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班级环境建设 发展幼儿良好习惯
2021-11-22陆华丽
⦿陆华丽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教导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但很多孩子的习惯,却是在学校里养成。叶圣陶也强调“教育的本身,就是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幼儿潜规则意识、执行力养成的启蒙期,也是关键期,通过班级环境建设,发挥显性、隐性习惯养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成。
一、教师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营造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氛围
教师是施教者,也是班级良好环境建设的主导者。教师要重视环境搭建,明确环境在育人中的积极地位,树立正确的班级环境观,通过班级环境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班级建设中,教师要参与到整个环境的设计与实施中,随时随地记录和改进班级环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工作细致到位,对每个幼儿一视同仁,将规范、规则意识融入环境中。结合园所教学需要,定期对班级各项财物进行清点、排查。对存在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要进行及时修补、检查,做好班级财产的登记与核对工作。同时,结合班级条件,对各项物品的摆放、设置,要做到规范、有序、统一。对班级成员所用过的物品,要求及时归还到原位。教师自身也要做到身先示范,在使用后自觉将物品归位,便于下次使用时,以最短时间拿到物品,节省寻找时间。如教具摆放要整齐、按类设置;纸张使用要节约;用水、用电要节约,随手关灯,保持教室清洁卫生,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教师要结合班级环境,打造“礼貌、互助、关爱、友好”的生活环境,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契机,融入良好品行教育。如幼儿园入园时,与教师、同伴要问好;对生病的同伴、教师,要表达关爱;在与同伴交往时,要言语友好,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结合幼儿年龄,设置相应的班级吉祥物。如小班设置米老鼠,墙体以绿色、红色为主,体现儿童活泼的文化气息。另外,教师要贯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引领幼儿初步认识文明的言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交往时的友好态度,养成认真、负责、专注的学习品质。
二、落实各项班级制度,增强幼儿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
班级环境的搭设,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调控幼儿的自觉意识,以身践行。通过制定和细化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为参照,将之纳入班级一日生活中。在进餐环节,细化相应规范。愉悦的进餐环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进餐质量。我们引入背景音乐,让幼儿自觉准备吃饭餐具。自行端饭,使用小勺,遵守吃饭时不乱说话等相关制度;鼓励幼儿在规定时间,独立吃完自己的食物,并在饭后,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对进餐中幼儿的挑食、偏食及不良进食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逐渐养成正确的进餐习惯。在午睡常规中,引入图示法,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就寝方法。指导幼儿学生穿脱衣服,用正确的方法叠衣服,将之放于固定位置,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按照园所作息制度,让幼儿学生独立午睡;在中途需要如厕时,起身、走路动作要轻,不能影响他人休息,改掉不良的午睡行为。在班级卫生方面,引入儿歌法、情境法、游戏法等,让学生从唱卫生歌中,掌握日常整洁规范。在平时,引入榜样示范法,让幼儿认识随手丢垃圾、扔纸屑是不好习惯,要将垃圾放到垃圾桶;平时要爱护五官,不掏耳朵,不挖鼻子,不带饰物,保持衣服得体整洁。在盥洗常规方面,编写“五步洗手法”儿歌,让学生在平时正确洗手、规范洗手;在人多的时候,要懂得排队,耐心等待;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饭后漱口、擦嘴的良好习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幼儿正确及时如厕,不尿湿裤子,不随处大小便,共同维护班级良好环境。
三、借助情境、角色暗示,让幼儿理解并践行良好品行
班级环境具有综合性、多元性。杜威强调“每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将决定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平等、尊重的班级环境,让每个幼儿从情境中获得正向暗示,将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言行中。如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引入儿歌、故事、游戏等,让幼儿体会有序地归放玩具,改掉只丢不捡的坏习惯。以“玩具回家”的故事,让幼儿明白,被撒落一地的积木,也有一个自己的家,为了不让积木妈妈找不到孩子,我们应该让丢在地上的积木,回归到积木盒子里。如此,孩子们在看到地上的积木时,会自觉地捡起来,将之放到积木盒里。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渐进、不断地暗示。我们引入具体形象的图示法,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并践行常规。如午睡时,自己的鞋子要摆放整齐,我们在每个床边张贴“小脚丫”图标,让初入园的孩子,很快明白这一规则;我们在茶水桶前面,张贴一对对“小脚丫”,让孩子们理解喝水要注意排队。这些稚趣、可爱、直观的图示法,孩子们易于理解、接受,更乐意去遵守。同样,根据幼儿年龄的成长,对于一日常规的执行,我们可以设置“值日生”“小组长”等角色,由能力强的孩子担任,以此来树立榜样,落实监督职责,让更多的幼儿能够得到提醒,自觉做到言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