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系微观育人体系创新构建
——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2021-11-21张东国王少鹏

大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学院育人

张东国,王少鹏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 德阳618500)

一、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挑战

(一)传统思政育人方法的挑战

传统思政育人工作往往被附加于思政类课程教学或辅导员思政教育引领工作中,而在疫情影响下,学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线上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授课等多元课程模式,当恢复线下授课,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时,一些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传统课堂以知识讲授为主导的模式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兴趣退化。因此,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受到了挑战。

(二)学生思想易受网络的影响

网络打破了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世界的信息互通逐步增强,人与人的交流随时进行。学生系统性的思想价值观尚未形成,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和影响。信息的繁荣也带来了参差不齐的庞杂内容,使得文化环境更为复杂,在网络世界和巨大信息容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认知行为产生巨大差距,其思想也愈发复杂。

二、多维推进的微观育人体系

(一)精准定位育人目标,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秉持“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思政育人的主题,聚焦经管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实际,坚持以思想引领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生成才为发力点,形成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经管专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思路。该校围绕经管专业建设和育人育才模式创新发力,理论学习-课程实训-社会认知-理论强化-岗位实习的递进式育人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建设和育人质量逐年提升。

(二)深化党团协同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贯穿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1]学院始终秉持“以党建带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育人成效初显。党建引领、党团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基本呈现,实现“三全育人”具体工作目标,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和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注重挖掘育人元素,以党建引领,开展教师党员参与课堂外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协同开展班级学生思政教育,敲出育人工作重音,落实育人目标,达到学院专业教学有温度、思想引领有力度、育人形式有广度,从而使学院思政教育工作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院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方位培育的育人体系,构建精细化的“最后一公里”育人微观生态环境,实现育人育才目标[2]。

(三)紧抓课程思政建设主阵地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来,学院积极筹备,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探索,以“课程思政”为主线,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实验,运用经管专业课程的人文社科特色资源,梳理和挖掘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科专业课的共通点和关联点进行融通。学院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科特色,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经邦济世,强国富民”的崇高思想目标[3];探寻不同学科间的逻辑共通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的教学过程,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有效挖掘经管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计划,深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通过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网络运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二者的价值互通作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职业操守养成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同向同行,通过课程建设强化专业建设和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学院内部的全员育人局面。

(四)强化队伍保障

以育“时代新人”为导向,学院积极建立“大思政”格局,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方法,教学理念和能力,育人团队培育,学生教育成长等有计划地开展集体研讨、培训;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辅导员等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育人团队,凝聚党政关注、教师关怀、企业关心的思政育人合力。同时,学院通过教研教改专题培训、课程建设研讨等措施,提升“育德意识”,培养“育人能力”,形成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主动研究的自觉意识,建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共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全员思政育人生态体系。

(五)深化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

学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培育健康向上的学生参与活动,充分凸显以学生组织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实效,使学生在各类实践中成长成才。学院结合专业设置实际,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文化活动,营造学知识、重技能的育人氛围;以艺术、体育等文体活动拓展校园文艺氛围,培育健康向上的艺术素养,丰富文化与实践育人形式;以技能指导为契机开展思想引领,构建多维的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实践教育形式。同时,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探索“1+X”职业认证,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开展校企共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充分运用校内京东实训中心优势,将课程实践育人工作放到企业中开展,有序推动学生课程教学实践工作,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知识学习能力。结合学校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等学分认定工作实际,完善适用于学院学情的学分认定工作细则,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潜力,有效服务“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大格局。

三、深化创新思政育人精神内核的思考

(一)优化创新网络媒体育人平台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然,对高校新媒体时代的育人要求也更加显著。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要寻求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纬度更广的媒体育人平台。积极拓展网络教育平台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构建育人育才体系的重要着力点[4]。在网络媒体交流中,高校要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中心,以多样化的学生互动交流模式,配合教师对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新闻评价等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价值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保障课堂以外学生思想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

(二)统筹党、团协同育人落实落细

高校应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政治优势性。高校应注重统筹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的统筹管理机制,协同构建提升素质拓展课与专业课、实验实训课一体化的课程育人效能;形成党建引领的导向作用,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信念引领、校园文化浸润、榜样示范带头、志愿服务实践、媒体资源融合等路径,实现共青团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推进全专业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实践

挖掘课程内在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体系、制定课程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需求,强化育人导向,全课程、全阶段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高校应强化“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全体教师讲思政、讲育人的深层意识,明确每个学科的育人要素和育人目标,着重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立足现有专业优势资源,练好学科“组合拳”,形成资源有效整合的良好育人局面。

同时,高校应坚持将思政教育覆盖到所有专业和课程,将其融入学院教育教学的环境创建和培育体系要素中,形成育人整体格局,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以专业教育全课程、教育教学全要素、教学管理全过程为主要抓手,以学生成长为靶心,围绕靶心形成教育理念需求的颠覆。

(四)深耕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潜力

高校应依托学校现有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和平台,深度挖掘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潜能,建立以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干部骨干互为补充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作模式,形成多角度互动、多维联动推进的育人工作思路,在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优势,选配优秀的辅导员和专任教师承担相应的第二课堂指导,贯彻好学生干部培养、学生团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等工作,在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将思政育人的重大任务贯穿到课堂以外的全阶段[5]。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支撑体系,形成课内、课外双向循环、互为影响的育人策略,最终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终极需求。

猜你喜欢

思政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