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2021-11-22李娴
李 娴
(海口经济学院东方外贸外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翻译人才的作用越发明显。但从翻译工作的实际来看,翻译市场鱼龙混杂,优秀的翻译人才并不多,大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批判性地看待原文及译文,译文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因此,高校应特别注重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翻译人才。教师应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批判性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思考和判断,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为翻译事业的创新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国内外学者视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也被认为是能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于1910年在他的代表作«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然后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反省思维”。在后期的研究中,“反省思维”一直被认为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随后西方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以熊费尼为代表的相关学者总结出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点:找寻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认知成熟度。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也开始相继研究了批判性思维,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按照某个标准来评价思维,敢于对已经存在的或新生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质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三、翻译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翻译学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由于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甚至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法律、新闻、科技、医学等,译者需在翻译之前分析原文文本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从拿到原文到译文的输出的整个过程中,译者都要采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原文、译文以及所查询到的释义,根据自身所学和所搜集到的材料或证据,充分挖掘原文的深层信息,正确理解原文,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在翻译教学中,就需要学生能够“活”用所学知识点,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译者本身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翻译思维,输出的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因此,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包括:①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②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升翻译中的创新能力;④对所学知识点能够做到及时归纳和总结,并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翻译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遇到的常见问题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翻译教学更应凸显其特色,强化学生对原文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参考资料和译文的反思能力。然而,从实际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多数英语专业学生尚未具备足够的反思能力,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点应用在实践当中。多数学生习惯于将原文和译文机械地对应起来,缺少反思和创新,译文质量不高。具体原因如下:
(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减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上所学,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批判地看待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精神,不善于提问、分析和反思,不利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本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能力有限
缺乏批判性翻译思维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意识的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以怀疑的态度去观察和审视一些学术观点和翻译理论,通过产生怀疑、分析问题、自我反思以及最后的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大大增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式翻译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中,如此高素质的教师数量有限,大多教师缺乏自我反思精神,只是机械地传授书本知识,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灵活使用所学的翻译技巧,也不鼓励他们对那些“参考译文”提出质疑或建议,如此一来,学生也是盲目跟随教师的步伐,按部就班,无法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三)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提升思辨能力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去接受教师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内容,他们的好奇心、学习主动性都在消失殆尽,缺少批判性思维。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练习,多数学生也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而已,并没有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钻研。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的语言基础较弱,缺乏自信心,害怕译文出错,因此他们很少会对他人的观点及译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有自己的译文和答案不一致的情况,通常会自我怀疑,而不会对译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在翻译教学中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注重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只有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首先,教师应能够批判性地研读教材。在分析原文文本时,自我提问,准确分析原文特点以及翻译难点,归纳翻译技巧。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全面考虑,从学生的基础水平、需培养的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等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边教边想,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及时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效果。将“思考”带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着重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和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在上课、科研以及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坚持探索、求真的精神。
(二)在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在讲授课内知识之外,教师应多思考如何让知识“活”起来。和其他学科不同,翻译能力的提升主要靠实践来检验。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多看、多想、多练,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某教师以本校内的公示语标识为例开展的翻译活动。在讲解了公示语的特点和基本翻译原则之后,将学生带出课堂,学生需分组查找学校各处的公示语并进行拍照,了解校内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找出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将课堂所学有效地用于实践当中。再如,教师布置译文分析的练习:
原句:“I can‘t bear the sight of that woman”.
原译:我不能承受看见那个女人。
改译:我一看见那个女人就难受。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明确原译中的问题,发现原译的句子虽然能看懂,但是由于受到原句的限制,译文读起来非常生硬、晦涩。经过修改,句子读起来更加顺口、地道。通过这种改译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来激发批判式思维模式的建立
在课堂上应当给予学生更多讨论、合作的机会,在讨论中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敏锐性,能够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欲望。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段翻译,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来讨论一些有争议的译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合作,先讨论原文中的逻辑关系,把握原文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再对不同的译文进行分析,提出质疑,改进译文,共同进步,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翻译句子“目的就是让领导干部年轻化”。首先,应当批判地理解原文。中文中的有些词语看似简单,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深层次的内涵,并非表面所示。翻译时,应结合语境体会原句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写出自己的译文。再次,学生交叉互评,批判性地评论各自的译文。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论,给出正确译文“The purpose is to make more young people rise to the position of management.”,而非一些同学按字面意思翻译的“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leading cadres younger.”。
六、结语
翻译过程十分复杂,译者需要查找各类资料,不仅要正确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还需要能够判断出原文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层内涵,最后得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在整个过程中,译者必须能够进行批判式的思考,反复琢磨、推敲译文,并有所创新。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很多人更倾向于使用机器翻译,机器翻译准确率在不断提升,且产出译文的速度也很快。在这种背景下,译者需要不断提升独自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迎接各种挑战,就需要不断反思,保持批判式思维模式,才能产出高质量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