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正反同义结构“除非……,不……”与“除非……,(才)……”

2021-11-21杨帅

现代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省略互动预设

摘  要:“除非……,不……”与“除非……,(才)……”,是“除非”一词在使用中的两个同义原型句式结构,两个结构同义的原因是“除非”一词兼表否定义和肯定义。在“除非……,不……”结构中,“除非”表否定义;在“除非……,(才)……”结构中,“除非”表肯定义。受认知语用因素影响,有些学者持“除非”词义唯一论,认为“除非”只有否定义,或只有肯定义。将“除非”词义统一为仅表否定义或肯定义,有赖于特定语境环境下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

关键词:“除非”;省略;互动;心理;预设

一、“除非”的正反同义结构

在现代汉语中,“除非……,不……”和“除非……,

(才)……”构成一对正反同义结构,相同语境下,两个句式结构表达的核心语义基本相同。例如:

(1)a.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

b.除非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

(2)a.除非你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b.除非你亲自去请他,他不会来。

(3)a.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

b.除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

例(1)中,a、b两句表达的核心语义都是“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才吃粽子”;例(2)中,a、b两句表达的核心语义都是“只有你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例(3)中,a、b兩句表达的核心语义都是“只有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关于两个句式形成正反同义结构的原因,我们认为,与“除非”一词的词义有关,它兼表否定义和肯定义。在“除非……,不……”中,“除非”表否定义;在“除非……,(才)……”中,“除非”表肯定义。关于“除非”两种词义的产生过程,笔者曾做过详细论述[1],此处不赘。为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除非”兼表肯定义和否定义,我们不妨将三个例子中的“除非”分别替换为相应的表肯定义和否定义的词语:

(1)′a.只有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

′b.不是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

(2)′a.只有你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b.若非你亲自去请他,他不会来。

(3)′a.只有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

′b.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

可以看出,当“除非”表肯定义时,其词义约等同于“只有”,此时“除非……,(才)……”构成的复句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只有……,才……”语义表达功能相似,都是表示必要条件和相应结果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除非……,(才)……”蕴含了前真后真的逻辑关系。而“除非……,不……”中的“除非”是否定义,“除非”为否定前件从而构成前假后假的逻辑推理式。

在由“除非……,(才)……”作为关联词框架建构的句子中,“除非”不仅表肯定,而且是必要条件式的肯定。由于肯定可以不用标记,这时的“除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条件必要性的标记,因此,“除非……,(才)……”中的“除非”可以去掉。去掉“除非”只会导致条件的必要性减弱或消失,而整个结构作为假言命题的基本逻辑关系则没有改变,其核心语义与去掉“除非”之前相比也是基本一致的。不过,在由“除非……,不……”作为关联词框架建构的句子中,“除非”是不可以去掉的。例如:

(1)″a.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

*b.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

(2)″a.你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b.你亲自去请他,他不会来。

(3)″a.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

*b.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

与例(1a)相比,例(1″a)在去掉“除非”后,“端午节”作为条件的必要性减弱了,但仍能表示它和“吃粽子”之间条件和结果之关系,仍能完成表达“端午节吃粽子”这一核心语义的任务。与例(1b)相比,例(1″b)在去掉“除非”后,句子便违背了语义逻辑关系而不再成立。其余例子的分析也是如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是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就“除非”的正反同义结构而言,这种对立表现为是否将“除非”作为必要的显性形态标记。在“除非……,(才)……”结构中“除非”可以省略,而在“除非……,不……”结构中“除非”不可以省略,这正是由“除非”在后一结构中作否定标记的身份性质所决定的。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除非”只有一个词义,或认为应该统一理解为肯定义,如鲍幼文[2]、吕叔湘[3](P102-103)等;或认为应该统一理解为否定义,如江显芸[4]、蒋绍愚[5](P93)等。在词义统一后,这些学者对原本不作这一词义讲的句子在语义上进行一些补充或对句式进行一些调整,似乎可以勉强说得通。我们认为,首先,将现代汉语中“除非”的词义统一归为单一的肯定义或否定义,并不符合历史上“除非”一词的词义发展演变情况。其次,将“除非”的词义理解为只有肯定义或否定义,存在着认知语用方面的原因,这是受到了现代汉语中“除非”一些句式结构以及心理取向、文化动因、理解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互动预期作出信息省略,从而造成“除非”一词在使用和理解上产生词义认识上的心理偏差,但是信息接收者愿意调动认知能力进行语义的心理完型,所以这种词义认识上的心理偏差并未影响对核心语义的理解,反而逐渐形成“除非”仅有一种词义的心理错觉。不过,这只是人为扩展了“除非”一种词义所使用的句式环境,扩大了其分布范围,并不能以此否定“除非”兼表肯定义和否定义。再次,从历时角度来看,词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演变的可能性,通常所说的词义引申、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语法化、词义沾染、语境吸收等,就是常见的词义演变路径。从理论上说,“除非”同样存在词义演变的可能,在它的演变过程中,认知语用因素既是可能的词义演变动因,同时也是它使用上的制约因素,这具体表现为“除非”词义理解机制上的语境依赖性。

二、“除非”的周遍性表义结构

江蓝生认为,从语义表达心理来看,出于周到或强调的表义心理,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表达问题[6]。在现代汉语中,“除非……才……,否则……不……”就是一个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表达问题的结构,运用这一结构,可以将例(1)中的a、b两句整合成一个句子:

(4)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否则我们不吃粽子。

在“除非……才……,否则……不……”结构中,“除非”表肯定义,例(1)中的a、b两句也可以看作是分别截取了这一结构的正反两种语义。“除非……才……,否则……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表义结构,但同样是繁复的、冗赘的表义形式。在实际表达中,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出发,说话者多数情况下并不使用这一结构组织语言,而是试图采用最简省的办法来达到预期的表义目的。因此,“除非……才……,否则……不……”结构逐渐内化成一个深层语义结构,说话人基于认知心理共通性的心理假设或心理预期,在不影响核心语义的前提下,往往采用简化模式,说出的句子实际上是一个经过信息省略处理的表层语义结构,并默认听话人会对省略部分进行心理完型。说话人之所以会有认知心理共通性的心理假设或心理预期,往往是预先认为听话人在语境、常识、文化等方面和自己信息对等,并在说话时使用了重音、语调、语速等辅助表义手段。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基于这一背景信息,当说话人说出“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除非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这两句话时,听话人在理解上并不会产生困难,因为听话人也调动了和说话人一样的背景信息,受“除非……才……,否则……不……”结构影响,听话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第二个句子作出信息省略判断,并向着顺应背景信息的方向进行语义的心理完型。以例(1)中的a、b两句话为例,在听话人心里,“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即“只有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除非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即“只有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否则)我们不吃粽子”。

又如,只有在男女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才能离婚,这是一个常识,那么,说话人说出例(3)中的a、b两句是源于共同的心理语义,即“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否则不能离婚”。在听话人心里,“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即“只有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而“除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即“只有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否则)不能离婚”。

基于同一心理表义结构来理解“除非”的正反同义结构,“除非……,(才)……”比“除非……,

不……”的语义更加明确,而“除非……,不……”比“除非……,(才)……”的语义周遍性更强。“除非……,(才)……”可以捏合成一个紧缩句,整体作为“除非……才……,否则……不……”结构的前半句。因此,“除非……,不……”实际上是一个蕴含式,其语义蕴含了“除非……才……”。在“除非……

才……,否则……不……”结构出现后,“除非……,不……”的结构义起码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按照历史上固有的句式结构理解,“除非”为否定义,整个结构是否定假设加否定推理;另一种就是将“除非……,不……”结构看作“除非……才……,否

则……不……”结构的省略式。在有第一种固定格式的情况下,为什么信息接收者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去作第二种理解呢?我们认为,这与现代汉语常用句式习惯的影响有关。现代汉语中,“除非……才……,否则……不……”这一周遍性语义结构具有较强的心理语义暗示作用,刘斐、张虹倩就认为,“除非A才B”和“除非A不B”是源于“除非A,才B,否则,不B”[7]。

“除非……才……,否则……不……”还有个常用的省略式是“除非……,否则……不……”。比如,例(1)中的b句也可以说成:

(5)除非端午节,否则我们不吃粽子。

在“除非……才……,否则……不……”结构中,连词“否则”发挥假设性否定功能,在结构后半部分中相当于表否定义的“除非”,并且具有标记语义转折的作用,这就增强了前后语义的关联性,使前后部分形成一个语义周遍的表义结构。可见,在“除非……

才……,否则……不……”结构中,“否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性成分。因此,将“除非……,不……”结构看作“除非……才……,否则……不……”结构的省略式,本身是存在着语义逻辑上的障碍的。当说话人使用“除非……,不……”结构时,如果听话人理解为是在表达“除非……才……,否则……不……”的结构义,则侧面证明说话人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信息省略过度,语义含糊;但听话人并不放弃理解信息的努力,仍然默认说话人会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并在当前语境下通过调动自身认知努力,朝顺应背景信息的方向推断会话含义,因此,这种语义理解机制有着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及语义歧解风险。如果信息传递双方没有共同的文化、常识等背景知识,对话也没有前提语境,听话人在接收到信息后就没有办法配合信息发出者完成语义的心理完型,信息传达则会失败。比如,我们对一个不知道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外国人说“除非端午节,我们吃粽子”和“除非端午节,我们不吃粽子”这两句话,外国人如果只知道“除非”的词义是“只有”,则很大程度上会分不清端午节到底吃不吃粽子。再如:

(6)a.除非秋天,我們去敬老院。①

b.除非秋天,我们不去敬老院。

在例(6)中,“秋天”和“去敬老院”之间并没有认知经验层面的联系,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失去了形成相同心理语义基础的可能性,即便说话人付诸实际表达之前的心理语义状态是“除非秋天我们去敬老院,否则我们不去敬老院”,也无法确保听话人会基于同样的心理语义对省略的部分作出心理完型。这时,理解二者的关系只能依靠分析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听话人可以通过对说话人重音、语速、语调等因素的分析,对这两句话作出多种语义理解。例如:

(6)′a.除非秋天^,我们去^敬老院。↑②

“除非”:否定义。

句义:秋天不去敬老院。

(6)″a.除非秋天^,我们去敬老院。↓

“除非”:肯定义。

句义:秋天去敬老院。

(6)′b.除非秋天^,我们不去^敬老院。↑

“除非”:否定义。

句义:秋天去敬老院。

(6)″b.除非秋天^,我们不去敬老院。↓

“除非”:肯定义。

句义:秋天不去敬老院。

如果只是看到这两句话,也不能让阅读者将“除非”的词义统一归为“只有”,因为词义统一之后两个句子语义相悖,一句话说“只有秋天,我们去敬老院”,另一句话说“只有秋天,我们不去敬老院”,这样就会分不清秋天到底去不去敬老院了。

因此,如果将“除非”的词义统一归为表肯定义的“只有”,则必须基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都受“除非……才……,否则……不……”这一周遍性表义结构的语义暗示,并且二者需要具有相同的文化、常识等语境背景。

三、“除非”的预设性表义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不……”可以转化为“不……,除非……”,但是“除非……,(才)……”

却不可以转化成“(才)……,除非……”。“除非……,

(才)……”结构之所以不能转化,是因为条件和结果天然具备时间顺序性,“才”字凸显了这种时间顺序性;而“除非……,不……”结构中,“除非”引导的分句是排除条件的否定性假设,主句也是对结果的否定,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时间顺序上的联系,而是逻辑分析基础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作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来表述,即“除非……,不……”;也可以作为叙述和补充的关系来表述,即“不……,除非……”。不过,“除非……,不……”和“不……,除非……”并不完全等同。从信息的角度看,“除

非……,不……”凸显的是条件信息,“不……,除非……”凸显的是结果信息。从语义角度来看,“除非……,不……”中的“除非”是否定性假设,义同“若非”;“不……,除非……”中的“除非”表达的是例外的意思,义为“除了……之外”。“不……,除非……”中的“除非”缺少了假设义,由其引导的小句对于前半句来讲是补充性成分,但由于语感的影响,“除非”很容易再次转化为条件义,这时,在“除非”小句后又形成了新的表肯定的信息空位,所以有时会补出“(才)……”来成全语感,从而构成“不……,除非……,(才)……”结构。例如:

(7)孔明佯作不闻,对玄德曰:“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在例(7)中,“除非”后面直到句末都成了“无人可敌”的语义补充,意思是在无人可敌的判断下有个应该排除的例外,那就是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此处是先作出判断,后面再补充例外情况,这样既凸显了“无人可敌”的判断,又兼顾了表达的周密性。在实际使用中,该结构中的“除非……,(才)……”部分形成了完整的表义形式,“不……”部分反而渐渐退化为预设信息而被省略,整个结构于是变成了“除非……,(才)……”。例如:

(8)除非是反革命文艺家,才有所谓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众是“专制暴徒”之类的描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在句首存在预设:文艺家不会这么做(“这么做”是指“才”后面的部分),只是这里的预设部分是省略的空形式。实际上,所有的“除非……,(才)……”结构,都可以看作前面有一个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结果不能发生的预设,有时表现为显性形式,即“不……,除非……,(才)……”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则表现为空形式,即“除非……,

(才)……”结构。

在“除非……,(才)……”结构中,由于句首存在结果不发生的预设,虽然“(才)……”表达的是结果发生的状态,但“除非”的排除义其实是参照结果不能发生的条件量而言的,而被排除的条件量正是“(才)……”(结果)发生的条件量。因此,在“除非……,(才)……”结构中,为了成全语感而补出的“(才)……”和省略的“不……”,让本来是排除条件表否定义的“除非”被认为是凸显条件表肯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一些学者遂认为在“除非……,

(才)……”结构中,“除非”也是否定义,只是这一否定义需要借助句外的预设作为“除非”的语义参照才能准确理解。而在“除非……,不……”结构中,

“不……”表达的是结果不发生的状态,“除非”排除之后剩余的条件量正是结果不发生的条件量,因此,“除非……,不……”在句内就可以达到语义的统一。如果是这么理解的话,无论是“除非……,(才)……”还是“除非……,不……”,“除非”的词义都可以统一归为表示否定义。我们仍以例(1)中的a句、b句为例,将上述关系图示如下:

图1  例(1a)中作为条件的时间量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图示

图2  例(1b)中作为条件的时间量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图示

例(1a)中,被排除的“端午节”,是作为“吃粽子”的条件的时间量,但表排除的“除非”本身是对“不吃粽子”这一结果而言的,是旨在表述“我们不吃粽子”的例外情况的,这句话的语义层次为“我们不吃粽子,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因为“除非”和作为预设部分的“我们不吃粽子”处于同一语义层次,并且“除非”条件句的语义参照是作为预设的“我们不吃粽子”,所以,在不考虑语义参照的情况下,这里的“除非”可以省略,即“除非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端午节,我们才吃粽子”。就例(1b)而言,排除端午节之后的剩余时间量是作为“不吃粽子”的条件的时间量,与后半句“我们不吃粽子”正好构成语义关系的一致。

将“除非”的词义统一归为否定義,是基于对“除非……,(才)……”结构以“不……”作为预设的判断。不过,在“不……”被省略,语境信息缺乏且无法依靠认知提前对信息内容作出判断的语句里,认为“除非……,(才)……”结构中的“除非”也表否定义,就会造成语义歧解。信息发出者的预设需要信息接收者配合,才能准确完成信息传递,将“除非”的词义统一归为否定义遇到的现实困境是在于,“除非……,(才)……”结构在使用中过度依赖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出者作出预设的领会能力。在很多语境不丰富或信息传递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并不具备领会信息发出者作出预设的条件,这时,可能需要信息发出者继续作补充说明,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运用“除非……,(才)……”结构的表达失败。

参考文献:

[1]史维国,杨帅.正反同义结构“除非……,不……”与“除非……,(才)……”——兼论“除非”的词义问题[J].吉林大學社会科学学报,2019,(5).

[2]鲍幼文.谈“除非”[J].语文学习,1955,(1).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江显芸.“除非”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5]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6]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7]刘斐,张虹倩.“除非”句句式历时演变研究[J].北方论丛,2011,(4).

Revisiting a Pair of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Forms in Chinese with the Same Meaning

——The Cognitive Pragmatic Basi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View “Chufei(除非)”Has Only One Meaning

Yang Shuai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Chufei(除非)……,bu(不)……” and “chufei(除非)……,cai(才)……” are two synonymous archetypal sentence structures. The reason why the two structures are synonymous is that the word “chufei(除非)” expresses both negative meaning and positive meaning. In the structure“Chufei(除非)……,bu(不)……”, “chufei(除非)” expresses negative meaning; in the structure“chufei(除非)……,cai(才)……”, “chufei(除非)” expresses positive meaning. Influenced by the cognitive pragmatic factors, some scholars hold that “chufei(除非)” has only negative meaning or positive mean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hufei(除非)” into only positive meaning or only negative meaning rel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of information in a specific context, so it has strong context dependence.

Key words:“chufei(除非)”;ellipsis;interact;mentality;presupposition

猜你喜欢

省略互动预设
“省略”讲解与训练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