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五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1-11-21许力文吴红梅

大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学业资助

许力文,吴红梅

(江苏开放大学 a.商学院;b.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教育公平作为最基本的人权诉求,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客观原因而无法像汉族聚居区的学生一样获得丰富的资源,因而需要通过国家一些政策的“倾斜”来弥补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劣势,进而促进教育公平。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1],为高校未来的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资助育人理念,高校要在经济资助作保障的基础上,辅以思想帮助、心理辅助、学业扶助、就业援助。全力构建经济、思想、心理、学业、就业“五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力求做到把国家温暖送给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层资助需求的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这种输血式的资助模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形式单一,没有认识到贫困生资助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经济层面的贫困,在思想、心理、学业、就业方面也存在资助需求,需要高校综合考虑,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的双头并进。

(一)经济困境

由于地理交通、环境资源等差异,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镇和农村之间在经济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多聚居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山区,经济收入少,家庭贫困。而非民族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学费和日常开销又大,少数民族学生来此求学必然产生经济压力。

(二)思想困境

“资助”和“育人”如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工作的双拐,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育人”效果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在受到国家和学校经济资助的同时,能否在思想上形成感恩和回馈意识是检测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现实上,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依赖于国家资助,缺乏感恩思想,自主意识薄弱,能力提升有限,甚至诱发“理所当然”获资助的错误心理[2]。因此在注重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帮扶,使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凸显育人成果。

(三)心理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大学适应焦虑。因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导致进入大学后在人际交往上较为孤独和封闭,产生焦虑情绪。2.学习上的挫折感。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自身汉语水平不高,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中较为吃力,容易产生挫折感。3.自身的自卑情绪。出自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周围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会不自觉进行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学业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求学,首先面临的是因基础教育水平不同产生的学业压力。例如课堂上专任教师都采用普通话教学,语速较快,这导致普通话并不流利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较为吃力。又如,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会运用大量新媒体技术或者通用电脑技能,但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的计算机应用上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得他们在实践课程学习上举步维艰。

学习方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想要达到的目标和理想,是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学习方向与学习成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3]。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对于学习目标以及未来的人生理想没有清晰的认识。

(五)就业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既有国家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影响。就国家层面而言,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帮扶政策;就社会而言,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也是用人单位在选贤纳才时候不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因素。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没有优先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陷入就业困境。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认知偏差,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更青睐大城市和公办单位,追求高薪稳定的工作环境,导致他们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构建“五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优化资助育人路径

要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模式,真正实现扶困、扶志和扶智,需要高校开拓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积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资助模式,在减轻贫困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需要在经济上给予政策倾斜,更需要在思想、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予以重视,建立多元化的资助育人体系,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学生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一)经济资助,助力少数民族学生经济解困

1.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

要保障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奖、助、贷、勤、减、免资助政策体系。就政府而言,一要协助高校做好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尤其是要保证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减轻高校贫困认定压力;二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的合法和合理性;三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支持力度。就高校而言,一是公开、公正地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通过走访、面谈、调查等多种形式保证贫困认定的真实性;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量化评选标准,做好贫困学生的奖助学金评选工作,在标准上可以适当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三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勤工俭学和顶岗实习推荐工作,尽量减轻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压力。总之,政府和高校需要通力协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实际操作,完善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此外,还要加大社会捐助力度,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资助理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4]。高校应加大教育合作宣传,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学生资助工作,例如设立企业奖学金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又拓展了贫困生的资助渠道,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2.依托“互联网+”,创建“爱心资助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互联网建立“爱心资助平台”,鼓励学生将平时不用的物资信息上传到平台,转赠于那些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学校也可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联络社会力量加入爱心资助平台建设,扩大捐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二)思想帮助,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提升

1.强化诚信教育,提升信用征信意识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高校可利用第二课堂定期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征信知识竞赛、诚信还贷宣传,提升学生的信用征信意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那些失信行为予以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坚决将侥幸心理扼杀于摇篮之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诚信的良好氛围。

2.强化感恩教育,提升助人意识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面对国家资助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甚至在资助金额的花费上出现了浪费现象。为此,高校需大力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助人意识,学会感恩。

3.强化励志教育,提升自立自强意识

因经济差距、学业成绩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需要高校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励志成才之星评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优秀事迹宣传、学霸开讲、校友面对面等活动,利用朋辈效应,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提升自信,学会自立自强。

4.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除了物质资助以外,还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责任和奉献意识,真正实现“扶志”。高校可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其执行,强化学生自我负责意识;要求学生定期主动联系、关心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学会感恩和回馈社会。

5.强化团结教育,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如将民族团结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举办少数民族风情宣传周、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度端午包粽子、共庆中秋包饺子活动、暑期民族生慰问走访活动、民族生和汉族生混住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民族风采的舞台,还有助于减少民族隔阂,加深民族了解,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幸福感。

(三)心理辅助,助力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健康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必修课程,积极组织教学、不定期开展课程实践,如户外素质拓展、心理辩论赛、心理电影观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通过专业课程教育,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更清醒的认识,能通过自身努力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校应配备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有能力提供整套、完善的教育咨询服务。首先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通过测试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少数民族学生名单,并对名单上的学生单独进行心理访谈,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实时追踪回访%。其次针对心理异常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加强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最后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印刷心理健康教育刊物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讳莫如深,积极正视心理问题。

2.开展心理文化教育活动,助力健康成长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文化活动,如“320”“525”心理健康系列活动,“520”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四)学业扶助,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1.全员育人,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帮扶合力

在学困生帮扶方面,我国多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帮扶体系构建设想。如李躜雯[5]提出在朋辈群体间建立“个体间互助-宿舍互助-班际互助-系际互助-院际互助-校际互助”;陶恩前提出家校联系制度,构建班级、学校、家庭三级互动帮扶网络;赵远远[7]提出以困难学生为核心,形成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共同参与,层层递进的帮扶团队建设体系。高校在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机制时,首先要考虑朋辈效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业帮扶机制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动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习标兵等先进分子组建学业帮扶团队,在学院的统筹领导下,在宿舍、班级、社团等多场地开展帮扶活动,实现帮扶效果最大化;其次,组建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化帮扶团队,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专业的学习帮扶;最后,还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学业帮扶教育中,将其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教育的坚实后盾。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帮扶合力。

2.借力新媒体,构建网络帮扶平台

当前,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学习效能的最大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亦需借力网络力量,构建网络教育帮扶平台,大力开展网上学业帮扶。首先,需要将学生成绩查询系统与该网络帮扶平台实时对接,通过帮扶平台可以随时查询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条件地梳理学业困难生,使学校和老师能随时掌握少数民族学困生名单,学困生也可以通过平台选择自己需要帮扶的课程;其次,可以在网络帮扶平台中导入教师帮扶咨询模块,学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寻找相应课程的教师咨询课程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进行答疑解惑;最后,学校要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录制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线上帮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网络直播课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时与学生互动、研讨,最大化提升帮扶效果。

(五)就业援助,助力少数民族学生能力提升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当制定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办法,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国家和民族地方政府在实行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及村干部招考时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些专项岗位。此外,政府可以针对积极接收少数民族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促使更多的企业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最后,国家和各地政府也可以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或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技能,让他们有充足的信心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精准帮扶,提升职业胜任力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族群特点和实际需求,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首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意向,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就创业指导和培训,真正将就创业工作做到学生的脑里、心里。其次,集合校外专家、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因素分析自身条件,清晰认识自己的求职定位,树立合理的择业理念,积极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再次,高校可以组建由专任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带领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创业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的积极性。最后,学校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提升,通过技能培训、职业竞赛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胜任力。

3.拓展就业渠道,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高校应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主动联系企业来校开展专场招聘会,优先推选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发动校友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地、多岗位招聘信息,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此外,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尽早适应职场环境。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档案,实时跟踪反馈就业状况,针对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制定“教师精准帮扶计划”,动员专业教师各自认领未就业学生,实施不定时跟踪帮扶,直至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结语

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教育事业,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构建经济资助、思想帮助、心理辅助、学业扶助、就业援助“五位一体”的全新资助育人模式,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双管齐下,更全面地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自强、自信、自立意识,使他们在感恩受助的同时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学有所成后反哺社会,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学业资助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业精于勤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