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1-21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应用型专业

邵 野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0 引言

现阶段,培养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发展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等教育也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需求脱钩、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等问题。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顺势而为,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改革以促进我们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高校扩招脚步越来越快,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及学生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业务能力强,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受欢迎。但目前普遍也存在就业难和人才短缺同在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还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没有调整思路,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1]。所以,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充分遵循国家对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方向,也要尊重专业自身的特点,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理念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贯彻始终,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教育部门的指导思路,明确要求专业开设高校持续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以统一的专业名称为基础,明确其专业定位。同时,不同层次、定位的高校要将市场用人需求视为总体导向。例如海口经济学院在建设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大背景下,根据海南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产业和智能物联产业作为海南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人工智能、大数据、通讯、计算机等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现状,服务地方人才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应用型的地位,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化的实施方案,持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海口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相关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系统设计开发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素养及国际化视野,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身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能在计算机行业及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等方面工作,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 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多知识面的拓展和提升。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上,除了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障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2]。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人才需求,加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二是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平台,为后期专业课的课设夯实基础;三是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设置为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的专业课程;四是拓展课。拓展课作为学生选修课,分为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五是实践课。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课分为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

3.2 改革实践教学机制,加强教学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除了理论教学以为,更重要的还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3],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我院实训、实践项目现已形成由基础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由专业技能到专业素质、由校内实践到校外企业项目引入、由课程必修到学生开放自选、由课程要求到学科竞赛等形式,各环节之间相辅相成,为学生构建了项目伴随式教学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内实验打基础:所有专业类(基础、核心、专业选修等)课程均安排有实验项目,涉及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二是分学期课程设计,强化过程,从第2学期到第7学期,每学期最后1周或2周,均开设一门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专业综合实训课,强化项目引领;三是开放式实验做补充,结合学校的7~8节专业素质拓展课程,针对高年级安排开放式实验,实验项目由专业教师结合企业或行业需求进行命题,学生结合自己情况选择,个人或分组完成;四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强素质,每学期利用7~8节课,安排专业中动手能力要求较多,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现场指导为辅的项目教学;五是学科专业竞赛指方向,学院每年安排至少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4]。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大赛,提升专业学生认知和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六是企业项目引导提能力,在高年级时,联系合作企业,引入相关企业级项目,参与项目的调研、实施、测试等环节,提升学生对于企业级项目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七是企业/行业专业认证提水平,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行业专业资格认证模块,积极组织、鼓励学生报考如软件工程师、电气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华为认证、思科认证、微软认证等资格证书,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八是7周综合实训(实习)促就业,第7学期安排7周综合实训(实习),采用校外分散+校内集中两种方式,积极对接企业,引入实习机会和企业项目,锻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校企融合力度;九是“大创”比赛展风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美创客创业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展现学生风采;十是寒暑假小学期专业实践涨见识,对于不同年级的专业小学期实践,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如专业认知、专业技术实践、专业实习等,增加学生主动对接企业的能力,在接触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增长专业企业级项目见识。

3.3 建立适用应用型教学体系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对教师的培养[5]。要积极引进专业技能强、 职业素养高的优秀教师;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苦练内功,寒暑假期间,安排专任教师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级项目的实施过程,体会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课程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企业项目需求;鼓励在职教师提高职称与学历,为他们创造外出进修与培训的机会,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3.4 大力推进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高,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合时宜,要创新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同时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好采用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及答辩等考查形式[6]。

4 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社会对应用型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时,一定要充分调研,结合市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加大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力度,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培养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