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基础英语»线上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杨 冰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一、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深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的新思路,与课程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关联和融合,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掀起了一股思政潮,可以说无思政,无灵魂,不课程。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极大地满足了特殊时期的教学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贯穿于线上教学是一个挑战,也对线上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学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进入新时代,高校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因时而进地贯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线上教学作为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期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不可忽视线上教学这一重要模式。

第一,线上课程思政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更容易受其影响,因此线上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人格发展、三观的正确引导和树立为教学育人目标,为线下教学守好新阵地。«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外的德育元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三观可塑性极强,挖掘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其贯穿融入语言知识教学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可以说是开展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最佳阵地。«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在教学中接受到了思政教育。

第二,线上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线上课程的内在价值,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理念下,«基础英语»进一步完善、重组优化线上课程内容,由原来的语言知识技能培养转为知识技能+思政、思辨能力的全面培养,单元设置中设立思政模块,整个课程建设体系有了核心围绕点和亮点。

第三,线上课程思政直接受益学生。通过线上思政内容的文字呈现和互动讨论,教师直播的言语传递,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经历耳濡目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标准,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综上所述,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的,在线上教学中全方位开展思政教学,使其助力线下教学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也是广大教育者要真正重视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困境

“课程思政”在线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实践,但线上课程思政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相对独立,封闭运行。课程思政缺乏系统规划与设置,教师理念存在误区、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

从教师方面而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一直以来是一个教育误区。“课程思政”的重视度、力度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英语专业课程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不深入,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教师普遍长期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偶有进行一些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流于教学设计上的形式,成绩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主要依据线上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总之,大多数教师认为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无法实现与线下教学等效。同时,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不足导致“课程思政”的话语体系缺失,或者缺乏亲和力,教学方式生硬,思政话题硬核植入,不能实现有机、自然、贴切的导入和总结。

从学生角度来看,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还未完全区分清楚。线上教学中学生缺乏较强的教学管理和督促,自主学习散漫,学习效率和成绩大打折扣。录播教学难以实现实时的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思政教育有形式,无内容,有教师,无学生,育人目的难以落实。直播课时相对较短,语言信息量大过思政内容的融入,德育教育过于浅显和空洞。线上的自主学习主要由静态的无声文字内容构成,言传身教失去了效力。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课堂中的一些思政点并未真正地内化和理解,学生认同感和获得感不强。

综上所述,学科和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内涵式发展。问题的存在表明“课程思政”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行为,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四、“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的路径和机制

“课程思政”理念与课程的融合指的是“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为基点,以教师引导为关键,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在课程的各个方面与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思政育人,引领学生价值观体系和人格素养,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思想道德过硬的人才。在线上教学中,主要依托线上课程资源和教师的线上教学,因此,线上课程思政的有力推进需要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形成一系列可行性的路径和机制。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线上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继续提升线上课程建设的思政内涵

线上课程资源是线上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线上课程要把语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基础英语»的线上课程中增设课程思政板块,通过录制红色思政视频,教师的直接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在课程讨论互动中,专门设置思政专题讨论区,通过热点新闻讨论、单元德育话题讨论和各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保护主题等这些“活”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评价标准,培养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勤学精神等。教师积极参与话题讨论,鼓励生生互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同时,线上课程通过展示学生的一些海报制作,优秀作文,精辟评论等在学生中形成相互学习,让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

(二)全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于线上教学过程之中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素养、价值观体系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线上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多维度构建,细化思政元素和目标。教学中,利用线上的丰富资源,课前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导学方案、思维导图和思政背景,课中积极鼓励学生互动讨论,教学中利用一些传统文化和实政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故事,树立正面言论和价值观判断。课后教师发起思政话题专题讨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参与思政话题的动口讨论、演讲、辩论和动手制作活动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并创新“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评价体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和效果能进行一定的监测和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线上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评价标准、评价模式和评价体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教师在线上教学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德育的评价,如有的教师在评价标准中加入学生德育评价这一项,重视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人素养、道德方面的成长和变化,量化分数对学生也能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当然,关于思政教学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可操作的实践经验。

(四)提升教师线上课程思政的教学胜任力

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内涵丰富,课程思政能力即育德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特殊能力。推进线上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关键。教师首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深入理解课程育人理念,转变传统的狭隘教学理念。同时,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学习,充分挖掘专业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增强专业课程育德能力,形成一套课程思政话语体系。高校在教师评聘、考核、管理等过程中也应该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激励教师提升个人思政教学能力。

五、结语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深入研究思政价值内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是高等教育、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础英语»线上教学应该把传授学生语言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语言教学,提高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培养有知识又有情怀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路径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