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的临西潭腿文化分析
2021-11-21白华闫当岩王自强邢台学院体育学院
白华 闫当岩 王自强 邢台学院体育学院
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临西潭腿作为其中的一大门派,且在我国武术中是一个优秀的,有史料记载、源远流长的武术拳种。然而在当前新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和临西潭腿均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窘境,所以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分析研究临西潭腿文化极为重要[1]。期望能够通过对临西潭腿文化的研究,能够促使其深远发展,丰富研究资料,产生深远的历史价值,并为我国传统武术的研究提供极其关键的资料。
一、临西潭腿的发展由来
龙潭寺旧址位于当前的临西县城南 8 华里。在宋代,临西县原属古临清,所以临清潭腿得名,并以“临清”为姓氏,借用龙潭寺的“潭”,和其他拳派进行区分。在取“潭”字时,针对于潭腿门弟子而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潭”字的右边经西早二字组成,左边是三点水的偏旁,说明练武之人会多流汗水,寓意着练武之人想要有所成,就要勤学苦练、起早贪黑。而临清弹腿这一拳种,主要以腿法见长,十路腿法招招致命,取名为“临清潭腿”。
我国民间武术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宋朝,临清潭腿出现。后周名将昆仑大师在五代后期奉命远征,在“陈桥兵变”后在当前的临西尖冢镇龙潭村(即古山东临清县龙潭寺)遁入空门,法号昆仑,在龙潭寺内将自己的武术绝技传于众僧,他把医术和武术融于一体,研创出潭腿这一内外两功并用的拳脚,并精心地演练出腿法传世。加上这一门派注重腿法和腿功,在创立临清潭腿之后,并在《武备志》记载,在“全国性大规模的各派武术大会”上,临清潭腿荣获第二名佳绩,天下有了“潭腿正宗,临清派系”[2],说明在起初创立临清潭腿时已经名满天下。
二、临西潭腿的主要技术体系
(一)器械
临西潭腿需要使用到很多的器械,包含镗、带、钩、撅等五十余种,以及剑、棍、刀、枪等传统器械,且器械和拳脚很少会有重复,存在的套路众多。
(二)功法
临西潭腿始创共十路,整体上节奏明快,意气相合,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精神饱满,动作精悍,功架完整,刚劲有力。临西潭腿共包含三十余路拳脚,主要包含的有传统的八路楂拳、看家拳、四平拳等。出手由脊出,出脚从臀出,主要腿法包含36 天罡、72 地煞连环腿,踢、撩、扫、点、弹、踹等,发力方式同武术散打,连环踢打,手脚并用,并注意一步一脚,身法要求中正、灵活。临西潭腿注重抬腿如风,落地如钉,要求快、巧、稳、轻、重、健。而其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内,含虚报气,不令气散,二目平视咬下颚,形领于外,蓄精育气,气沉于丹田,呼吸从鼻孔,气意双融。
(三)拳谱
针对于临西潭腿的拳谱,要注意勤学多练,并用内外功法。拳法:“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崩潭。三路盖马三捶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跺子脚。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箭飞身箭步潭”[3]。通过练到贯通处,便能够达到较高的功夫境界。
三、临西潭腿的生存现状
临西潭腿这一传统武术文化,广泛流传了千年,自从清代中叶实施禁武令之后,在当今的河北临西一带基本绝迹,在部分国家和背景等地均有所传播。临清潭腿第九十七代掌门隋世国,以及北京临清潭腿研究会会长,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多次到临清、临西寻根问祖,基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的条件下,再次把几乎失传的潭腿文化和拳种等带回到临西。
在当前的河北临西县城这一临西潭腿的发源地,设立的有专门的习武场所,同时设立了临清潭腿传承中心。在1958年时,龙潭寺庙宇被拆,继承人期望能够尽快修复龙潭寺,帮助恢复其原貌。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更多人参与进来,同时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更多的人对临西潭腿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当前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不足[4]。
董春磊拳号:洁玄,是清潭腿研究会常务会长,他认为当前没有人传承和发扬潭腿工作,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阻碍和限制性作用,当前练习潭腿的人多是在业余时间练习,且较多是存在兴趣爱好。他认为,当前传承传统武术的人们无法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开发和保护潭腿遗址,且对武术传统拳种无充分的保护。直到2008年时,临西潭腿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并无实际性的保护对策。加上当前人们的工作繁忙,多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较多的人无法将武术放在第一的位置。所以说民间武术基于缺乏资金和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传承纽带显现出极其显著的脆弱性。从此可以看出,临西潭腿在当前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传承人受到很多阻碍,并带给其传承和发展以极大的 束缚。
四、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阈分析临西潭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一)传承
在我国临西潭腿是极其古老的一种拳种,曾经有很多优秀的武术大家对其进行传承,并促进其发展。临西潭腿的95 代节字辈掌门贺子琴先生,收徒授艺,名声远扬,并在当今的功德林前街东口路北设立武馆。而临西潭腿的96 代廉字辈掌门金启亮先生,是我国第一届武术协会成员,曾经担任青松武术社长,并在在京津地区颇负盛名。临西潭腿的97 代梅字辈掌门,达到传统武术七段,而其弟子,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北京、临西等均有 传人[5]。
在当前,临西潭腿以北京总会为核心的正宗临清潭腿,以及临西县龙潭寺为基础,获得国际友人的传播和喜欢。只有人们足以努力并不断发扬,临西潭腿作为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练习,并发展传承,认识其临西潭腿的魅力之处。
(二)发展
临西潭腿已经传入到海内外,从起初的宋朝开始到之后兴盛于明清。(1)临清派正宗潭腿,就是龙潭寺的众僧正宗潭腿和在早年时昆仑大师亲传弟子派系,共十路潭腿法。(2)少林弹腿:当传到明清时期之后,临西潭腿已经名满天下,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相济大师也特地到山东临清龙潭寺拜访,还有其他的天下武林志士均慕名到当地进行学武和摆放。当时已经传到七十二代弟子跃空大师,两位大师通过交换的方式教传,且彼此仰慕对方的技法,少林寺绝学罗汉拳,也被相济大师学习成功。临西潭腿和罗汉拳不可直接照着练习,两者为不同的功法,通过按照罗汉拳的拳功改动临西潭腿,相济禅师增加了两路腿法,发展为当前的“少林十二路弹腿”[6]。(3)教门弹腿:当年大多是临清本地清真教,也是昆仑大师晚年弟子所传派系,被称为教门弹腿。当时的人们在练习武术的时候,仅仅关注外功功夫,并不在于内功的练法,所以为求速成、重视外功,所以很少有内功的练法。因此,在套路功架和练法中均稍稍做出变动,是一种中上盘腿法。在进行踢腿练习时,教门弹腿法较低盘潭腿正宗法较为省力,离地支撑腿不弯曲,讲究灵活机敏,以求开展。加上因为少内功的练法,针对于教门弹腿的练法变动和功架改动的因素,较临清正宗潭腿法存在一些差别性,于是成为教门弹腿的来源。
五、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阈分析保护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对策
(一)传承人发扬临西潭腿文化
针对于临西潭腿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古刹临清潭腿研究会和北京临清潭腿研究会均对其实施共同的抢救性保护。下述几点是具体的保护措施:(1)服务地域经济并开发旅游价值,成立临清潭腿影视文化中心;(2)努力早日把“临清潭腿”传统武术文化申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在2010年建成的框架式三层楼临清潭腿传承中心,面积为524 平方米,投资 300 余万元。并邀请第九十七代掌门人隋世国先生指导,积极举办临清潭腿培训班,促使临西潭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得传承发展,后继有人;(4)经记录、整理、搜集等的方式,全面对“临清潭腿”演练着的技能特长、器械、传承谱系等实施全面普查,并将较为完整的档案建立起来;(5)通过县政府的名义对保护和抢救临清潭腿有贡献人员进行表彰,并致力于保证临清潭腿文化大发展,最好能够实现大繁荣;(6)针对于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通过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的方式,实施全面、系统、真实性的记录,并经古刹临清潭腿研究会对其进行合理保存和应用,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7)重现昆仑大师形象,并恢复重修龙潭古刹;(8)针对于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通过多种单项奖励的方式,促进演练者积极性,可在每年组织武术邀请赛,像“临清潭腿”等;(9)同时要致力于扩大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召开大型研讨论坛;(10)进一步加大挖掘、整理和搜集临清潭腿的相关工作,妥善化的建立相关武术网站,及时发布临清潭腿研究成果,并加大抢救和保护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兵器套路、特有的技法。
(二)国家保护临西潭腿文化
针对于我国的临西潭腿文化资源,国家选择积极的保护措施,并注重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临西潭腿文化资源在2008年时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逐渐加深对传统武术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将选择更有力和坚定的保护措施。
六、结语
针对于临西潭腿文化资源,想要加强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就需要避免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并完善和整理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文字、录音和视频资料;还要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临西潭腿文化资源的特色,挖掘团拜活动和原始的礼仪等深层次文化内涵;要加强创新,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传播临西潭腿文化;最后,还要加强保护传承人,加强对临西潭腿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