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创新*
2021-11-21司庆洛朱海军徐正功
司庆洛 朱海军 徐正功
“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创新*
司庆洛1朱海军2徐正功1
(1.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微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了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的教育模式。文章以“互联微时代”为背景,利用线上调查的方法,论述了“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剖析了“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现状,并对“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创新途径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互联微时代;高校;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是一项参与性、实践性均较强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当前互联网上体育微资源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情况下,依托较为成熟的高校校园网络,基于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开拓一个面向互联网微时代的体育课程实践途径,就成为体育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1“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
1.1 课程教学目标
互联网微时代,课程教学目标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在“互联微时代”背景下实施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以预期教学效果为导向。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受我国总体教学方针、学校体育总目标两个方面内容影响,主要是“向高校生传授体育及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技术技能,促进高校生体质健康,发展高校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培养高校生良好的体育品德”[1]。
1.2 网络技术基础
国家的“教育现代化2.0”政策提出,网络技术基础是“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前提条件。“互联微时代”,局域网、因特网、广域网及各种硬件设备性能、信息传输效率及可靠性,均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高校体育课程“微”实践进程。相较于以往体育课程而言,良好的技术环境可以保障体育教育活动高效率开展[2]。
1.3 “人机”关系
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教育部提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在这一背景下,“人机”关系成为“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基本构成因素。其中“人”特指体育教师、高校生;“机”特指“互联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等技术环境;“人机”关系则指高校生与体育教师间关系,以及高校生、体育教师与互联微平台、资源间关系。在“互联微时代”背景下,教师——互联微平台——高校生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双向交互体系,可以降低高校生理解体育理论、开展体育实践难度。
2 我国高校体育微课的实践现状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互联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微课的实践现状[3]。
2.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是在高校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查阅与高校体育“微”课程相关内容以及“互联微时代”核心期刊中最新资料;网络调查法主要是通过浏览国内外高等院校网站及权威部分官方网站,掌握微课程在国内外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情况,为调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4]。
2.3 调查结果
2.3.1 体育微课程类型
通过对全国各地高校体育微课程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理论课程在55门左右,占体育课程的26.5%,术科课占73.5%。其中学校推荐的高校体育理论课占比较高,以健美操微课、武术微课、篮球微课、网球微课为代表的各运动项目理论课程占理论课程总数的33.6%,作为主干课程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占据10.2%左右。由上述数据可知,虽然“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范围逐步拓展,但是精品理论课程较少,术科课涉及面积较狭窄,内容单一[5]。
2.3.2 体育微课程影响力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网站,将检索的资料下载整理,进一步完善调查理论依据,以“点击次数”“分享次数”“采用数量”作为体育微课程影响力评价指标。通过浏览各高校体育教学官方平台发现,点击次数最高的为《乒乓球双语课》《花球啦啦操》《舞蹈啦啦操的创编及合理运用》;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发布的方式,对全国各地高校在体育教学、体育微课程等方面表现进行研究并归纳,得出分享次数较高的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采用数量最高的为《健美操实训》《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由上可知,体育微课影响力初步提升,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但是影响力较大的体育微课程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微时代”高校体育高效率实践。
3 “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创新途径
3.1 重构精品微课程框架
从高校体育学科信息化革新发展阶段(技术——内容——教学)可知,新技术的诞生的当前体育革新促变的源头,新理念、新模式最终可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实际教学价值的衡量基准,可以为教学内容传授提供支撑[6]。因此,针对当前精品理论课程较少、术科课涉及面积较狭窄的问题,体育教师应以微课作为基础,建设“一流在线课程”、“打造金课”。即以体育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构建涵盖内容(教学知识记忆、应用、创造、理解、评价)、技术(扩增、调整、重构、替代)、教学(流程改造、要素优化、结构重构)三个层面的精品微教育框架。其中内容主要指内容模块多元化、横线富媒体化、高度真实性、知识粒度精细化;技术主要指认知计算、虚拟仿真体验、交互课件、智能评测等;教学主要指利用互联微技术优势,开发混合教学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学习模式,突破教学要素之间现实物理性限制。通过线上交互性更强的线上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反馈度,为高校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以基于MOOC的高校体育微教育框架构建为例,首先,应打破教学要素全盘数字化理念,将知识内容重新划分后依据知识内容属性选择恰当的资源形式展开教学。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念、动作理论知识属于“理解类”知识,可以通过视频及类似自主学习材料,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而高校体育动作原理、技能在为“应用分析”类知识,可以依托MOOC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若整体教学过程中涉及了抽象度更加突出的内容,如技能动作点评、动作创编等,可以在实物模型、三维立体动画、现场动作演示讲解等工具应用的基础上,以线下小组协作或自组织的方式,开展学习。同时基于互联微时代特点,为了彻底突破线上、线下认知壁垒,教师可以将线上作为浅表知识目标实现途径以及高校生知识、技能水平检测报告出具,线下则负责不同类别知识深度学习目标实现平台,切实解决高校师生教育、学习时间成本,保证教学效率[7]。
以《仆步穿掌》为例,考虑到当前体育微课程锻炼效果评判、测量难度较大,教师可以依托MOOC平台,借鉴《E-Learning Concept and Techniques》中《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E-Learning》内容,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CAI)、网页制作技术(Flash软件、Frontpage软件)、三维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3DMAX、Softimage)为支撑,构建涵盖项目学习、案例学习、论坛辅助、学习契约、自我约束、讨论、小组协作等多种类型的精品课程框架。
3.2 提升体育微课程影响力
考虑到当前体育微文化氛围较稀薄,除坚持正常上体育课外,绝大多数高校生无法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可以基于高校生的个性化锻炼需求,构建碎片化微课数据库,并利用智能手机+计步APP的形式,将体育课程延伸到校园各个方面,形成基于互联微时代的智能互联体系。
针对当前高校生令人担忧的课外锻炼现状,体育教师应挖掘高校生智能手机应用价值,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合作,通过智能手机+计步APP的方式,要求高校生每天步数至少达到的规定数值,每天完成后高校生可以自主打卡,对于每学期步数处于前列的高校生给予平均分加分奖励。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促使高校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微时代移动智能设备跨空间交互优势,在课下恰当时间,为高校生推送学习资料,并鼓励高校生将自己锻炼期间心得体会与教师分享,进一步拉近教师、高校生之间的距离,彻底帮助体育课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除此之外,考虑到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课堂主旋律,高校生在体育技术动作练习阶段大多依靠教师、同伴纠错,自身对技术动作无直接感受,导致学习效率始终停留在固定水平。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拍摄录像、回放转发功能,为高校生完整展示自身练习过程,帮助其明确自身认识、技术动作间差距。结合示范动作的录制分享,可以将彻底改变高校生课前、课后“双低”窘境,为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依据。如在《运动损伤的处理》教学过程中,鉴于运动损伤的处理隶属于体育知识领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作为主要目标,以本节课学习知识点引入课程。随后着眼于高校生需求,为其传输在生活中必备的体育知识技能,以便高校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知识,降低体育伤害概率[8]。
3.3 打造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氛围
在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的基础上,为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技能教学限制,教师可以选择与高校生学习需要相符且富有特色的题目及内容。如从高校生身体健康视角入手,针对近几年高校生肥胖率上升情况,以向心性腹部肥胖为示范,开展发散式教学方案设计实施。以向心性腹部肥胖为对象的课程教案主要以室内教室讲解+辅助动作示范的形式,拍摄微视频,集中呈现直观动作要领。随后以问题提出为切入点,于课程开始位置激发学生关注热情。随后展示明确、清晰的注意事项、锻炼方法、课程目标。同时增强师生交互环节,将线上课程、传统教学和互联技术相融合,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为打造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氛围,将语言文字讲解、全景展示、细节动作展示贯穿于微视频整个过程,指导高校生根据课程提示内容与自身需求逐一比对。在确定课程符合自身需求后,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反之则可以更换微视频课程。在微视频课例中,教师需要以单个或者两个教学点的教学为重点,帮助高校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腹部锻炼方法。
4 结语
“互联微时代”,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微资源实践,可以促使有限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师资力量等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共享,丰富高校生课外体育活动空间,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时空限制,切实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借鉴远程教育平台实践经验,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搜集、筛选、汇集更加多样的体育微资源。并将微资源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高校生提供新的体育学习时间、空间,激发其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体育素质。
[1]冯孟辉,陆丹,薛更新,等.高校体育微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评价[J].武术研究,2018,3(6):150-153.
[2]窦丽,陈华卫,钱澄.高校“智慧体育课堂”的价值与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97(11):140-144.
[3]张保金.微课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08-113.
[4]肖威,肖博文.体育类微课设计流程与制作方法[J].体育学刊,2017,24(2):102-108.
[5]杨小燕,蒋苏,朱永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可行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4):107-111.
[6]杨乙元. 发挥微课教学优势增强体育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学刊,2018,308(12):108.
[7]刘志勇.MOOC理念下微课教学法在高校武术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59-65.
[8]李颖.微课在体育顶岗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34(2):126-128.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Micro-Era"
SI Qingluo, etal.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Jiangsu, China)
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61161184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健康中国视阈下江苏青少年体育参与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9TYB0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课题名称:危机与应对:疫情下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线上模式及引导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SJA1187。
司庆洛(198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