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创新治理研究
——基于共享发展视域
2021-11-21王娜
王 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35010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这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福建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进行有效探索,基层充满活力、健康协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正在有序形成。但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建设仍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福建沿海农村治理现状
(一)福建沿海地区农村治理的成效
福建省在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闽域农村建设也走在前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福建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乡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区域差异、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资金建设不均衡等原因,长期以来区域乡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沿海农村的发展也有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财政用于推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出稳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较于之前,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农业技术装备更新、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线上销售量提升,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的发展壮大;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耦合,加速农村脱贫。
(二)福建沿海地区农村治理中的问题
治理资源较简约的农村,内生于村庄的“两委” 干部虽然大多为村庄精英,但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办公要求不相适应,他们的理念与依法治村、依规办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不可避免地导致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被大打折扣。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加之地方党委政府自身推行的各项工作,上级将各项事务下沉到村级,村级干部疲于应付。这就意味着基层组织面临着治理事务密集进村的现实困境。当前,福建省沿海农村的村民存在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程度偏低,农村基层多元主体发育仍不成熟,村规民约不能够体现民意,约束力也不够强,使得村规民约成为“挂在墙上” 的纸。狭隘的观念致使他们只在乎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比如,农村低保补贴、田补和其他与农民自身有利益相关的补贴。对公共事务态度较为冷漠,导致有些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资源相对丰沛的农村,有些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要;乡村购物环境较差,没有大型的购物综合体,商家销售的产品质量不高。虽说是沿海地区的农村,无银行网点服务,仅仅依靠农信社的代办点,且只可提供存取少量现金的业务办理。闽南部分农村地域广阔,基层卫生基础薄弱、分级诊疗困难;2017年以来村级卫生所建设作为市重点民生工作,但未全面普及;镇级卫生院水平极为有限,县级医院医疗水平也比较一般。道路交通,村镇公交未覆盖,村田间路况差,未实现县县通动车,农村离铁路连接线远,出行交通成本高。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不佳,村兴修的环境治理排污管道被素质较低的村民恶意破坏或偷窃。农村新设垃圾箱被盗用等问题存在。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仍是现在部分农村面临的棘手问题。
即便靠近省会城市福州的S村,由于阶级分化,上层富人和贫弱底层均脱嵌于村庄社会,加之传统血缘关系一息尚存及村民可以根据实际家庭情况在务工与务农之间做出最合理安排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的存在,高度竞争的阶层关系造成了村庄政治社会形态,导致村庄公共品自我供给能力丧失,产生严重的社会排斥及村庄社会去道德化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部分省市沿海农村创新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精英治村的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经济情况,即农村村一级拥有大量的集体经济和集体收入。村民认为,这种经济形式属于国家通过再分配性质的经济,将国家的力量嵌入集体经济当中。同时认为这种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形式,需要有能力的精英来管理。集体经济的收益给苏南地区的精英治村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村干部的正规化和职业化,对村中大小事务都比较熟悉,治理过程精细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苏南人始终秉持解放思想、丰富苏南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新时代,新苏南模式以绿色GDP和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乡村在产业、乡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综合有效治理,最终实现城乡“五位一体” 的融合协调发展。苏南农村创新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巨大。
苏南农村协助乡镇政府的执行力都非常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日常的工作内容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外,更大部分是协助乡镇政府执行政策。包括:环境综合整治、水利工程建设与清障、禽流感预防、防汛设施检查、土地复垦和清障统计工作、企业安全生产宣传监督检查、高铁沿线村民异地翻建房屋事项、抛荒地块整改事宜、违建整治等事宜。村级干部对上级政策的执行力强,这一直以来都是苏南精英治村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社会主导的珠三角模式
珠江三角洲主要靠的是吸引外资,将土地出租给外资企业办厂,借此获取租金。这些土地租金,比之前农民在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要高得多。在土地上建工厂后,珠三角农民的收入由农作物收入变成土地租金分红收入,并且,在珠三角核心区,只要有土地就可以吸引外资落地,就可以获取当地平均水平的土地租金。珠三角农村地区依靠土地建厂,农民靠收地租而渐渐实现自我城镇化。农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
践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精神和指示,珠三角根据特有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发展成为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产业特色鲜明突出。由于珠三角前期的农村治理有一定的基础,为基层治理的转型提供一些保障。
(三)政策创新的浙江模式
浙江工业化是从家庭作坊开始的,从而在村庄中普遍形成了农村阶层分化。农村工业崛起,让浙江农民饮了第一口“富水” 。2019年,又提出“千万工程” 经验全国推广,浙江在农村高质量发展上为全国做出示范。浙江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均衡性的基础设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要求按照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规划、有序建设、逐步覆盖的要求,推进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供气、广电、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对接,提高公用设施网络化程度。近年来,浙江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弥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明确政府主导、市场先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形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大合力。
浙江省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对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度,广大群众的心声和热情被激发。实现从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向共享美丽经济升级,浙江抓住先机,“乡愁产业” “千万工程” 等创新点子都为浙江农村发展提供优势。
综合以上三种模式,苏南地区精英治村,村干部对上一级政策的执行贯彻能力很强,并且政策执行效果也很好,这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珠三角地区的社会主导模式中,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政府和基层社会进行良性互动;浙江政策创新的模式中,农村治理的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是领先的,政策新颖,许多政策可以进行全国推广和扩散。
三、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创新治理的政策启示
(一)共享发展的理论依据
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党、政府、社会、人民对社会治理各司其职,合力共谋的格局。总体而言,党要发挥好总领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开发式社会治理体系。福建省共享发展将综合苏南、浙江和珠三角各个模式的优点,不仅强调政府主导,更多地突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本身具有主体、任务和制度等多元特征,正是由于社会治理的以上特征以及我国多年社会治理改革和创新的发展需要,2019年1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享发展的理念,不仅提供思想上的指导,还提供现实建设的理论遵循。
(二)促进福建沿海农村创新治理的政策启示
1.促进福建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共享发展强调的是平等而不是平均主义,要尊重个体差异,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否则会助长懒汉习气,降低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积极性,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掣肘。因此,共享发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提高共享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进一步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水平上下功夫。
福建沿海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各地应根据优势,抓住机遇发展。譬如:位于福建省福鼎市西南的赤溪村,拥有山、川、田、茶等生态资源,是“中国扶贫第一村”,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扶持,抓住机遇,根据当地优势,不断发展经济,到赤溪村的成功脱贫,村民收入在10年内(2005~2015)翻了近80倍。夯实了经济基础,让人人共享成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漳州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各类亚热带水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新业态,请著名的网络销售员直播带货,开发特色旅游等,大力发展经济;福州地区,尤其是福清,充分利用侨乡开拓财路,投资兴办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农民增收。
着眼福建沿海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统筹兼顾,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实现福建省的全面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进而夯实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
2.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共享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将意识形态转换为行动指南,共享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共享发展理念需要有制度支撑。通过健全制度,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培育人民对共享发展的价值认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享受社会福利。
3.建设“村委会—乡村理事会—村民”的多维度联动
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人人参与,在发展过程中,将人民的广泛参与同其他治理主体联动配合。村委、乡村理事会和村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村两委加快自身建设,学习新技能,特别是和网络大数据有关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好大数据资源,为农民办实事。政策贯彻执行要到位,村委员是最接近基层农民的一级,最了解农村情况,可以组织“能人走各村”的巡回宣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还能给农民带去新的知识、新的致富经验。
以乡村人民的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并拓宽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多重渠道,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村民参与的良好效果,使乡村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真正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丰富村民的精神“粮仓” 。乡村理事会在村中具有一定威望,村委会和村中理事会可搭建与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平台,完善制度平台、组织平台以及信息沟通与共享平台,从而促进“村委会—乡村理事会—村民” 多维联动的合作共建,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各个主体建设农村的活力。
四、结语
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不一,共享发展理念为各区的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各个地区优势互补,促进福建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论文主要以福建沿海地区农村治理已有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主体,从共享发展角度切入,借鉴国内其他省市沿海农村治理的经验,推进福建沿海地区农村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尽管都处在沿海地区,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文化习俗等都存在差异,共享发展理念可促进农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先进的治理理念可以在不同区域进行渗透和推广,最终推动福建省沿海地区农村的整体发展,实现全体富裕,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