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①
2021-11-21洪银鑫
洪银鑫
(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9)
体育游戏是一项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活动,其具有教育性、生活性、娱乐性及价值性等鲜明特点。如今,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并且受到广大小学生的青睐,它不仅调动了小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促使学生在愉快的锻炼氛围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偏低、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大力挖掘游戏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热爱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掌握适合自身身心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1 当前体育游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游戏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进行的。体育游戏不仅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量,而且容易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体育游戏能结合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并作为练习素材有机地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与训练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当然,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师生未能明确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仍有部分体育教师未能明确游戏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忽视了学生对游戏运动的需求,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枯燥、学生参与练习内容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出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未能起到游戏教学作用及课堂教学的目的。
1.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不恰当
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体育游戏在思想道德教育、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等方面的作用。但在游戏选择与运用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体育游戏形式过于单一,未能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的结构中,不利于教学质量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未能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学原则,游戏练习内容针对性、趣味性不强,学生体育品德得不到有效培养;未能充分发挥现有场地器材在提高游戏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淡化游戏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尤其是民间民族传统游戏的传承,从而影响到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3 缺乏专业的体育游戏教材
目前,体育游戏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其在游戏的分类、运用及导入教学上未能形成标准化、规范化体系,既缺乏专门的小学体育游戏教材,又没有规定游戏的教学课时,加上受到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影响,以及小学生心理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许多教师未能有效地将游戏合理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在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游戏形式的运用上都存在着困惑等现象,极大地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体育游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1 根据气候及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地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内容
学生对体育游戏是否感兴趣,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欲望、锻炼的效果如何,不仅与小学生的自身素质、运动基础、学习能力有关,而且与学生的年龄结构、季节气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内容,既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不同游戏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体育游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要利用不同游戏的规则,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及体育品德等的教育,促进学生在快乐享受体育锻炼乐趣的同时,发展技能和基本运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季节气候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用游戏内容,例如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运动量不大的技巧类游戏练习,如跳格子、仰卧踢腿、“捆绑行动”等。在寒冷的天气,则选择运动量较大的奔跑类、跳跃类、球类等体育游戏,如为了提高速度、协调素质,增强休闲健身情趣,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穿“筒裙”迎面接力比赛;为了发展小学生弹跳力,促进腿部肌肉发育,可组织进行跳“房”接力;为了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可选择“三人连体足球赛”游戏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遵守体育规则等良好习惯。
2.2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合理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课的结构中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等需要,科学地安排适宜的游戏练习负荷,充分考虑游戏练习在课的不同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目的[2],体现游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开始热身部分,游戏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达到热身,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等,因此,教师应安排一些小、中运动负荷的游戏内容,如集中注意力的“前后依次报数”及篮球“持球绕环”等练习;提高大脑灵活性的“依次往返报数”练习;提高反应速度,激发学生练习热情的“长江—黄河”“打野鸭子”等练习,这种游戏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热身活动模式,增强了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满足了学生身体活动要求,为教学的下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习提高部分则主要安排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掌握和巩固提高技术动作为目的的游戏内容,例如,为了提高学生50m起跑反应速度,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设置“追拍逃跑者”“卷纸追拍”“踏步追拍”等游戏;为了发展学生的速度,保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开展“龙形障碍跑”“三角蛇形跑”“圆周等距跑”等活动,开展这种活动时,运动负荷应保持在中上强度,游戏次数不宜过多,以免使正常的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学生既能较快地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发展了自身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及相互合作等精神品质。恢复整理部分则主要安排以消除学生疲劳、调整放松身体为目的的练习内容,例如,借助音乐进行“蒙眼睛认人”“舞蹈放松”等,这种小负荷的体育游戏活动,具有轻松、活泼等特点,学生的身体机能能及时快速得以恢复[3],起到了较好的放松作用。
2.3 注重学生体能发展,合理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身体素质练习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较为枯燥、练习形式较为单一,且难度较小、负荷大,久而久之学生练习时深感单调、乏味,失去了以往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倦、懈怠等现象,游戏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如果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素质练习,将体育游戏有机地融入其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及进步的滋味,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例如,为了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及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学生跑的乐趣,可组织学生进行“二人三足跑”“公关”“集体突围”等游戏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开展“蛙跳追捕”“看谁跳的高”等游戏竞赛活动;开展“骑撑平衡木前进”练习,既可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又可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推小车”游戏则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腰部和上肢力量,等等。
当然,教师在运用体育游戏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体能、运动基础、心理特征等实际,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和应用,确保学生练习的愉悦性、活跃度及游戏运用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出游戏为体育课教学服务的效果。
2.4 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合理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技战术中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一种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活动,它容易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愉悦情趣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到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尤其体育游戏具有的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等特点,更是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为了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与技能,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练习—集体指导与个别辅导—学生再练习”等方法,这种循环反复的练习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将体育游戏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技战术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
当然,教师在选用游戏时要秉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有目的地选择游戏内容,针对学生未能掌握某一项技术动作等实际,教师可安排一种或两种与该技术动作有联系的游戏进行辅助教学[4],学生经过多次的练习,能较快地了解所学技术的动作结构,深刻领会动作要领,更加容易地掌握完整技术动作,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控制篮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教师可组织“绕双腿计数”“绕单腿计数”“绕头部计数”“绕腹部计数”等绕环全能赛;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球基本技术,可采用“运球往返计时赛”“看号运球计数”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练习;为了提高篮球战术运用及集体配合意识,可采用“拦抢运球”“五角传接球”游戏竞赛进行练习,等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较好地形成了技战术技能的意识,使技术更快形成动力定型,促进了基本技术的游戏化,提高了学生加快掌握动作技术的节奏和方法[5],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3 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实践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注重学生年龄差异和个性特证,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身体素质、掌握游戏的熟练程度、季节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游戏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游戏教学功能的同时,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高,真正发挥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掌握适合身心发展所必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