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三维三联”: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创新研究
2021-11-21陈晓江冯少雅
陈晓江,冯少雅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视察与讲话中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绵延至今,更是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革命精神和信仰,是思政课开展教学的重要资源。”[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红色基因不仅是我国对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宝贵资源。
一、相关研究文献
传承红色基因是当前党史教育过程的价值诉求,更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的客观要求。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既能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红色底蕴,又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视角。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具体说来,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途径研究。在融入内容方面,有学者指出,不仅要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更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形成融入合力。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者指出:应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综合运用讲故事、情境体验和实践躬行等教育方式,加深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刻内涵的再学习[2];学者韩同友和周亚军提出将其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材编写方面,有学者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精神,注重历史材料选择的经典性、实践性和乡土性。在传播媒介方面,提出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发挥红色音像教学的作用、挖掘红色旅游教育资源[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教学阵地、网络阵地、思想阵地三个维度和信息论视角探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
二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破解研究。主要是从教育理念、教学规律、师资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深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纪安玲提出以构建“多维互动”的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为抓手,探寻教育教学规律[4];俞月珍提出运用“外引内培”法、专业化培训等方式培养队伍,提升高校教师讲好“红色故事”的能力[5];韦红霞提出要建构领导体制、长效供给机制、评价机制、红色文化防范机制等[6]。
三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各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活动,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内外教学、思政课特色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融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大学生课外活动、校园网络舆论阵地等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辅导员队伍培育、团学干部队伍成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方面。如肖发生和张泰城总结了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新进展、新做法、新思想、新模式,形成了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年度发展研究报告[7]。
学界关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展开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探究,有效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内涵,奠定了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作用,但是缺乏对于传承路径与传承体制机制的创新性探讨和整体性规划,导致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时代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比如如何实现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全员、全课程和全时空的“三全”覆盖;如何达成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实践躬行的“三维”统一;如何促进红色基因资源激活、传承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三方”联动,已成为学界亟须探讨的新课题。
二、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创新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选择,需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育对象相结合,沿着高校思政课的运行规律展开。巩固高效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性,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的规范化,夯实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与逻辑基础。
(一)“三全”覆盖:全员覆盖、全课程覆盖、全时空覆盖
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整体化,围绕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实践基地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实现全员覆盖、全课程覆盖和全时空覆盖。
首先,更新红色基因传承理念,实现全员覆盖。高校应转变以往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仅通过课程或实践实施单一路径育人的教学理念,倡导红色基因传承应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多维路径育人的多样化、系统化教学理念,将红色基因全方位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科研项目、实践教学、文化传承、网络教学之中,以完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和育人机制,拓展红色基因教育的受众面,实现学生、教师及各类主体的全员覆盖。
其次,完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实现全课程覆盖。高校应明确思政课不是单一的课程,必须寻找到思政课程与红色基因教育的有力切入点和结合点,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以高校五门主干思政课教学体系为依托,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红色基因的解读,有机渗透,多课进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的专题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则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安排红色人物的专题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结合省情教育开展地方性红色基因专题教学,实现针对性的全课程覆盖。
最后,丰富红色基因传承时空,实现全时空覆盖。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集中专题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则为分散学习和自主体验,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如利用周末、节假日分批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瞻仰革命英雄人物、祭扫烈士陵园等,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注重校园软文化建设,建立红色文化研究社团、举办红色基因专题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开办红色教育资源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双重教育。既能保证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全时空、全课程覆盖,又能实现大学生全员受教。以鲜活的红色基因传承资源,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实效性,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三维”统一: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实践躬行
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性,构筑“三个课堂”模式,包括理论、实践和自主课外活动梯度推进的教学模式,三个课堂都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时、学分、师资等方面建立起机制保障与支撑,实现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实践躬行的“三维”统一。
首先,构建红色基因理论教学,实现认知学习。高校应明确思政课理论教学定位,寻找和编排富有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人物、事例等实施素材,结合当下的党史主题教育,依照红色基因主旋律进行再讲授和再教育。通过对史实的时代新解读、理论新对照、国内外对比以及道德与情感等的烘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波澜曲折、成立新中国的艰难与笃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用真实的理论教育学生,在面对红色遗迹遗物时,要热衷于发现和了解,致力于凝练丰富、温暖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事迹、发掘更多未被了解和熟知的人物史实来作为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依托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文化专题教育。
其次,构建红色基因实践教学,进行情感体验。高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特色红色实践教学,例如红色基因传承专题体验式教学、暑期教学体验和宣讲等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发起者,依托丰富的红色基因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新空间。高校可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观、考察与调研等体验教学,使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再通过体验教学使之具象化,促进学生情感与道德的升华。通过红色基因融入实践教学课堂,在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中,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使红色文化在高校真正立得住、学得深、传得开、信得了。
最后,构建红色基因课外活动教学,达到实践躬行。教师可发起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例如重走长征路、红色走读等各种红色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事迹的了解与学习,增强新时代的历史体验。鼓励思政教师带学生参与以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建设,参加学校和地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参加革命英烈网站的制作等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
高校通过以上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三步走”:即从学习认知到体验升华,再到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达到了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实践躬行的“三维”统一。
(三)“三方”联动:资源激活、学术研究、传承教育
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规范化,持续夯实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学术基础,科学整合教学与科研两支队伍,实现红色基因资源激活、学术研究和传承教育的“三方”联动。
首先,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资源激活。教师应利用自媒体、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微博、微信、APP 推送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使红色基因传承载体通俗化、直观化与形象化。把红色基因寻访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和整理历史素材,支持师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加工,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走访、调研交流、科学研究等,将之纳入教学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整体模式,激活红色基因资源。
其次,创新教研视角,深化学术研究。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区或全国范围内丰富的红色基因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研究的新平台,推动红色基因学术研究深化。教师一方面将科研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贯彻到教学之中,及时充实到红色基因传承里,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另一方面把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科研中进行思考探索,有效克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逐渐形成红色基因资源激活服务于红色基因教育教学,教育教学问题倒逼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反哺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格局,从而确保红色基因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长期有效地开展并稳定发挥其作用,形成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联动发展和比翼齐飞。
最后,创新组织管理,达成传承教育。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的规范化,围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适当调整、修订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增加红色文化内容,制作新教案与新课件等;加强与地方红色资源场馆的合作,签订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出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规定学分、学时,明确教师教学任务、工作量,实现“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教学的“四落实”;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容、形式、学分、考核、师资、保障等进行详尽规定。
三、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当前需要通过激活红色基因资源,挖掘其存在的时代新内涵,夯实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术基础,以理论研究反哺教学过程,达到传承教育,形成“三方联动”的整体格局。
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红色传人的有效课堂,是实现红色文化发展的智库。在高校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更揭示了高校思政课的新内涵。在一大批未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新生代成为生力军的时代,他们的生活轨迹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平行,只有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机制,将这项工作做稳、做实、做大,才能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薪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