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
2021-11-21李昕燕
李昕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身份、文化认同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一)身份
提及身份,传统的共同理解即“我是谁?”。早在1967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作品中就提出了这一理念,此理念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理念。埃里克认为身份是一个人在其整个生命发展中、重新定义自己并将自己融入整个社会的过程。社会学家以“社会身份”一词表述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塔伊费尔及其同事特纳,试图由理论角度分析自我感知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对社会观念、态度的影响。对部分后结构主义者来讲,身份并不固定。部分人类学家认为,身份指的是个体的个性、独特性。由上文可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身份认同持不同理念。
(二)文化认同
文化在多个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研究中,都表示文化涉及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个人身份,其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需求。文化认同指的是一个群体文化认同的感受,个体将受群体文化影响。文化认同可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亨廷顿曾经表示,不同人在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时大多依据对其来讲有意义的事物,简言之,通过祖先、语言、历史、习俗等定义自己,采用某象征物代表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等。在一个民族共同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将形成对本民族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认知,也就是文化认同,其核心即认同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文化认同对凝聚民族精神具体要求有着重要意义。文化认同属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已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语言学习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者本身代表着一种文化身份,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是应该突出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还是强调异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是外语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以英美文化为中心、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选用的英语教材存在时代性不够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等特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对文化多元性重视程度提升的今天,大学英语教材仍停留在学习英美文化方面并不合适。
(二)教学方法单一,未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能力等是影响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教学方法即教育的方法,不包含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师生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也存在差异,部分教师认为讲座是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并不常用实训等教学方式,但是学生认为实训等方式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往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大多选取阅读、展示、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英美文化,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仅重视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讲解词汇、语法、句式等基本知识,未重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使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跨文化教学内容
为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需对跨文化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保证教学内容具备时代性、应用性特征。为实现此目的,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打破欧美国家文化的约束,尤其要将与我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地区的文化及民俗风情融入教学内容。跨文化英语课程内容需涉及欧洲文化、西亚文化、东南亚文化等,建立多元化文化境况。保证学生接触到与这些文化相关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等知识,提升学生对这些国家、地区文化的认知程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讲解不同国家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重视引入外国文化同时,也要重视输出我国文化。高校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需增设母语文化内容,不仅需提升学生对其他国家历史及文化的认知程度,还要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高校需保证大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历史发展情况、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基于我国文化与国际友人进行跨文化沟通。为实现此目的,高校需正视我国传统文化教学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由哲学、历史等角度为学生介绍我国文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表述我国文化。比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为其他人介绍端午节、七夕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在弘扬我国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语言使用能力。
(二)开展跨文化交际体验
为保证学生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可由文化体验、文化知识、体验式学习角度着手。因而,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往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选择英美国家文化。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需改变这一情况,比如:在为学生介绍餐桌礼仪时,不仅需为学生讲解刀叉文化、筷子文化,还要增加中东地区的手抓饭等案例,以提升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认知程度。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多元化文化现象,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需坚持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可扩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此外,教师需积极组织学生体验跨文化教育。比较常见的体验方式即: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文学著作等。教师可为学生推荐海外影视作品、阅读海外文学著作,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这对提升学生体验感、文化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需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进入其他国家及地区参观学习,保证师生直接感受文化差异。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跨文化案例教学时选取的教学材料还需贴合中国文化日渐繁荣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多节选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不断内化对祖国的自豪感。
(三)扩展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
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互联网技术迅速推广的今天,他国来华留学生、外籍人员数量在逐年增多,因此大学生即便不走出国门也可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师具有教学、文化传播的职责,因而高校需扩展跨文化英语教学师资主体。为实现此目标,高校可选聘他国来华人员作为外籍英语教师,或邀请驻华大使、外交使节、外资企业人员进入高校组织跨文化英语知识讲座,构建跨文化交流研究平台。高校可考虑邀请留学回国人才,开设基于东南亚、西亚国家文化等的跨文化专题讲座、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高校可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提升英语教师综合素养及教学能力。比如:高校可组织英语教师进入外资企业进行实践,以提升教师对外企用人要求、人才培养标准的认知程度,这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利。高校可通过优化跨文化课程师资团队,融合教育、政治、市场及人才,以提升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核心竞争力。此外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强化,只有在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
(四)优化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需将学生对相关国家及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历史、法律规范等常识的掌握程度纳入跨文化课程评价范畴,以达到相互融合语言类及非语言类课程的目的,提升学生对相关国家历史发展情况、文化的认知程度,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需十分重视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需在每学期结束时开展教学评价工作,还需在每个教学环节开展过程性评价工作。尤其需重视跨文化交际环节的教学评价。教师需依据学生跨文化交际情况,科学制定跨文化实践的教学评价机制。由学生语言水平、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角度进行评价,保证教师正确掌握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跨文化意识情况,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正视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弘扬我国优秀文化。
(五)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
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顺应英语国际化趋势,还要重视母语文化自信、认同文化多样性。在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需增设跨文化教学实践课时比例,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基于第二课堂组织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一个模块,编制主题报告并以图片、视频等展现给其他同学。采用多元化方式,可提升学习活动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另外,高校需组织学生进入外企实践,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传统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高校需采取丰富跨文化教学内容、开展跨文化交际体验、扩展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等措施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而基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应得到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