者大脑里的固定认知模式会对其后续的翻译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翻译效果与源语文化情境相差甚远,最终影响翻译质量。而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要求,译者必要时需调整思维不受这些固化信息的干扰,从而创造新的能够使源语文化和译语环境互相联动的翻译生态环境。”

在«青铜葵花»的翻译中,译者汪海岚为了构建和谐的译语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调整思维,改变翻译习惯,根据不同的原语生态环境选择了不同的译文。例:原文:葵花说:“我不去上学了。”“尽胡说!”妈妈说道。译文:“I'm not going to school anymore,” said Sunflower.“Oh yes, you are”, said Mama.

青铜葵花的家被一场暴雨彻底毁坏,全家人都在想方设法挣钱盖新房子,一向体贴家人的养女葵花想为家庭减轻负担,便想退学,而妈妈对葵花说“胡说”,表面上看带有轻微的责备之意,但其实并不是真正想表达“胡说八道”的意思,实际上妈妈想表达的是“一定要让女儿上学之意”,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责备有时恰恰体现了妈妈对儿女的关爱。因此,汪海岚在翻译时打破了思维禁锢,巧妙地进行了转换与选择,用了“Oh yes,you are,”并未用英文对等词汇bullshit来进行翻译,完全摆脱了英文对等词对她的影响,全身心投入到对中文语境的理解中去,正确理解原语生态想要表达的确切内涵,创造了新的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互和谐的生态翻译环境。

(二)运用补译策略——构建译语翻译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认为译者为了使译文能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有时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补译”翻译环境。比如:他知道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翻译为:He realized that it was a case of the weasel coming to pay his respect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此翻译中“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进行了补译,否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的。«青铜葵花»的英译文中采用了不少因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补译策略。具体而言,补译策略就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冲破文化阻碍,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原文:“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译文:“She recognized the smell from the zongzi,the parcels of sticky rice wrap ped in reed leaves that she had eaten in the city.”中国人对原文中提到的“粽子”非常熟悉,但英国儿童对“粽子”却一无所知。“粽子”采用的是音译法,如果不在后面采用补译的策略,附上解释性的说明——“the parcels of sticky rice”来补建译文生态环境的话,英语小读者是不可能完全读懂“粽子”究竟为何物的。

(三)去隐喻化翻译策略——创和谐生态之环境

Halliday曾指出:“每一种语言的大部分历史都是去隐喻化的历史,即最初隐喻性的表达形式逐步失去其隐喻特征的历史。”近年来,去隐喻化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去隐喻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用表达引申意义的词进行翻译,替换掉含有隐喻意义的词,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隐喻的含义。«青铜葵花»中出现了不少关于酸、甜、苦等味觉隐喻词,而英译文中有不少地方,进行了去隐化翻译以构建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英汉味觉词的隐喻意义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例:原文:“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译文:“In the evenings,in the dusky lamplight,her father's heart would fill with sadness.”“酸溜溜的”原意是形容酸的味道。但在英译文中被映射到情感域后翻译成难过(sadness)。例:原文:“但已吃到甜头的鸭子,即便挨了一竹竿,也不肯离去。”译文:“Now they had tasted the corms,they weren't going to leave quite so easily.”“甜头”,原意指甜的味道,但被映射到抽象的领域引申为好处。此处“the corms”便是好处之意,进行了去隐化处理。

以上2个例句中的味觉词酸、甜在翻译时分别采用了去隐化的处理,均为其引申意义。如果把以上表示隐喻的词直接翻译为“sour”“sweet”,就无法创建生态翻译和谐的环境,会增加国外读者对原文理解的难度,使读者无法完全明白作者的意图及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因此也就达不到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隐喻手法运用颇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要时我们需要采用去隐喻化的手段,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作品的精华之处以及作品所呈现的特定年代特定人物所经历的苦难以及甜蜜,使其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窗口。

(四)省译策略之运用——创生态翻译新环境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英语汉译时,有些表示范畴的单词需进行增词处理才能使译句通顺。比如:在翻译句子“He felt the patriot rise within his breast.”时,我们就需要对“patriot”(爱国)一词进行增译,加上范畴词“热情”,翻译成:他感到一种爱国热情在胸中激荡。再如:We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and we must guard against complacency.翻译成: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要防止自满情绪。在翻译时把单词“complacency”(自满)后面增加了范畴词“情绪”,翻译成自满情绪。反之,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在进行汉语英译时就需要把范畴词去掉才能使表达通顺合理。

与«青铜葵花»一样,«凤鸽儿»也是向读者呈现了儿童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两个小主人公“秋虎”和“夏望”的成长经历,向读者传达了在成长过程中的纯真和友爱之情。有所区别的是在«凤鸽儿»这部英译作品中,译者根据作品的特征及生态环境的需求,在译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省译策略。省译是与增译相对的一种翻译方法,指的是原文有些词在译文中不用译出。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功能词在汉语表达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译成英语时显得累赘,省译反而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原文:“秋虎没有发动自己的双腿以最快的速度向那只鸽子追去,而是蹑手蹑脚地向那只鸽子靠拢过去。”译文:“Qiuhu didn't rush over to the pigeon,but took his time, and approached it very slowly and carefully.”根据语境,秋虎要追鸽子,不可能是飞去,必定得用双腿跑去追赶,所以在不影响原语表达意思的情况下,译者把“发动自己的双腿”直接省译了,否则,冗长的翻译反而容易给小读者造成困惑,从而打击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总之,«青铜葵花»以及«凤鸽儿»的英译本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深受好评,尤其是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与认可与其符合生态翻译学的高质量英文翻译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译者在翻译上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与处理,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和谐关系,尽量做到文化、交际等多维度转换,我国许多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就有可能更快地走出国门,为世界所熟知,最终为儿童翻译研究领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译语葵花儿童文学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葵花之门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葵花点穴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四处张望的葵花
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