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021-11-21钟慧
钟 慧
(江苏省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江苏 睢宁 221200)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关键内容,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扬长避短,结合当下的新鲜、趣味、有效的方法展开阅读教学活动,以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对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问题,谈几点实践性的体会。
1.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导向,促进“我要读”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时代,阅读对学生而言,远没有电视、手机、游戏等有诱惑力,阅读稍显枯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充分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首先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兴趣为导向是首要之举。不以兴趣为导向,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教学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在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阅读”转变为“我要阅读”。为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紧抓学生兴趣点,并将之与阅读教学结合,也可以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以激发和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时,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通过经典片段“三顾茅庐”中的张飞大叫大闹要烧掉诸葛亮的草庐,这一颇具戏剧性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询问,对张飞、诸葛亮、刘备是否熟悉,很多学生能够答出刘备、张飞、关羽和诸葛亮“关系不错”、“互相支持”,这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一《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好奇:“关系要好的四人,为什么会又是傲慢又是放火呢?”从而激发出了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这样,教师通过或是设置悬念或是制造亮点的方式,快速抓住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在学生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兴趣不流失、不转移,从而真正做到以兴趣为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开山铺路。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重趣味导入、运用趣味阅读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导入的趣味性、新颖性等方面入手,从趣味活动的开展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探究阅读的热情。以七年级上册《狼》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之初,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中“两狼”的图片,然后,巧设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印象中的狼是怎样的动物?这样,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阅读中,设计“抢答”、“竞赛”等活动,以满足学生们好玩、好胜的心理需求,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如让学生快速阅读,找出反应狼狡猾的词句,比一比哪位同学找的多;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发生发展的情节,“抢答”出提纲填词的练习,如(1)____狼;(2)____狼;(3)____狼;(4)____狼。再让学生分析“屠户”、“狼”的形象,比一比哪位同学的语言简洁、分析全面……巧妙导入、趣味活动的融入,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2.以渗透阅读方法为导航,促使“我会读”的转变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也倡导“教为了不教”等,无不强调“方法”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在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后,能否有效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一些方法,就成为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另一关键性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不会在阅读中浮于表面,只看到外在的“热闹”,才能去把握文本中精彩的词句段乱,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学生才能够立足于文章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因此,教师应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尤其注意侧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和传授,引导学生分清文章体裁、把握关键词句、仔细反复默读、带着问题进行任务型阅读。只有注意这些阅读方法的传授,教师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读好、读懂,真正在阅读能力培养上有一定的进步,实现“我会读”的飞跃。
以2016年我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三角梅》的阅读为例,笔者对于这篇阅读理解的练习,重点从方法上给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及做题技巧,而不是简单给答案,以让学生实现“会读”。如对于这个阅读理解的第一题:“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就首先请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和应试经验,辨别出《三角梅》是一篇记叙文。随后,在给学生讲解这道常见的“态度变化题”时,便重点向学生讲解了针对这类题型的阅读方法:“对于‘态度变化题’,我们应该注意到,作者的态度大部分是按时间顺序看,且大概率有转折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更应该注意把握代表时间、阶段和转折类的词语,然后在它们的附近找到表达情感的词语”,学生依照这个思路,很快找到了“那年春天”(憧憬)、“不料”(沮丧)、“至此”(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惊喜)。当然,阅读方法不仅在处理应试方面需要运用,在综合性的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反复精读、摘抄品读、把握关键词句等方法,也需要教师们适时渗透,有效点拨,久而久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的渗透和点拨,不仅在阅读理解练习中加以传授,应渗透到每一篇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强化,学生才能真正领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从“会读”向能力的转化。
3.以拓展阅读渠道为抓手,促使“我要读”的转变
为了长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当地拓展阅读渠道,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学生阅读的渠道,无外乎教材课文、课外阅读素材、应试题目中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渠道,很容易使学生将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形成自发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动、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教材到优秀的公众号文章、优质的课外阅读报刊等,通过结合信息时代的各类终端工具,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在可控范围内,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笔者在授课之余,向学生推荐一些诸如“江苏新闻广播”“光明网”“共青团中央”等优质的微信公众号,以及《读写天地》、《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等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并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阅读同好会,分享自己的所读所闻所思,共同品味在阅读中的乐趣。并且,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收获的舞台,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谈谈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说说文章的亮点词句和精美段落等,以趣味性交流活动的开展,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们对语文阅读的热情十分高涨,语文阅读能力也有了更加明显的提升。
4.以构建翻转课堂为手段,促使“我乐读”的转变
翻转课堂,即课堂的反转,是相较于传统的“一言堂”而言的课堂的创新和优化,是以“以生为本”为理念的新型的课堂模式,是教师智慧地导学、学生学得智慧、学得有效、乐于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形式,是从“要我学”到“我乐学”的翻转和飞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微课的融入、微视频的运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通过“学进去、讲出来”等,都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实现“乐读”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构建,首先注重学生的课前先学,让学生“学进去”,课堂上才能真正“讲出来”,也强化学生的自主先学的习惯和自主性。如《春》的阅读教学前,笔者布置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借助于工具书或者网络资源,查询文中的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课前借助于手头资料等,查找《春》的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主要代表作品,了解《春》的写作背景;阅读文章,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等,课堂上,根据预习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和练习,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这个环节的练习设计为“抢答”等趣味形式,既有助于轻松课堂氛围的营建,也促学生的积极互动。
此外,借助于微课、微视频等,也是优化课堂模式,构建翻转课堂的有效途径。如《春》的教学时,对于语言特点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呈现制作的微课《春.品味语言》,微课的融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导入时,借助于微课、微视频,学生观看后,提出问题,推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如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冬春画面的对比图,再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mtv,再以童音“春天来了”等生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奠定阅读理解的基础。
以课堂的翻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课堂上“让学于生”,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探究的学习任务或者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升探究学习能力,发展阅读能力。仍然以《春》的阅读教学为例,笔者改变讲读法,采用问题教学,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升理解力。如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为几个步骤?文章描写春景时写了哪几幅画面?等,设计赏读为主要形式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最喜欢的画面有哪些?等等,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以及语言感知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无阅读无语文”,备受一线教师的认可。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运用有效途径,创设轻松愉悦氛围,以最大程度上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