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效应对旅游公共服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策略
2021-11-21刘志华
刘志华
中共承德市委党校,河北承德 067000
引言
旅游公共服务不仅是游客权利得以保障的基石,也是城市旅游功能得以实现的根本。新冠肺炎疫情对河北省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北旅游公共服务也在这场公共卫生事件中遭受了严峻的考验,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如何在以后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化危为机,需要各旅游行政部门拓宽视野,总结经验,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河北旅游公共服务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
一 河北省旅游公共服务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联动性较弱,整体防治效果不明显
旅游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需要多个部门(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各医疗机构、旅行社等)和行业协会等主体采取措施进行危机应对。但各主体间往往各自为政,在应急防控中不能保持步调一致,协调联动性差,导致防治成效不明显。
(二)缺乏长效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随着疫情的好转,旅游景区和企业已经复工复产,一方面疫情仍在,防控工作不容疏忽大意;另一方面旅游行业企业亟待回血恢复运营。虽然,文旅部发布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从人员健康监测、上岗前培训,到景区卫生、场馆和设备消毒,再到游客浏览时间、空间管控监测等措施,可谓防控细致。但是,复工复产防控只是作为灾难中局部的治理阶段,疫情防控常态化则需要更为全面、更为综合的长效预警和防治[1]。
(三)应急救治服务体系建设薄弱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与休假时间的集中化,使得大量游客容易在同一时间在某些景区的同一空间高密度聚集,从而更易引发高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外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各旅游部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还在防控措施的落实,一旦有疑似疫情发生,如何快速救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各旅游企业防控措施科学性、专业性不强
景区内病毒传播和环境卫生事关旅游安全与人身健康,对人群疾病传播的专业化预防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的流窜和蔓延。这要求我们不仅对传统的排污、固体垃圾进行处理,还必须对景区旅游设施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扫消毒、如何监管食物的采购和售卖等环节进行管理,每一环节与细节,都需要细致考虑与专业的防范。目前,各旅游企业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但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如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配套的旅游厕所开放,建立科学有效的疫情时期厕所管理与入厕引导办法,就极为紧迫。
(五)各项数据信息的采集不全面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开展,交通网点及网络,如城市公交服务已恢复,作为城际交通的重要一环和辅助出行工具,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车辆逐步恢复运营。相应的旅游出行大数据系统建设的空白成为“短板”,旅游景区景点的开放,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景区承载量测算与管控,其中游客行踪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尤为关键,但是这些数据许多旅游企业采集得并不全面,就会造成一旦有疫情发生,溯源工作开展难度增大[2]。
(六)部分旅游企业防控意识减弱,缺乏监督检查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一些旅游企业防控措施流于形式,有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旅游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定,而相关的管理者又没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存在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
二 河北省旅游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
(一)构建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的责任体系
通过明确综合治理体系中各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各司其职。在《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升级危机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完善安全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具体到责任执行人,强化对危机和风险的先期控制。
(二)建立和完善全省旅游安全预警综合体系
加大对易发公共安全卫生事故的时间节点、空间节点、要素节点进行安全监管与风险隐患检查。建立多点触发预警网络,构建旅游预警平台,可有效地避免各地市旅游安全预警各自为政以及缺乏区域性乃至全省性联动的弊端。通过预警综合体系,共同防范危机和风险,确保一旦有疫情能早发现、早报告。
(三)建立跨部门、综合性的旅游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旅游城市始终把保障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势,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采取严格的疫情筛查和管控措施,建立快速应急救援体系[3]。
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要推动修订《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增加旅游安全和应急管理内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综合执法。
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领导机制,细化与规范应急流程、健全联合工作与协作机制。完善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理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加强与当地卫健和疾控部门的沟通协调,如果发现疑似症状人员应该立即进行隔离,并按照流程上报处理。一旦有疑似疫情发生要迅速启动预案,高效处置,将疫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人员培训管理方面,注重加强旅游从业者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应急救援能力。
物资贮备方面,探索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公共服务平台,将疫情防控纳入应急救援灾备机制,大幅提升封闭旅游空间的疫情防控能力和防疫物资储备水平。
(四)继续强化对旅游企业的专业指导
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省文化旅游局应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状况及时出台旅游公共服务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全省旅游公共服务的指导、协调和推动工作。拟定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并监督实施。如调集专业人士分类指导旅游企业在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对旅游经营单位,分别提出从预防措施到发现疫情后的处置、控制及等各环节上的强制性、明细性的要求。特别是针对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游客集散中心、重要景点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进行指导[4-5]。
(五)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域际交通、电商平台的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实现智慧旅游平台升级。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集各种信息,在各地市的政务服务平台、网站政务服务门户上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出行提示”等专题公共服务,及时接受在线咨询、网络投诉、防控合理化建议等,及时监督和评价各旅游行业的疫情防控情况。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广播电子屏等方式,发布防疫防控指南。对游客做好宣传工作,引导游客加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知识,积极配合防疫工作[6]。
(六)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督导机制
全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监督检查,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分工。建立督导机制,必要时向重点地区、重点旅游企业派出工作组,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违反疫情防控规定和要求的,要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面对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完善我省旅游公共服务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考验的能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等到“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一旦发生,健全的体制机制就是决胜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