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①
2021-11-21朱琳
朱琳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高校大学生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无论是在心智发展、知识储备、社交能力上都处于不稳定期,其中情绪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社会要求的不断提升,使现今大学生产生许多负性情绪。当部分大学生出现负性情绪时,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情绪处理能力,无法很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校园与社会环境。如何帮助他们培养妥善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是现今大学生完善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大量研究报道了体育锻炼作为整体的健康促进手段,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生理健康,对于心理和社会健康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个体情绪的影响尤为敏感[1]。不少研究指出,无论是一次性的运动,还是长期的体育锻炼都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下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2]。
1 高校大学生常见的4种负性情绪
当代高校大学生基于人类最原始的情绪加工处理方式会产生的4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敏感、焦虑、愤怒及抑郁。人们与日常世界的交流是通过感知、思考及行为,在这3个基础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在人们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对刺激的输入较多就会变得敏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敏感源于环境的变化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策略;焦虑来源于外界带来的压力及幸福感的降低;愤怒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及持续痛苦造成的后果;而抑郁的出现则是更长时间负性情绪的积累。
2 自我决定论对高校大学生锻炼的影响
2.1 内部动机对锻炼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对锻炼的影响在于认知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3个维度上。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过往经验、自身认知对其的影响因素,认为锻炼是日常生活必要的;因为社交、健康、缓解压力、个人爱好等内在需要;因为舒缓情绪、提升自我愉悦感等情绪需求促使高校大学生提升锻炼强度及锻炼频次。另外,大学生对身体意向的关注也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这样的情况也会促进部分学生主动锻炼。
2.2 外部动机对锻炼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外部动机对锻炼的影响来源于其体育课程的要求、学校对运动的规定、奖惩措施等维度上的影响。部分学校要求学生打卡锻炼或是必须将某项运动技能学习到规定程度才能完成考核,这样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校大学生锻炼的强度和频次,但由于受其外部动机的影响,会减弱高校大学生内部动机的生成,而无法促进其长期保持有效的锻炼。学生掌握较少的体育技能,也使得学生降低对体育锻炼的激情。
3 大学生解决负性情绪策略
3.1 成就感刺激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面对负性情绪时,往往会采用躲避或进入舒适区的方式来解决。电子游戏类产品的出现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沉迷于其中,欣快感及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压力的释放。他们往往会选择短时期内立刻可以获得的成就感去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但这些快感都是短暂的,一旦他们回归现实生活后会因为落差而更加无法面对现实中的自己,会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
3.2 麻痹刺激
但一部分大学生会采用麻痹刺激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负性情绪,如过量饮酒、疯狂购物、暴饮暴食让自己沉浸在物我两忘的世界中,麻痹自己的情感,不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负性情绪的策略会让当前高校大学生身处更加焦虑、抑郁的情绪之中,无法彻底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
4 如何通过锻炼应对4种负性情绪
4.1 敏感
敏感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接受外界刺激时,接受了过多的刺激,这对生存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社会的刺激太多,接受过多的外界刺激,会让人们过于敏感,耗空人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如果多建立一些验证方式,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避免敏感的困扰。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身体不断适应运动带来的刺激,生理的极限一次次被打破,而心理也逐渐变得从容。体育又具有很好的社交及情感沟通职能,经常从事团体体育活动可以有效降低人际敏感的程度。
4.2 焦虑
对于锻炼与焦虑的关系,短期的锻炼可以即刻产生对情绪的改善。一项研究表明,焦虑其实就是无聊,你的杏仁核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那么运动起来就是最好的减压方式,让自己的身体先感受到了运动,那么杏仁核就不会再那么焦虑了。并且研究表明,身体幸福感和长期锻炼呈正相关,而幸福感的增加又与负性情绪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初入校园,离开父母的臂膀,生活上、学习上与在家中被无微不至的照顾呈鲜明落差,健康幸福感也随之下降,长期的身体锻炼,可以使心理产生愉悦感和乐趣,从而提升幸福感,缓解焦虑情绪。
4.3 愤怒
愤怒不在于人们如何伤害他人,而在于如何正确的表达,所有的同场对抗类项目都是在运用愤怒,在竞赛中受到体育规则的制约,错误的愤怒会指向对手或是裁判,这时会得到一张红牌,从体育竞赛中获得掌握愤怒的能力,同样会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也运用自如。
4.4 抑郁
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相比,抑郁属于更深层的复合型负性情绪[3]。紧张的高中生活及长期的生活习惯,可能让一些学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如果逐步培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内心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并获得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打破消极心境状态。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因锻炼而使身体产生的胺类神经递质及内啡肽可降低抑郁程度[1]。当学生没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抑郁的情绪便随之而来,心境而变得低沉,投身运动可以很好地转移自己对挫折的注意力,并产生身体锻炼的快感,这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可以提高情绪,减少抑郁。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短期、单次身体锻炼同样具有降低消极情绪并提高积极情绪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并不稳定。并且单次身体锻炼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只能维持24h[4]。想要妥善处理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需要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这样才能尽早享受运动的乐趣,并且每次的锻炼时间根据内容不同应该控制在20~50min,负荷应该选择中等强度较为适宜[5]。将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长期坚持,才可以获得最佳心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