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用思想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策略探究

2021-11-21魏文秋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招式实用性套路

魏文秋

(湛江市技师学院公共基础部 广东湛江 524000)

1 体用思想的概念

体用思想来源已久,是我国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观念之一。《易经》中有记载,“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原始的体用思想本源[1]。看似晦涩难懂,其实极为简单,《易经》认为生命以动、静两种状态存在,其中静就是体,动就是用,静是思考、感悟的过程,而动则是实践、体悟的过程。一言以蔽之,体用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到宋明时期,体用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明代王守仁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将体用思想发展至另一个高峰[2]。在倡导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品味这一元哲学理论,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实践运用和嬗变,并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不断地加以运用、发展、创新。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体现了原始的、朴素的“体用”思想的内涵与特质。

2 中华武术的哲学观念

2.1 中华武术中的体用思想

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体用思想的发展一脉相承,体用思想一直是我国武术家的行动指导思想之一,历史上很多出名的武术大家都是体用思想的践行者[3]。武术是力攻与技攻的统一,技攻是武术家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力学结构、武术特性进行深度解剖后总结的原理、规律与方法,是武术的招式,而力攻则是武者的外家的修炼,是武者锻炼身体的结果。就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武学至高境界,“一力破万法”“此时无招胜有招”就是武术家对武术中体用思想的总结。《太极拳文武解》中有记载:文者,体也;武者,用也[4]。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身心也,为之武事。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也;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谓有用无体。这段话解释并总结了武术中的“体用”思想特质,勇而无谋为无体,谋而无勇为无用,在武术中体和用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5]。

2.2 体用思想和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哲学是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反思,武术则是在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形成的身体技术与技巧。中国武术招式的形成是中国式思维、中华哲学体系支撑下的产物,其具有对应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社会基础和哲学基础[6]。

武者间的决斗让人觉得庄重、威严,远不是街头混混打架可以比拟的。这是由于武者间的决斗使用的是武术,而非无招式、无套路的拳脚。招式是武者从体与用中总结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是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脱离了招式的武术其价值就无从谈起,只能称之为拳脚。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武术招式就是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实现形式,武术套路与招式形成的过程就是体用的过程。伟大的中华文明内涵深厚,博大精深,其独特的中国武术更是闻名世界,它一贯秉承的独有的、特色的运动规律与法则体现了我国武术的魅力。追溯历史,便可发现有武术运用于舞蹈活动中,大到被应用于皇宫宴会舞姬的表演,小到被应用于民间剧院及普通杂技表演中,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轻盈,美轮美奂,刚柔并进,节奏韵律协调被视为武术套路的关键审美因素。武术套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美就是造型功架,从古至今,它一直被视为武术的灵魂,因为一套完整的武术动作必定要有其完美的结构布局,动作难度,还要保证“精、气、神、眼”等全方位动作的协调与到位。体能训练是武术套路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因为在武术套路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各种动作技术,从而体现出其武术演练水平,而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并且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要求极高。总而言之,武术套路比赛就是对运动员技术能力、体能和控制力的考究。

3 当代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念偏差

中国武术起源于人兽斗争,后应用于人与人战斗,最后变成维护国家稳定和强身健体的专门化技术[7]。建国后初期,全国人大将武术列入了强身健体和艺术表演范畴,在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之后,武术套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人们不再关注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和攻守能力,更多的是关注武术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将武术动作优美与否作为评价武术的主要标准,从而弱化了武术的竞技性和实用性。这种现象使武术和“体用”思想发生脱节,缺乏了实用性的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可观赏但无用。

另外,现代武术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学校将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项目,沿用了常规体育项目评价的“教、学、考”模式,在缺乏相应参考的前提下,评价学生武术成绩依赖于学生是否取得过比赛成绩。这种评价体系使得武术学习更加功利性,这种情况偏离了“体用”思想,也偏离了职业教育理念和体育精神。

3.2 内容偏差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相对落后,武术套路教学仅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多门武术套路课程,绝大多数学校仅开设了“长拳”“太极拳”“通臂拳”等几门武术课程,学校体育教学中武术套路课程极为单一。

此外,由于考评模式不合理,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对动作的要求集中于“高、难、美、新”4个标准,对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灵活性鲜有涉及。以体用的哲学观念来看,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体用一体的观念,以“用”为主,缺少“体”的部分。

3.3 教学资源短缺

学校体育武术套路教学资源极为短缺。首先是教材的短缺,由于武术并非奥组委承认的体育竞技项目,以武术为核心的体育竞赛较少,因此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不重视武术套路教学,相应的武术套路教学的教材编撰较为落后。就市面上发行的体育教材来看,鲜有武术套路教材,且绝大部分与武术相关的教材多为长拳或太极拳,未见其他类型的武术套路教材。

此外,武术套路教学的专业教师较少,很多体育教师、教练是体育运动员出身,而我国并未将武术套路纳入体育竞技范畴,这就导致体育教师自身对武术套路了解较少,甚至很多体育教师是通过观看视频自学后再进行教学,教学的专业性较低,难以将“体用”思想贯穿于武术套路教学。

4 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

4.1 转变教学理念

当代学校体育武术套路教学与传统“体用”思想偏差较大,很多教师未能理解体用思想的核心与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性,为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调整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学习和理解“体用”思想的内涵与特质,理解体用思想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从意识层面重视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中,真正将“体用”思想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要转变对武术套路的看法,不能仅看到武术套路的表演性,还应当重视武术套路的竞技性、实用性,理解武术技击的内涵,积极探索武术套路教学的改革方案。

4.2 调整教学模式

武术套路学习不能教条主义,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教师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时,要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武术“体用”思想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使武术套路教学从常规的实训教学向新型教育模式转变。

同时,武术具有极强的灵动性,武术套路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即“此时无招胜有招”,因此武术套路教学不能单纯地采用讲授模式、学习记忆模式,而是要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体系化学习模式,兼顾武术理论和实用技击的教学,重视学生招式架势的纠正和招式的灵活运用,因此应当建立起一套兼顾理论和实践、集合讲授和实训的双重教学体系,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实用性和技术性。

4.3 改革评价体系

建国后至今已建成的武术套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偏差,进入了“高、难、美、新”的误区,而建立了一套“教、学、考”的评价模式,这种考评模式无法准确评价武术套路教学效果,一方面是这种评价模式较为主观,容易受到负责考评教师、教练的主观思维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考评模式过分重视比赛成绩,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比赛机会,因此很难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需要建立起更加客观、可行的武术套路教学评价机制。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武术套路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观摩学习或外聘民间武术家的形式提高武术套路教师团队实力,当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武术套路的特质时,其才能够在评价时给出最客观的意见。其次,要扩充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为评价依据,应当兼顾武术的表演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同时从武术套路的“美”“体”“用”3个角度进行评价,提高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客观性。

猜你喜欢

招式实用性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Airbnb上的套路
凤凰精选
降“奥”十八掌之投石问路
眼下有套路
一招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