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与立:新时代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进路

2021-11-21孙嘉悦

大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培育特色大学生

孙嘉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化人;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担负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当前资本乱象、不良信息传播等对权威话语的文化影响力产生影响,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错误社会思潮正不断侵袭大学生的文化认同[2]。大学生正处在探索、尝试及塑造文化认同的关键阶段,其是否能坚定认同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一、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育人的价值所在,是研究这一话题的根基。大学生唯有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实现知、信、行统一,才能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认同。

(一)加强社会主义指引下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当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战场”在高校,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对象则是正处在认知不足且急剧扩张、价值观逐步定型的大学生。近年,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高效性、隐蔽性特点,不断在网络世界发布诋毁、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错误言论,企图迷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世界[3],例如对中华英雄人物及其事件进无底线调侃、对传统文化变相戏说、对主流观点低俗恶搞,这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进一步下降,严重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及教育。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当代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能够凝聚价值共识、引导思想舆论的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力量。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失去主导权,必将在意识形态阵地引起躁乱。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使其不但要做学园意识形态安全的守护者,更要做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维稳者。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使得国人对中华文化更具备自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能否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新人,高校需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养、文化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着大量古人的智慧与历史发展经验,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堡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博大精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全面发展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与价值标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大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塑造青年学生可贵的人格魅力,能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提供充分的价值保障,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是学习、创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能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大学生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具备突出的时间成本和知识储备优势。秉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接地气的原则,党的十九大后,一些由大学生组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校各大宣传团通过深入各大基层例如社区、企业等普适性的讲解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取得广泛好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与世界接触广泛的大学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破阻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破阻碍,指通过分析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以打破阻碍培育的困境。

(一)培育主体的协同性与边缘化并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队伍,应处于规范、稳定、多向协同的教育合作关系中。然而,一方面,目前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着思政课教师队伍仅限于分工完成教学任务而凝聚力不强、互动较少的现象,高校内部尚未形成一支意志坚定、团结协作、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除思政课教师外,其他各专业课教师、各教学管理工作领导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且切实的教学方法,部分老师甚至将个人对革命文化的漠视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思想的“疏离”、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灌输至大学生的思想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力度,削弱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培育力量,无形之中将其边缘化。

(二)培育内容的构建与宣传有待优化

当前,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以及各大高校等主流官方媒体在宣传思政内容、传统优秀文化等活动取得广泛好评,但在内容制作、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优化和创新的空间。有研究统计大学生喜爱的美国“英雄”人物和国内“英雄”人物,选择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的人数多于国内著名科学家黄大年等,学生对钢铁侠、蜘蛛侠等漫威虚构英雄人物的了解远远多于为推动中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李大钊等先辈[4]。还有调查发现,18.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关注中华文化传播弘扬的话题,但对传播内容了解不足;还有2.1%的大学生指出,所处学校并未开展主题文化讲解、宣传、实践等一系列活动[5]。综上所述,一方面,国内对黄大年这样的时代楷模,对中国革命的先辈英烈、红色精神的宣传远远不足,这要求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培育需在新媒体领域、大学课堂上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英雄模范、榜样人物的事迹、精神;另一方面,尽管学校可能在自媒体平台制作相关视频,但未向学生进行视频内容广度深度价值的剖析,即目前高校的文化自信培育内容尚未构成体系化,导致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底蕴、典型事迹等认知不足,甚至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正确认识。

(三)娱乐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冲击仍需重视

尽管抖音、B 站、知乎等新媒体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内容、账号性质等方面还需加强规制与引导,以防止不良思潮或认知偏差的内容起到不利影响。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表示“娱乐圈不良文化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整治活动于2020年7月由中央网信办牵头实施),但还需多方力量协同前进。“娱乐倾向”以享乐至上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为主,正逐步替代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观念,通过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现代媒体,传播偶像崇拜、娱乐明星崇拜、“擦边球式软色情”、戏说历史等内容。正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文化自信易被冲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行为实践等易被动摇。目前,泛娱乐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风气尤其是对青年群体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冲击,导致道德滑坡,新时代下,势必破除以资为本、娱乐至上的错误文化价值观念,打破阻碍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迷障。

三、立支撑: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进路

立支撑,指建立起支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一)发挥合力,构建主体协同的文化自信育人格局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培育,校内各方力量必须深度融合、强化互动,构建协同共进的文化自信育人大格局。首先,思政课教师需创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系统化地讲授文化自信理论,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信相关的整体知识体系。其次,高校辅导员、党政机关、学工队伍等应从多角度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并增加实践体验,实现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知行同步。具体而言,需发挥各主体的联动协作关系,第一要及时更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观念,第二是注重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高校可组织开展文化自信相关的主题的艺术活动、主题摄影展、传统文化体验周等,或根据地域情况充分利用感染力较强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在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调研员、建立微信公众号传播地域历史文化,鼓励学生面向社会积极宣传、普及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为之建设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文化自信课程

由于多数大学生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辈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等事迹缺乏感同身受,加上网络上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维、污蔑先辈英烈等各种内容,学生正在构建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以及民族观等面临被歪曲、改变、消解的严峻形势。对此,高校需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文化自信精品课程。首先,高校应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课程,运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紧抓社会动向、时代话题,积极利用融媒体的便捷作用,打造内容精湛、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实践体验型课程。例如高校可指导学生排演经典影视片段,激发其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热爱之情;在思政课堂开设传统文化体验单元,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在课程中加入多样化的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与中华优秀文化“对话”,深化其对文化自信的感知。

(三)营造健康绿色的社会文化,构建文化育人环境

我国的主流媒体一直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对此高校可适度借鉴文化传播经验,增强文化引领作用。以河南卫视制作的《龙门金刚》《飞天舞蹈》等传统文化节目为例,这些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完美融合,既满足了当代青年对“新鲜感”的追求,又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实现文化自信宣传。基于此,高校需积极开发宣传传统文化作品的渠道,加大对这类作品的奖励和宣传;积极开展大学生优秀影视作品比赛,增强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素养。

新媒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阵地。但新媒体隐蔽性强、流动性大、数量众多、内容繁杂、平台监控难度大,高校难以及时掌控校外信息动向。面对不良文化的肆意传播,高校政工、学工、新媒体等部门应在党中央开展的治理活动的引导下,加强对学生在线下及线上社交平台所分享的信息的管理引导工作,做好校内舆情的监测,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渗透,尤其是要抵制一些以普世价值、世界主义等为幌子的不良信息,避免使其消解学生的民族精神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如此,既能构建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自信环境,又能避免不良文化入侵及荼毒,为大学生营造出清朗健康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培育特色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