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在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承中的应用
2021-11-21沈婷曹思琦
沈婷 曹思琦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简称VR、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1],是20 世纪全新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娱乐、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传感器等技术,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真实而又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设备来实现真实物体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2019年,随着我国5G 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虚拟现实技术也将迎来发展的高峰。5G 具有超高的传输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虚拟现实技术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本文将探索VR 技术与运河文化的结合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扬与传承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沿岸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2]。
1 大运河文化的渊源
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的总称[3],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东西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口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加速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通常是乏味而缺少温度的。然而,中国大运河派生出的数字,却又是意味深长,有着文化血脉的。大运河总长3200 千米,开凿于春秋,建成于隋,盛行于唐宋,直至元代才得以改造,明清才得以疏通,距今已2400 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运河沿岸衍生出很多码头,多少政客商人、文人墨客停歇于码头旁,或作诗吟咏山水风光,或撰文抒发心志,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优美诗篇和光辉传说。
2 大运河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一个线性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闻名世界。但长期以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并不显著,多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打造亮丽中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形成文化旅游统一品牌[4]。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抓住虚拟现实飞速发展新机遇,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发展[5]。2019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在硬软件环节均得到升级与革新,随着5G 逐步商用,5G 技术与VR 技术结合愈发紧密,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应用场景推陈出新[6]。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是连接中国南北的水路通道,更是推动流域内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大运河凝结了古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理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今,有了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支持,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生动讲述大运河故事、坚持传承大运河精神、创新传播大运河品牌文化。
3 数字化传承的设计过程
3.1 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趋势
如今沉浸式体验的价值越来越在文化活动中彰显,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姻故事正在诠释文化体验的各种可能性[7]。全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时代已经到来,笔者希望在大运河文化带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新媒体等传播效率较高的方式来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3.2 大运河文化传承的设计思路
项目以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目的,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中国非遗文化、文化创意和数字交互技术,凸显历史文化,再现运河的往日辉煌。同时,呈现出现代文明的景观,带领用户开启古今穿越的文化之旅,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一河之中去。利用数字技术传承运河文化,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运河文化,向更多的用户展现新社会运河的巨变,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深远发展。
大运河全段所涉及的地点多、范围广,运河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对大运河文化的探索需要大量的投入与长期的研究。因此,受时间、空间及人力的影响,笔者选取扬州大运河作为项目的研究对象,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 公里,构成了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是流动的灿烂文化。
项目从VR 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独特视角,以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为重点,以区域划分为串联,将大运河文化地标以点、线、面到体的形式立体呈现,展示大运河上的文化遗产、水利工程、建筑艺术、文化教育、工艺美术、文学艺术和扬州的特色风土人情,主要包括扬州段运河沿岸遗产点(例如宝应、高邮等地),扬州剪纸、玉雕、漆器等,南水北调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港口,何园、个园;同时在运河沿线调研中采访运河沿岸特色居民,听他们讲述属于自己的运河故事,探寻运河文化对扬州人民的影响。
在项目研究前期,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模拟法(模型方法)等研究方法对运河文化展开探索,具体表现为搜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非遗展示馆以及运河影像库的相关资料;进入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运河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前往扬州大运河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材料;同时走访当地居民,探寻运河文化的民间奥秘。前期调查研究完成后,笔者利用3D 建模及引擎软件,依据所整理的资料进行场景设计,创建模型,完成虚拟场景的搭建与相关交互功能,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3.3 技术及设备支持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等多方面特性,它可以为人们营造一种极为真实的体验感。相对于传统的展示方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非遗文化资源更加立体化、具体化、直接化,使人们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8]。同时,VR传播方式多样化、新颖化。当前,非遗文化资源展示多以传统三馆为主,运用VR 技术则能将这些信息资源发布到各社交媒体上,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将文化与虚拟现实结合,将运河的风景带与历史文化结合,运用VR 技术可永久保存,给人以实时观看之感。
利用VR 技术优势,以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及标志性文化遗产等为主体,将运河文化内容体系化、单元化、时尚化,以更便捷、更科学的承载方式,拉近千年长河与广大受众的距离,再现运河风采,领略运河文化,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人文故事。身临其境,令人震撼,有效提升行为交互感和时空穿越感[9]。
使用3DMAX 制作模型,利用Unity3D 搭建虚拟环境,运用Java 及C#语言实现交互功能,从而将运河沿岸的古建筑、人文风情、传统文化等进行展示与交互[10],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使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能够在平台上真实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身临其境,畅游无限”的美妙世界。其基本功能需求是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观众可以实现实景观看、虚拟漫游、互动娱乐等[11],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领略文化旅游的魅力。
Google Cardboard 是一副简单的3D 眼镜,Cardboard 纸盒内包括了纸板、双凸透镜、磁石、魔力贴、橡皮筋以及NFC 贴等部件。虽然配件非常简单,但是加上智能手机就可以组成一个虚拟现实设备,相较于更加专业的VR 头盔或VR 一体机等虚拟现实设备,Google Cardboard 价格低廉,使用便捷,无需安装其他硬件设施便可以体验VR。
3.4 沉浸式体验
最终,团队制作出沉浸式虚拟3D 互动体验系统,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大运河的古今历史文化。使用者可以戴上Google Cardboard 眼镜进行体验,在家中便能畅游运河沿岸,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进入系统,扬州大运河及其周边城区映入眼帘,使用者可以俯瞰扬州城,纵览扬州大运河的全貌。沙盘中的关键地点,例如东关古渡、东关街、个园、文峰寺等均设置热点,使用者可点击感兴趣的热点进入具体场景;同时,视野左侧设置的导航栏也能够实现场景转换的功能。在各个详细场景中,笔者设计了多样的视听体验及交互方式。进入东关街场景,便可看到东关街街景,听到街中的吆喝声,人来人往,身临其境,还可以走进扬州剪纸店铺,近距离领略扬州剪纸艺术的奇妙之处;接着可以进入里运河场景,行走于运河沿岸,听风拂柳树,看水吻河面;点击侧边多媒体按钮,视野中便会出现游览运河的视频及图片,整体感受运河大好风光;位于扬州市西北郊的大明寺作为佛教胜地,每年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系统中进入大明寺场景,便可感受佛教文化,进入钟楼敲钟、许愿;游览结束后,可以参与历史文化知识答题闯关游戏,得到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4 小结
本文从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分析当下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利用前沿的新媒体艺术手段,为数字化虚拟系统建构提供合理依据和方案。从形态和环境出发,利用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对运河沿岸文化进行复原,为未来留下客观资料,同时给予历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参考文献。也为其他领域,如电影,文化宣传,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真实见证,保存着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这笔珍贵的遗产,不仅需要大家好好地保护,而且需要认真探索、继承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担当意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12],在扬州运河文化传承中守正创新,有所作为。实地考察扬州段运河全线遗产点及河道,采访运河沿岸的特色居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流淌扬州151 公里的运河。将获取到的文字,影像等资源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传播大运河文化,弘扬大运河精神,增强大运河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