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对策
2021-11-21乔建
乔 建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生态文明时代下,对乡村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中,需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一起,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出绿色、文明、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促使我国在生态文明时代能够迈向更高的台阶。
1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农村是实现生态文明城乡建设的重点,更是深化和改革生态文明中国建设的客观需求[1]。
1.2 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环境下,规划愈发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中之重。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中乡镇领导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保证辖区农村居民能够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1.3 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区域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区域资源的多少,更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建设生态文明农村时,需要从当地的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染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和考核,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2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撤并村庄
我国村庄存在过于分散的问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农村,部分地区存在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的问题,甚至一些地区将盲目撤并村庄称为合理节约耕地、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减少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投入的科学规划。在建设生态文明农村还存在用地指标被肆意压缩的问题,过于追求耕地的“占补平衡”,其中“占”很容易就能实现,而“补”却不知从何而来,经常将退耕还林的土地重新开垦使用,此后又继续退耕还林,如此循环往复,难以满足村庄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每户农民占地面积达到300多m2,城市居民只有100m2,通过撤并村庄,能够将农村居住密度提升到城市水平,以此来增加耕地转建设用地的面积,此种错误理解撤并村庄的现象,不但会造成大量建筑材料被浪费,破坏了很多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违背了振兴乡村战略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对民居盲目改造
在目前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忽略乡村文化和形成环境,盲目改造民居的问题,一些村干部非常执着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但一些图册并没有切合实际,没有考虑农民收入的差别化和民居的特色,更没有出于对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考虑。比如:无论是陕北的窑洞,还是东北平房,还是徽派民居,都充分利用了浅表低热能,可实现冬暖夏凉,节能效果非常好。但很多现代化农居标准图册,虽然看起来非常美观、漂亮,但节能消耗比较差,盲目改造民居,违背了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2.3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环境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更加反应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是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污水排放不合理、公厕建设不达标、生活垃圾没有及时正确的处理等。这也是目前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对策
3.1 合理调整村庄结构布局
针对目前存在分散比较大的问题,不能盲目的撤并,而是要结合目前区域城乡发展情况,全面优化村庄布局结构,结合农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产业结构等。按照生态文明农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以城乡总体规划为基础,编制农村结构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方案。按照常住人口数量、产业规模、资源特征等,合理规划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生态保护区等,合理安排农村的空间结构,提升高标准农村农田建设力度,控制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规模,降低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逐步打造“农田成群、绿林成网、河渠相连、乡路相通”生态文明田园新格局,促使生态文明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2 合理改善农村安居条件
在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中,可适当发展中小型城镇,全面改善农村的安居条件,努力打造新型的农村社区,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主要内容。比如:可采用村组合并、异地搬迁、重新建设新安居等方法,逐步引导分散的农村,向着环境更加优美、环境基础设施更加齐全、民风更加文明新型集中社区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村民居住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此外,在建设生态文明农村时,不能为建设新的安居住所而破坏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而且要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打造成旅游胜地,将农村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生态文明农村。
3.3 注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为营造一个绿色、安全、文明、生态的生活环境,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活污水要及时处理,建设人均公共绿地。同时还要对农村水土流失情况治理,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力度,提升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严格控制生态文明农村建设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各项资源的保护力度,提升资源利用率,农村地表水、空气质量达到相关要求。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力度,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为载体,充分结合国家精准扶贫、五改三建等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和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在农忙之外的闲余时间,可在农村政府的引导下,发动群众参与到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等活动中来,以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3.4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发展“旅游+”产业是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打造生生态文明农村美誉的主要举措。以建设旅游度假村为目标,将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历史文化遗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更好的造福地方百姓。比如:可发展“旅游+生态”,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更加亲近自然的机会,可打造成主题游览地,通过青山绿水,生态文明来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慢生活,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再者可以发展“生态文明农村+观光游”,让农村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关键,可借鉴那些生态文明农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农村,结合农村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风光,发展“啤酒村”、 “自主采摘村”、“禅意主题村”、“自然风光村”等,利用农村现有的、独特的的资源、风管、产物,甚至是地形地貌,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农村建设+观光游”产业,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拓宽农村收入渠道。
“旅游+文化”也是打造生态文明农村的举措,很多名胜古迹成功案例表明,旅游衍生品是传播文化的最佳途径,应用得当甚至可以可以将当地文化转化为资本。通过建设特色店铺、陈列馆等,为游客展示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更好的传播农村文化,让更多人认识、接收当天的文化特色,慕名而来。
“旅游+电商”也是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可借助淘宝平台,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特色产品销售平台,将农村标志性的旅游产物和特色物品放到互联网上销售,通过线上、线下联合销售的方法,吸引更多人到农村旅游、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采购喜欢的农村产品。通过“旅游+电商”既能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稳健发展,还能实现品牌化经营,促使为建设生态文明农村提供原动力。比如: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农村+互联网”,互联网是生态文明时代,改变传统农业比较的主要通道,为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农村+互联网”可以和京东下乡、赶街网、邮政便民服务站等相互合作,促使农村和城市互联互通,全面推广生态文明农村的优势,通过新型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不断扩大生态文明农村的网络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农村土地和城市餐桌、农产品和超市商场的无缝对接。
3.5 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农村+”
在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中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农村+”,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附加价值。在生态文明农村建设中要严格遵循“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的建设原则,将农村打造成环境整洁、风景宜人的世外桃源,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契机。比如:可以发展“生态文明农村+享老游”,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农村改造成民宿村、养老村等,和当地养老机构相互对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城市老人营造一个更加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养老环境[2]。
4 结语
生态文明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漫长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做好长期发展战略,从合理调整村庄结构布局、合理改善农村安居条件、注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农村+”等方面同时入手,能够为生态文明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振兴农村战略目标能够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