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具一格
——《世界多美呀》两次教学实践对比与思考

2021-11-22⦿花

小学生 2021年9期
关键词:词组蛋壳小鸡

⦿花 卉

一、案例背景

适逢一次教研活动,我执教《世界多美呀》一课,该课文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对朗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临场发挥要求很高,备课时我查阅相关资料,根据心中设想进行了初次授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经过集体备课、听课研讨以及在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的指导下,重新检视先前的设计思路,我的脑海里产生了困惑:如何尊重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反应调整引导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身临其境,进而通过课堂提问不断训练学生思维……在不停地追问中,一个教学思路渐渐清晰。随即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调整优化,破解了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安排在一年级二班对同一课时授课,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以《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授课为例,进行教学场景对比及反思。

二、案例描述

(场景对比1)

《世界多美呀》是一年级下学期阅读课的第二课,该课文充满童趣,我信心满满地进入班级上课。以“小鸡啄蛋壳容易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答出“不容易”,按照教案预设,接下来应该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令我没想到的是,此时大部分学生陷入了沉默,我一下子有些急躁,只好提示学生“大家看看课本”,一名学生“拼命”低下头看课本,最终回答出了问题,课堂氛围却一下子陷入僵硬,此时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坚持进行范读引导,以期让学生通过朗读语速的不同发现小鸡啄蛋壳的不易,但是结果仍然不令人满意。课后我经过反思,发现自己在对该问题进行教案设计时,试图以直接提问、教师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对另一个班进行授课时,我将此部分的授课形式变为朗读训练、朗读表演两种形式,在让学生回答“小鸡是怎样啄蛋壳”这个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认真朗读后,我直接问“小鸡啄蛋壳容易吗”,学生纷纷回答“啄的时间长”“啄得很困难”“啄得很辛苦”,在此基础上,我让一个学生模仿小鸡啄蛋壳的场景,另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演对这句话进行朗读,此时,表演者和朗读者都感觉到小鸡的辛苦,学生们已经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小鸡啄蛋壳的场景,再次进行朗读时,明显加重了对“很久”“才”“小小的”等词语的语气。以学生朗读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强化了朗读的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小鸡啄蛋壳的过程,“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我两次授课知识点完全一致,均为让学生理解小鸡啄蛋壳的不易。第一次以单纯提问方式,让学生按照问题寻找答案,并且直接由老师替代学生朗读,导致授课氛围显得十分僵硬。第二次授课以怎样啄蛋壳儿、如何啄蛋壳作为引导,让学生反复朗读小鸡啄蛋壳的过程,使其自然领悟到小鸡啄蛋壳的不易,引发了讨论,在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体验文本,且促进了朗读。两次的教学设计,前者只是让学生单纯作出一个判断,后者更让学生有一个发现、习得的思维过程。

(场景对比2)

这个场景中我直接展示小鸡透过洞眼看外面的世界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回答出,授课结束后,进行回顾时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知识点“小鸡啄蛋壳”的目的,而直接由小鸡啄蛋壳的不易跳入了小鸡啄破蛋壳后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问题。听课经验丰富的老师课后对这个低级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指正,我深感惭愧,于是在第二次授课时针对该问题授课,增加了过渡引导。

师:那么难啄,小鸡为什么还啄?

生:因为小鸡在的蛋壳里全是黄乎乎的。所以小鸡要啄蛋壳。

师:黄乎乎的不好吗?为什么非得啄蛋壳呢?

生:因为小鸡想出去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深入理解了小鸡啄蛋壳不易的基础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洞眼中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授课中,老师直接抛出问题、展示小鸡眼中的世界,缺乏过渡,忽视了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啄蛋壳这么困难,小鸡还要不停地啄?”,教学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小鸡啄蛋壳的目的;第二次授课中增加过渡问题,当学生回答“蛋壳里面黄乎乎”时,进一步提问,“黄乎乎不好吗?”引导学生回答出“小鸡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一答案,更加深入地了解小鸡啄蛋壳的目的。

在理解了词义、句子的基础上,通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自己讲,小鸡看到的世界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小鸡睡着时、小鸡啄蛋时、小鸡破壳时看到的世界的变化,此时,让四个学生分别朗读每一段话,朗读后进行提问,世界在小鸡眼中的变化,通过对文中反复出现的叠词的朗读,此时学生已经真正能理解了世界之美,美在哪里。

(场景对比3)

该场景的教学重点是ABB词组的学习使用,第一次授课时通过让学生朗读“蓝湛湛”等ABB词组后,引导学生回答省略号中包含了其他哪些美丽的事物这一问题,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都只是把回答的重点放在了事物上,答出了“高楼大厦、小草、太阳”等,于是我及时增加了问题,着重对他们说出的事物的颜色进行了提问,增强他们对课本中颜色类ABB词组的认识,此时有学生认识到了规律,说出了“绿油油”词组,但是此时已经没有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词组的拓展运用效果没能在课堂上得到验证。课后,我一直反复思考教案设计的缺陷,发现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因此决定使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词组的理解。

师:你们觉得蓝色和蓝湛湛两个词哪个更美呀?

生:蓝湛湛。

师:为什么呢?

生:感觉ABB的词语读起来更好听!

此时明确提问,让学生用ABB词语说出小鸡眼中看到的其他颜色的事物,好几个活泼的学生很快说出了“绿油油的小草、金灿灿的麦子、红彤彤的太阳”等答案。

第一次对儿童领悟、运用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学生通过朗读“蓝湛湛”等词能够直接进行延伸运用,效果不如人意。第二次授课时,在儿童读出“蓝湛湛”等词时,通过蓝色与蓝湛湛对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其自主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再直接将问题重点聚焦于ABB式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学生理解起来就很直观,思维一下子就开阔了,说出了许多类似词组,授课中学以致用的目的自然达到了。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感悟,在阅读中把握规律,进行想象迁移,品味生活、接近自然,这才是达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最佳契合点。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蓝湛湛”“绿茵茵”,联想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运用叠词将之润色,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三、案例反思与分析

朗读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平衡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的关系,通过反复朗读训练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情感、灵活运用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教。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循序感悟、思辨、运用的三重“境”界,构建“身临其境”式朗读教学课堂。

(一)恰当范读引导,强化训练“感悟”之境

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但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之间的对话,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悟、在读中感受。教师如何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促进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及描述场景,实践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追根究底,主要是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启发,而是选择直接抛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猜想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实际对文本的感知并不透彻,甚至出现无法理解文本含义的情况。场景1中原教学设计即是如此,忽视了训练学生对描述小鸡啄蛋壳过程这几句话的反复朗读,仅提问小鸡如何啄蛋壳、啄蛋壳是否容易,导致学生根据经验回答啄蛋壳不易,紧接着提问怎么看出不易,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出现沉默的现象。修改后,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形式,引导自然感知小鸡啄蛋壳不易的结论。不漏痕迹地启发学生自主感知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体验与领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合理设计提问,循序渐进“思辨”之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朗读教学并不意味着从上课读到下课,也不意味着任由朗读占据全部课堂。在教学设计时,合理设置问题,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辨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合理设置问题与适时自然提出问题紧密结合,存在不小的难度,因为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一定程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场景1、2中,第一次授课均存在此类问题,场景1因为忽视了朗读训练导致学生回答问题吃力,却仍然按照教案反复提问、范读引导,对学生思考辨别毫无益处;场景2恰好相反,错失了“小鸡为什么啄蛋壳”这一重要问题,导致学生对小鸡辛苦啄蛋壳的目的思考不足,情境理解不够。针对这两种问题,进行了修改,将“啄蛋壳是否容易”改为“如何知道小鸡啄蛋壳不易”、增加“啄蛋壳这么辛苦,为什么小鸡还要啄蛋壳”,循序渐进式提问,将学生思辨引向深入,透过文本深刻思考小鸡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三)突出融会贯通,自然启迪“运用”之境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教语文课》中言“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阅读教学的最佳境界。那么我们的教最基本的要达到,教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如何进行知识的传授,不仅能脱离“是什么”“为什么”两大板块,还要明晰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更是如此。教授知识是手段,构建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因此场景3在修改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ABB式颜色形容词的对比理解和运用上。第一次授课重点产生了偏差,在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事物过程中,忽视了对ABB词组的讲解,学生将回答的重点放在了“事物”一词,而非是ABB词组的运用;修改后在朗读中以“蓝色”与“蓝湛湛”形成对比,引导学生在理解“蓝湛湛”等词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自然将回答问题的重点回归到对太阳、小草、麦子等以ABB颜色形容词的修饰上,最终讲出了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答案,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之美,更加掌握了自如描述世界之美的语言方式,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总之,科学理想的朗读课堂需要不断燃起每个学生自主朗读的意识,着眼于学生从认知到运用的模式构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反应出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朗读教学促进感悟、思辨、运用三重境界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积累文本朗读的思想方法,发展语文学习经验与能力,更好地认知感悟世界美好。

猜你喜欢

词组蛋壳小鸡
小蛋壳的故事
——蛋壳的经历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史上最难撩的四大星座
蛋壳小绵羊
蛋壳与拱桥
小鸡不见啦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