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下乡助力农村发展研究

2021-11-21许志中

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村官农民人才

许志中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组织资源不足、资金短缺、产业衰退等问题,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仍阻碍着我国农村发展的步伐。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发力,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吸引各类人才进入乡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涉农企业家、高校技术人员、返乡大学生等社会人才无疑是乡村治理和“三农”工作的重要主体。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多项人才下乡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社会人才下乡助农的强烈意愿。 乡村振兴呼唤“人才下乡”,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

一、 当下乡村发展隐忧

(一)人力资源匮乏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我国快速城镇化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1990 年初,为提高务工收入,我国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 据统计,到2016 年年底,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规模达2.45 亿,其中80%的人口是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农民大量进入城市谋求生计,城市获得大量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但是多年来农村地区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持续流出,使得农村地区空心化、农业边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同时,城乡二元壁垒对城乡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乡村家庭成员分离、经济收入低下、农业发展受阻等新问题。

(二)组织资源不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事务的领导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经常处理农村的繁杂琐碎事务,所以能真正听到来自农村群众的声音,因此,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 当下,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参与意识弱等问题频发,主要是因为农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干部素质低、能力差和工作作风松懈,农村缺乏农民生产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差,农民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农村基层很难落实国家助农兴农政策。 农村党组织建设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来增强战斗力,需要优秀的党政人才下乡,作为“黏结剂”来修补农民与村干部间的裂痕,增强农民组织动员能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资金短缺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中国目前有69 万多个行政村,自然村数量更多,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慢、农村公共资源配置落后等问题,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集体收入少、经济底子薄弱,有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集体经济。 农村有太多地方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远不能解决农村地区发展的资金困境。 政府资金主要侧重于配置农村公共资源,而农户自身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方面所需私人资金缺口大。 企业家等社会人才资本雄厚,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也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打开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四)产业衰退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村已逐步进入后生产主义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目前还处于从生产主义转向后生产主义的过程中。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业发展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化水平低、很难进行持续性生产,严重阻碍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制约产业的多元化拓展,阻挡产业发展现代化进程。 人力、土地、资金最终都要落到产业上,产业兴旺才能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拓宽乡村产业多元发展路径,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大力帮助,需要涉农企业人才的正确引领,需要本地村民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真正将乡村产业培育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鉴于上述乡村内部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组织资源不足、资金短缺、产业衰退的现状,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针对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问题,迫切需要社会人才下乡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 社会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发展

(一)政府主导的党政人才下乡

1. 第一书记下乡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和全面发展,中共中央组织部在2015 年将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模式推向全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形成国家倡导、村委主导、村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第一书记”扮演着“国家代理人”和“村庄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要实现村庄治理的变革,不仅要将新的发展思路、新的管理方法带到农村,丰富乡村治理内涵,更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认真弄清并正确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实现外部资源与本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并通过正确发挥乡村内外资源来重塑村庄内核,实现乡村振兴。

2. 大学生村官帮扶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期中国向农村输入的“新鲜血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把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乡村人才,让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帮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解决“农村衰而不亡”现象的重要政策选择。 实现农村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与高素质化,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在于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培养和储备人才,丰富农村治理主体,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环境,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 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学生村官进入乡村能够有效破解乡村治理中“多数人暴政”与“少数人掌权”的局面,使得公共决策不受乡村固有“潜规则”干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大学生村官作为高素质人才,能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多元主体治理”的作用,进而将农村党组织建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切实促进乡村发展。

(二)高校领衔的技术人才下乡

高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 高校除了肩负着上述功能,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发展。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实力富足、技术水平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参与农村工作,可以精准对接广大农村的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术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带动乡村发展。 高校可以在科技引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三个方面,针对农村存在的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观念保守问题进行高效、高质的帮扶。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智库资源,发挥高校科技的引领作用,推动涉农技术人员和涉农科技平台进入农村地区,领衔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改良农业器具、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二,高校可以与帮扶村庄进行党组织共建,通过定期开展农村政策学习活动,帮助村干部以及村民解读国家当前惠农政策,增强农村组织凝聚力,同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第三,发挥在校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借助高校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乡野,依据专业特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扬先进文化理念,帮助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独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实干精神,丰富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涉农企业家下乡

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农业企业是实践者,当然也是受益者。 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国家、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新型政企农互助关系,实现政企农三方的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企业下乡改变“三农”、“三农”改变中国的愿景。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领导能力、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企业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企业家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社会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既能做大乡村产业,也能带动村民增收。 企业家作为“资本下乡”过程中乡土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自身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方便政府对“下乡资本”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家下乡,带来了发展资金,能有效解决乡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企业在发展中也碰到如职工福利报酬、高端人才匮乏等依靠自身无法处理的问题,需要政府与农户的帮助。 同时,企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可能会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无法完全保证农民利益,甚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从而呈现“掠夺性”特性。 企业资本下乡必须是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绝不能出现“政企得利,农民受损”的情况。 否则,会引起政、企、农三方博弈,干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终使乡村振兴成为空谈。 企业家需要将“理性经济人”和“感性乡土情结”结合,在自我意识层面上注重企业利润与农户利益的和谐共存,要妥善处理农户与现代农业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推动两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四)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作为乡村发展的一支重要本土力量,返乡高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新颖的创新发展思路,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各级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吸引本土大学生回家乡工作、返基层创业,积极打造新农村建设生力军。返乡高校毕业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运用所学知识,因地制宜学种植、学经营、搭建电商平台,励志做新时代农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本土力量”。 当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更不愿意到县级以下农村偏远地区;另一方面,由于返乡毕业生的层次结构不同、类型各异、意愿多样,创业意愿模糊,进而影响政府部门对其开展服务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 因此,首先,政府要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意愿,着力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服务;其次,政府要加强与高校、中介机构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高校—中介机构”信息共享机制;最后,作为返乡毕业生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端正创业意识,自觉抵制社会中形成的大学生读书无用论,摈弃大学生应去大城市发展,回农村丢颜面的狭隘观念,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实现自身进步与乡村发展的共荣。

三、 结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高校技术人员、涉农企业家、返乡大学生等社会人才无疑是乡村治理和“三农”工作的重要主体,吸引社会人才下乡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久久为功。 未来,社会人才助力农村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治理主体由内生型转向嵌入型过程中注意角色融入,在作为“外人”的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与作为农村“自己人”的原有村干部之间要实现良性互动、和谐共处,形成关系融洽的新型农村治理体系;二是高校领衔的技术人员应从单一帮扶转向多方面促进,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是企业家应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利益关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合力;四是政府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做好技术和资金支持,细化政策措施,完善创业配套。 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社会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吸引各类社会人才下乡、留乡、助乡,正确解决社会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村官农民人才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个性“村官”都特立独行?——不,他们有诸多相同品质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村官赵玉坤,振兴乡村的“文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