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创新研究
2021-11-21李真
李真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054001)
我国始终坚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目的在于在有效拓展社会整体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供给侧效率与质量。而这一改革的不断推行,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创业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情况。由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多数大学生普遍缺少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使得多数毕业生遭遇了就业和创业困境。深入推行供给侧改革,不断调节与优化供给侧环境,切实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可最大程度调动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培养大量创新型与专业型人才。
一、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原因分析
从供给侧结构视角来分析,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吸引力不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性缺乏、成人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教育体系的布局不合理等。
(一)培养理念上对就业创业能力重视不够
在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中,由于部分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创新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供给面出现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当前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例如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岗位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或者技能与专业不匹配,影响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此类问题与高校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一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太过注重基本知识的练习,并没有加强对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视,也没有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计划融入不同的教学环境中[1]。在这一背景下,虽然学生能够掌握基础性知识,但是就业观念不明确,在毕业之后无法实现自我定位,无法制定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培养模式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衔接不够
培养模式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衔接不足也是在实际教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学校虽然调整了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在专业课程和教材方面并没有进行彻底改革,例如没有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相互衔接,存在诸多矛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太过注重对实习实训模式的讲解,并没有考虑实习实训模式和创业就业教育理念之间的衔接点,高校所采取的案例教学也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存在诸多偏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创新精神及其创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一部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以及专业发展方向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完善当前的学校管理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创业实践能力弱,实践知识储备不足
创业本身是一项将创新和创业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创业的实践活动的行为。目前,创业教育中学生对于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认知,造成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技能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虽然熟知创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但又不适合在实践中应用,自己能够制作一份完整的企业规划书,但在创业中却无法着手。这些问题体现了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效的创新教育应将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充分结合[2]。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应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养,以弥补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知识储备和技能的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难以形成正确、积极的就业创业理念,影响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就业创业的实效性。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院校均已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提供科学与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便学生通过丰富的渠道获得就业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生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有效延伸学生视野,使其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创业意识,并细致全面地进行自我分析,发掘自我优势,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做到正确科学的自我定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推动创业活动的实施,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遵循国家关于推动就业环境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在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学校内部根据学生当前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平台等,之后再利用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所给予的政策补贴来进行有效的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3]。还需要分析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强和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等,要深入分析学生在后续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阻碍,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革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在学校的引导下培养其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后续教育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增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应当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发展规划列入课程中,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高校指导教师在职业教育与研究中的保障机制,加强高校辅导人才的培养,使其获得大学毕业职业指导的资格,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将就业创业导向理念融入不同的育人环节中,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影响,优化当前的教育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助力。在高校发展进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导和实习培训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就业意识[4]。还需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落实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参与多样化的创业活动,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能够迎难而上,有计划地完成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应在不断的实践中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高校的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学校应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更好地推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应直接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知识和就业知识的融入,搭建联合化的教学体系,传播正确就业观念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模式,根据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就业创业基础知识,认真了解并掌握具体情况,分层次逐步编排教学内容,有助于夯实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理论基础,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化氛围
营造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为后续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因此,高校在发展中,需要以这一出发点为主,构建更稳定的就业创业氛围,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5]。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就业创业社团活动,此后再配合校园广播加强对就业创业知识的宣传,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正确看待学校组织的就业和创业学习活动以及相关的项目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其次,高校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可以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举办演讲活动,引领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6]。
(四)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思想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创业就业教育工作中,高校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身心特点,制定更加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克服在后续创业中的阻碍。在深入认识自我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会养成务实乐观、奋发向上的心理,并且在遇到创业困难时,可以利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困难。
(五)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的成绩,并没有根据学校当前的教育特色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中,导致其专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7]。因此,相关学校在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搭建正确的教育平台,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学校应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将实践课程、实习实训、校园文化等融入课堂教学中。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思路,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校园网站中开辟单独的就业创业专项宣传活动,也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微信公众号和微视频平台中发布就业创业案例等等,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帮助大学生积极明确自身的择业创业观,提升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基本定位。高校方面应正确认知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合当前市场发展现状与学生实际,高校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以供给侧改革思想为指引,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搭建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