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性研究及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应用探究①

2021-11-21陈辉映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质性社会学研究者

陈辉映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1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学”与“人文”

质性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在量化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半个多世纪里,质性研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的争论开始,量化研究的局限性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例如大规模社会调查、政策预测的研究无法在社会的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从假设入手的量化研究无法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实践意义的建构进行考察等,从而使得质性研究方法得到了深入发掘和拓展。

体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既有遵循自然科学研究程序的学科,也有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学科,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取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的子学科,在当代的发展与壮大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是在自然科学的参照下不断调试的结果,其之所以能跻身科学的序列也与自然科学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一方面在“科学主义”的强势传统影响下,开始向量化研究靠拢,另一方面却也陷入缺乏“人文观”和“社会观”的困境。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体育运动与人、社会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强调“科学观”的同时,“人文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要特点。

1.1 “客观实证”和“主观经验”

当人们谈论“自然科学”的科学时,主要是以“客观”和“实证”为衡量标准的,认为科学是通过可重复验证的观察、假设、实验及检验等基本过程后发现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在这样的科学标准的引导之下,体育社会人文科学出现了重视数学模型、数理逻辑而忽视对前提、范围、真实性和理论的解释等问题,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改造”,使其陷入了“科学化”的困境,使得体育人文社会学没有办法很好地解释和应对诸多体育现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人文观”“主观”和“价值”是毫不回避及肯定和强调的,其人文特质不仅关注“实然”的状态,还需要去呈现“应然”的状态。例如,竞技体育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探讨,就是一种价值的解释,考察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怎么样的问题。再比如,女性体育参加的研究就要摆脱男性叙事和男性气质传统的统治,运用叙事研究让女性发声,通过女性经验的呈现,探索具体生活中的女性体育实践,实现理论的创新。区别于对“客观实证”的追求,“主观经验”更有利于理论的解释、理论的创新,也更有利于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追问。

1.2 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

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主要以演绎为主,即从一般到个别,通过推论、验证,在现有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以检验研究假设,是从“为什么”推演到“是否”。而归纳是从个别出发到一般性,从原始材料逐步到抽象的概念,是从“是否”推演到“为什么”。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中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演绎的思路,从母学科及上位学科中获得已有理论和研究框架来对体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例如,运用公共管理学的公共服务理论来进行全民健身中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运用社会学当中的结构化理论来进行体育中身体空间的研究;运用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职业体育发展的研究。演绎的研究思路能够帮助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相对成熟的理论视角对体育领域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是也容易掉入刻板的理论窠臼中,缺乏对根据实际情境、关系而构建起来的理论的挖掘,缺少对“为什么”的追问,从而无法归纳、提炼、产生体育人文社会学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理论。

1.3 铺天盖地的研究和无孔不入的研究

铺天盖地的研究是以勾勒出更加全面的画面,得出最适用于一般的规律为目标,但是全面的画面在细节处却是模糊的,宏观层面的“规律”也不一定适用于微观层面,相较于铺天盖地的研究,使研究者进入现场,进入被研究者生活的无孔不入的研究也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只是把研究范围缩小,但仍然运用宏观的分析方法,缺少对具体的、细微的、日常化现象进行观察、还原和解析的话,仍然不能将所研究现象的真正答案挖掘出来。例如,在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时,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师整个群体专业发展的普适性调查研究。但是,不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较大的差异的,在普适性发展对策的研究基础上,很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触及到研究对象的个人微观内在世界,体现出以“个体人物”为中心的一种研究价值观。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为导向的传统研究中,依附于具体社会情境的声音和经验遭到掩盖,质的研究正是对湮没的声音的呼唤,对隐藏经验的挖掘,让研究者沉浸在被研究者的世界中,深入挖掘,细致呈现。

2 质性研究关照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人文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关心“人”的科学,质性研究的特征又能很好地表达出对“人”及“人的理解”的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在“科学主义”的牵引之下,其研究范式与评价标准都是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传统为基础的。在质性研究关照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能够弥补一些量化研究对“人”的关怀的缺失。

2.1 情境化地构建体育

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研究对象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客体”,而是一个与主体相互配合、适应、转换和变化的另一个主体。研究者对现象与行为的认识,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相互建构。人作为从事体育运动的主体,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是受到性别、年龄、阶层、民族、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在研究体育现象的时候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情境。例如,大规模的国民体育参与的调查主要都是依赖“体育参与指标”来进行调查与分析,量化的数据可以总体呈现出国民体育参与的基本情况,但是却很难从社会的自然情境中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数据回答不了如国民的体育行为、观念及如何产生等问题。用抽象和简单化的数字来表达复杂的社会现象,把社会现象抽离于情境之外处于“真空”的状态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实际可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会遭到损失。再比如,研究学校体育中女性运动队中队员在成长中的性别与身体观,这就无法仅依靠量化的指标数据来获得,需要进入她们生活、学习、训练的情境当中,运用个人生活历史法作为叙事的工具,归纳她们成长的社会环境、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日常生活互动的情境中而不是人为设计的实验环境中对意义进行诠释。

2.2 差异化地研究体育

衡量自然科学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研究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可以被证伪,这样的标准是基于自然科学所追求的研究结论是需要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的。体育社会科学所追求的“规律性”是通过大样本的量化研究来实现的,但是,质性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深入探讨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世界,质性研究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历史和事件是无法复制的,体育社会中很多事件和现象,受到的影响是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除了用重复的、确定的眼光看待体育之外,还有必要差异化地研究体育。例如,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负荷的施加、方法的选择、计划的制订都是强调个性特征的过程,并且存在很多仅存在与某个特定情境中的知识,而这些个性的过程和情境中的知识是很难复制的。再比如,研究马拉松运动员冲刺后的感受,若是采用量化的方法,就应该设计问卷,发放问卷,进行统计,最后得出结论。但是问题在于,运动员的感受是很难穷尽地展现在封闭的问卷中的,哪怕运动员选择了问卷中的一项感受,那其所理解的感受就是调查者所理解的吗?问卷调查的不够深入、不够灵活等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差异化地研究体育,也许牺牲了一定的“广度”,换来的是“深度”的拓展。

2.3 多元化地解释体育

体育世界是一个多元、丰富、复杂的生活世界,需要通过不同的维度、视角与方法去理解、解释和接近这个真实的世界。例如,在学校体育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还需要关注教学中的个人经历、理性、情感情绪、心理反应、感觉、意义、价值、行为、文化现象,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规则、记录等。需要有一种研究方法,能够让研究者可以去“接触”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除了通过数据、指标来认识体育世界,人们对体育的现象与问题的经验、感受和理解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研究者就有机会把体育世界转化成“文本”,而“文本”就是一切的研究资料和成果,是一种多模态的各种表达方式。研究者再把这些文本背后的意义解释出来,解释的任务就是要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并追踪新的意义。对体育的研究不应该只通过数字与程度来体现,还应该通过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引用研究对象的语言,解释研究对象的语言,强调体现事实的全貌。当人们尝试用眼镜看、耳朵听、影像去记录,用身体去体验、感受和实践,也许能挖掘出人们赋予体育生活世界更深的意义、体育赋予人类生活更多的价值。质性研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多元化地理解体育,挖掘体育意义与价值。

3 质性研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3.1 质性研究方法在国内外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起,教育领域开始使用民族志等质的研究方法,体育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运用质性研究。欧美国家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热点主题包括:体育与性别、体育与种族、体育与传媒、越轨行为、国际体育组织和特殊群体等。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运用,慢慢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范式,国内的学者在21世纪初也开始在体育学中的某些领域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3.1.1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民族志等。在国外的研究中,派克运用观察法对60岁以上参加大师游泳赛的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访谈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他们参与这项运动的因素。特拉维斯和德瑞通过访谈和观察法观察北美同性恋垒球联赛性别与变性的背景下性别边界的问题,辛格和梅同样采用访谈和观察法调查黑人运动员的篮球比赛等活动研究他们社会地位再生产的问题。在国内研究中,唐芝等用执行访谈法深入了解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和体育参与情况。熊欢采用深度访谈法研究中国白领阶层、蓝领阶层和失业群体3个不同群体女性的体育参与行为与观念。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逐字逐句引用被研究者的话语对事件过程进行“深描”,而呈现一个可信、严谨而真实的故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类学家的关注,先后出现了北美印第安人切洛基族的球技、波利尼西亚提冠皮恩人的飞镖比赛、波尼人的“鬼手舞”、巴厘岛斗鸡、纳瓦霍人的篮球赛,美日棒球跨文化的比较、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棒球比赛等有关体育运动的民族志研究。在国内也有多篇论文运用民族志的方法来研究某个特定的文化群体,如杨磊等学者基于民族志叙事探索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群体的主体性、张强等学者通过桂西北少数民族村落的民族志报告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3.1.2 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

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话语分析法、叙事分析法、扎根理论法等。话语分析法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议题,它是社会行动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运用话语“建构社会世界的过程和机制”的办法,它可以加深人们认识社会世界的传统和解释的方式。“叙事”与研究者对经验的理解直接相关,研究者叙事地思考、叙事地关注生活、叙事地研究经验。叙事分析主要表现在体育中参与者关于种族、性别及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故事”。如哈丁通过叙述“小故事”来研究体育对话中叙事和性别平等的关系,如托马斯通过叙事分析对与厌食症患者同住的家庭经历进行研究。扎根理论不是实体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风格、取向和路径,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其研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扎根理论针对现象系统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验证理论,其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扎根理论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理论生成处于相互配合的关系,经常同时发生。国外体育社会学中扎根研究主要涉及到性别、身份、社会化、特殊人群等方面。科纳普研究女性如何在中西部足球队中成功发展并维持她们的球员身份的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转码、编码、形成类属以更好地理解队员身份创造与维持的意义。普度利用深入访谈的资料,通过扎根理论对残奥会的利益相关者与奥林匹克残疾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惠勒运用扎根理论对16个访谈收集的资料转录、编码、创建类属来研究家庭文化对个体参与体育过程的影响。刘圣文以中国体育彩票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中国体育彩票销量的主要因素。这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质性研究观察并呈现行动者的社会惯常行为,倾听并理解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解释,分析体育社会学现象和问题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脉络,并将其放在社会与历史的交界处,这样的视野就更加开阔,并且具有空间感和时间感。

3.2 质性研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应用的思考

质性研究在国内外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质量,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质性研究过程的特征是资料收集和分析的结合:先收集资料,然后分析和发展理论,再一次收集资料,然后再做分析等,直到研究完成为止。质性研究的不同研究范式对理论的要求也不同。扎根理论是要求在资料、文献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试图搭建资料与理论之间的桥梁,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民族志是对文化习俗和价值观进行深描,它的理论是视角,但不要求那么明确地、分步骤地提炼理论,更多是要把文化的整体性、情境性呈现出来。现象学是对心灵事实的本质呈现,它更多的是讨论概念或主观的感受,通过召唤性的文字,让人感受到被研究者现象与本质不分的一种感受,判断这种研究的标准就是一种“现象学的点头”,就是它特别的鲜活,让人产生共鸣。叙事研究是对人的生活史、口述史进行探究,理论呈现的方式不明显,就是埋在叙述的结果与方式中。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边界系统的探求,有理论视角,但是没有直接用理论的方式呈现。话语分析强调语言形式,有明显的语言导向,从一个开始就定下了话语的基调,这个基调就体现出了文化习惯、规则、权力结构等。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体育现象与问题时,要特别关注不同范式对理论的要求,通过与已有理论的对话,得出具有解释力度的结论。

4 结语

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为导向的传统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依附于具体社会情境的声音和经验遭到掩盖,质的研究正是对湮没的声音的呼唤,对隐藏经验的挖掘,让研究者沉浸在被研究者的世界中,深入挖掘,细致呈现。体育人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不论是“人文”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而质性研究的特性又很好地表达出了对“人”和“人的理解”的重视。在质性研究关照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能够更加情景化地、差异化地、多元化地理解体育,而学者需要进一步反思的是如何在质性研究中通过与已有理论的对话,得出更加新颖的、具有解释力度的结论。

猜你喜欢

质性社会学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