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①
2021-11-21王飞
王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校园文化作为带有校园标签的特殊文化类型,是社会思想在校园文化内的回放和映射,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具体类别,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承担起发现真知,探索真理,提供新文化新思想,引导与批判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任,才能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属性。高校校园文化服务于社会的窗口多样化,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分支,其对外展示的作用力不容忽视,有助于高校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承,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和构成
1.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与自身的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财富总合。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主要表现在体育物质和精神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新时代的热潮文化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通过这个平台,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传输给大学生新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1.2 校园体育文化构成
目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有很多种说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三分说”占据主流,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关系的梳理中将采取“三分说”来划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
1.2.1 体育物质文化构成指标
学生体育经费、教职工体育经费、体育雕塑、标志性体育建筑、体育标识、体育场的整体布局、体育图书、体育教材、体育宣传栏、体育知识讲座、体育广播、学生体质达标率、周锻炼次数、体育活动方式、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
1.2.2 体育制度文化构成指标
体育政策执行状况、体育管理实施办法、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情况、体育社团活动管理制度、是否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参与度、是否有体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体育竞赛管理制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制度、体育教师奖励制度、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师工作守则、运动员守则。
1.2.3 体育精神文化构成指标
学校校训、体育口号、标志性体育人物、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核心理念、体育观念、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体育精神体现、体育教学环境所持态度、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态度、身体自尊态度、体育运动精神体现、体育道德观体现、身心健康状况。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2.1 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高校体育文化艺术节之系列活动的进行不同程度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并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和锻炼价值,逐步养成了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为桥梁构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精神层面让大学生树立对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从对高校体育技能知识的掌握中收获对运动的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将终身体育纳入大学生活的板块并得以延续。
2.2 激励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物质文化在高校悠久的办学进程中起着显性传播作用,校园体育场馆设施为大学生提供了健康锻炼的基础,激励着大学生积极阳光向上,特别是寄情于物的校园体育名人雕像,更加明确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精神文化则起着隐性传播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系列活动的进行,塑造了大学生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通过竞技体育实现自我价值,去追求运动技术的顶峰。
2.3 社会辐射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搭载了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校园体育文化的前瞻性、导向性和时代性特点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向社会进行辐射并产生良好的循环,将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凝聚成一种力量。同时,时代的发展也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学校和社会在发展中相辅相成,共建有机共同体。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突出校园标志性体育建筑、体育标识、场馆设施布局等。其中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标准化的场地和合格的器材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目标完成的基础保障。体育馆室内场地的面积、场地项目划分及数量、场地器材的布置等一系列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运动认知,因此,在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加以创新和设计,赋予客观物质本身灵魂,让大学生通过直观的体育设施感受校园文化气息,从而培养大学生科学锻炼的行为习惯。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精神载体主要突出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核心理念、大学生体育价值锻炼取向、校园传统体育文化、领导层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度、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理念、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等。校园体育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进行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进行锻炼的风向标。因此,其影响力和渗透力都较强,体育精神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气息直接渗透在校园的各个群体中,体育精神氛围也越来越浓烈,从而赋予学校特有的文化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制度载体主要突出学院(部门)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完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传统的保障,其中也包括了高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视、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打下了良好基础。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要紧跟步伐,其中,高校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格局决定着高校体育文化的走向,决定着大学生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为保证体育强国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领导应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度。在加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和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理论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直接向大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2 多渠道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大学生专业技能上注重言传身教,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和作用,从而主动花心思琢磨体育运动的技巧。同时高校其他课任教师要主动加入校园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在给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观,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完成学业的基础,从心理层面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4.3 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带着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带给了学校丰富的资源,这也成为了高校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天然优势,高校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必然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体育竞赛增强大学生间的友谊,进而促进区域的文化交融,对高校体育教学完善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终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
4.4 加强媒体宣传的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及学生主动投入上来进行发展显得力量薄弱,此时还需要借助媒体宣传的力量,在高校承办的大型体育竞赛中,高校和电视台、网络进行合作加强宣传报道,将体育竞赛通过高校的窗口进行推广和介绍,让当代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体育运动的热潮,激发大学生的运动荷尔蒙,享受体育运动的魅力。
在体育强国背景和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之系列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青睐,加上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逐步完善,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社会接轨,将校园体育文化辐射开来,使得更多的师生走进体育活动的文化圈,不断提高自身体质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