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声屏结深缘

2021-11-20王贵如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广电青海广播

王贵如

我是1991年来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后来改为局)工作的,2003年卸任局长,在省广播电视局工作了十二个年头。十二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人来说,这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因为,人生没有几个十二年。

十二年啊,难以淡忘的十二年,刻骨铭心的十二年。

十二年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广播电视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办成了一些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实现了广播电视人梦寐以求的诸多愿望,推进了青海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建设了電视卫星地球上行站。上行站是1994年10月建成的,但因租用卫星转发器的几颗卫星相继发射失利,直到1997年元月一日才实现了青海广播电视节目的上星播出。节目上星是青海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青海广播电视节目从不完全覆盖向大面积覆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此,我省的玉树、果洛、海西等广大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0%)结束了长期不能直接收看青海电视台节目的历史,其他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状况,也因节目上星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完善省内覆盖的同时,上星,也促进了青海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扩大了青海的影响,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

千方百计扩大覆盖,让人民群众听上广播、听好广播,看上电视、看好电视,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播电视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用了极大的精力推进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青海地处偏远,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加之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拮据,解决覆盖问题的难度远远大于中东部地区。为此,就需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依赖于青海广播电视同仁的戮力同心、知难而进,也依赖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的实施,我们仍然取得了不逊于他人的业绩。当遥远的三江源头,秀美的河湟谷地,都能清晰地接收到广播电视信号时,我们如何能不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我不能忘记,为了上述工程的推进,多少同志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农村牧区,实地勘察,调查研究,摸清群众需求,确定施工重点,或者帮助基层架设发射天线桅杆,安装调试设备,到荒僻的草原深处收测广播信号。

我不能忘记,那些忍受着缺氧、缺水、缺少鸟语花香,缺少家人陪伴等种种艰难和匮乏,长年坚守在八家顶、青沙山、西加吾具等高山转播台的同志。每年春节之前来这些地方慰问,即使已经下山走出很远,我都情难自禁地抬起头来,看看山顶上那一座茕茕孑立的转播机房,心中溢满了崇敬和感动。

我不能忘记,为了保证一些关键时期的安全播出,多少同志迎着寒风,顶着细雨,彻夜无眠地巡查线路……

我们坚持以新闻节目带动各类节目,以精品生产促进整体节目质量的方针,从策划、选题、制作各个环节着手,实施精品创作和生产计划。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青海,了解青海,我们在青海广播电视节目还没有上星的情况下,狠抓了青海新闻上中央台播出的工作,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我记得很清楚,1992年,中央电视台采用青海电视台新闻的数量达到317条,在《新闻联播》播出的就有50条,创造了青海电视新闻上中央台播出的历史纪录。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对青海电视台进行表彰嘉奖。时任省委书记的尹克升同志亲临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样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了一段较长的时间,直到21世纪初期,央视各频道新闻栏目对青海新闻的采用率仍然较高。如2005年就播发青海新闻270条,《新闻联播》发稿80条。

青海地处高原,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富矿区。我们通过加强选题策划和规划,建立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等措施,大力营造纪录片创作和生产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从1992年开始的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青海电视台摄制的各类节目频频获奖。其中,电视艺术组片《上下五千年》、纪录片《青海湖之波》、歌曲《青海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电视纪录片《走向西藏》、电视剧《魂归可可西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作品奖;电视纪录片《遥远的唐古拉》获电视文艺骏马奖。在历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中,青海台拍摄的电视文艺片《羯鼓谣》、专题艺术片《梦境》《西藏的诱惑》《格拉丹东儿女》、文艺片《新春的哈达》《在那遥远的地方》《欢腾的雪域》《青海情》和文艺栏目《河湟风》先后获奖。广播剧《最后的报告》和《永远的琴声》也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中榜上有名。

优秀作品的竞相涌现,形成了一个时期令人瞩目的青海纪录片风景线。这既给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青海故事,充分彰显广播电视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以深刻启示和巨大鼓舞,也使我们对青海广播电视创作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对广播电视精品的创作和生产,焕发了激情,增强了信心。

在青海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青海电视台的同志特别是王怀信、刘郎和他们的创作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刘郎同志后来调离了青海,王怀信同志也于2019年8月溘然长逝,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一定会为青海广电人所永远铭记。他们在其创作生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概,他们拍摄纪录片的态度和作风,更是留给后来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建成了青海广播电视中心和青海广播电视网络中心。我刚到厅里的时候,省广电厅连同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屈居在一座1958年修建的五层楼房里,青海电视台也只有一座落成不久的五层小楼,职工的办公条件很差,节目制作的条件和能力更是远远落后于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电视台仅有一个200平米的演播厅,很多比赛、演出活动难以举行。广播电视中心和网络中心的相继建成,使我省广播电视的设施状况和节目制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比之一些发达地区,我们的广电中心也许还有差距,但自己同自己比,却不能不说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办成一件事往往很难,在青海办成一件事尤其难。以广电中心的建设为例,1.3亿元建设资金的筹措,艰难竭蹶到常常令人感叹唏嘘。千方百计地争取,不厌其烦地陈述,一趟又一趟地奔波,一点一滴地积累,才终于有了这样一座大楼的平地崛起。惟其艰难,所以,当诸如此类的事情办成之后,才会让人有一种一言难尽的大幸福和大快乐。当国家发改委支持青海广电事业发展的3000万元资金到账的时候,当青海广播电视中心、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和黄南、玉树、果洛、格尔木等地的广播发射台相继建成的时候,当有线电视网络宽带通达全省各县的时候,当《青海湖之波》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时候,当汉、藏语的电视春节晚会在灯光灿烂,充满歌声、笑声和掌声的大演播厅首次举办的时候,作为一个与闻其事者,我都由衷地为之高兴,为之激动,甚至为之落泪!

十二年的携手奋进,甘苦与共,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广播电视,爱上了广播电视人。我要发自肺腑地说一声:做个广电人真好!

现在,我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我仍然关心着青海广电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为广播电视宣传的亮点纷呈,为广播电视覆盖的日益扩大而欣喜,为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中心、高清广播电视中心的相继落成而欢悦,也为电视纪录片《大湖·青海》《格萨尔的英雄草原》《代号221》《跑马溜溜的云上》《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定昆仑》、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等一批优秀作品的问世而拍手叫好……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谨借唐朝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我对过往岁月的追怀,并向青海广播电视前辈,向曾经与我风雨同舟的广电同仁,向而今仍活跃在广播电视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作者系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原局长)

猜你喜欢

广电青海广播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广电5G网络股权结构尘埃落定,“全国一网”整合在即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