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国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

2021-11-20赵文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6期
关键词:双师德国院校

赵文杰

[摘           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工业4.0”时代,工业生产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4.0”时代面临挑战时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关    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适应性;“工业4.0”时代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044-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现在与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根本上说,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4.0”时代,工业生产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4.0”时代面临挑战时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4.0”发展概况

(一)德国“职业教育4.0”的内涵

1.“工业4.0”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在德国,职业教育经过了四次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注重不同的职业品质,而“职业教育4.0”在“工业4.0”的背景下,注重数字化,强调数字化世界的经验导向和科学导向的拓展职业品质。实施“工业4.0”需要有配套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于是,在2016年德国提出了“职业教育4.0”的倡议。

2.数字化是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随着“工业4.0”的发展,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使劳动者从事的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德国联邦政府以企业培训为改革重点,加强职教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进而培养劳动者的数字能力,以应对企业数字化带来的劳动力资质要求。

3.以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为应对“工业4.0”对人才的新需求,德国联邦政府加强对职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观念和能力满足新需求。同时,为全方位了解“工业4.0”时代企业要求人才应具备何种素质,德国政府进行了深入的普查,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指导,促进了人才的合理分流。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是指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双方,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学生对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具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职教院校的学生需要将大多数时间用于接受企业为其提供的技能培训中,并通过培训掌握相关的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以生产性劳动为主的培训方式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能够很好地强化学习的目的性。

2.教育衔接顺畅

在中学教育阶段,德国主要有以下三种学校供学生选择:第一种是文理高中,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根据自身成绩与意愿申请高等教育学校;第二种则是五年制的职业预科,该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第三种是实科中学,这类学校的性质介于文理高中与职业预科学校之间,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者转入文理中学以争取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该类学校约有20%的学生选择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生选择进入文理中学以谋求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机会。

3.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领先全球,国家为其提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其获得成功的基石。德国《职业教育法》于1969年颁布,40多年来该法律被两次修订,并被作为《职业教育条例》的基础法律。《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和各州的“学校法”,共同构建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三级管理体系,这种立体化的分级管理,使职业教育的职责明晰、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确保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定位不准确

当前,許多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思路等方面仍然以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参考,仅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方面做修改。职业教育院校的作用是培养具备某方面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若没找准自身定位,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职业教育院校则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与职业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同时,部分职业教育院校过分追求办学规模,忽视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就业与未来学校招生同时陷入窘境。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教师。当前,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主体主要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以及从企业请来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前者虽学历较高,但毕业即从事教育工作,缺乏实操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竞争力;后者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教育,在给学生上课时会有理论知识讲解不到位的情况,影响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在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许多“双师型”教师存在“有证无技”的情况,即考取所在领域的实操技术证书,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脱轨。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足

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双箭头式的联系。一方面企业更多关心生产经营的效益,不主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相关培养能力如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较弱,对于企业来说缺乏吸引力。此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只停留在了浅层的教学实习层面,未建立深度相互促进的双赢机制。

三、结合德国“职业教育4.0”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措施

(一)科学定位职业教育院校的辦学功能并促进教育衔接畅通

一是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上突出职业技能的教育功能;二是根据社会经济生产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培养相应的人才,服务社会生产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但双方并不对立。当前,我国可参照德国教育衔接模式,鼓励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促进高职教育朝着应用型本科及研究生层次进一步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联系,从而加强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二)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工业4.0”时代是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对劳动者数字能力的培养是“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我国职业教育可借鉴德国对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经验,实施以企业培训为抓手,将数字化媒体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切实培养职教学生的数字化能力。

(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首先,职业教育院校可开展实践为导向、提升实践能力的上岗前培训制度,加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对于聘请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针对其稳定性较差的特点,职业教育院校可采取相关的措施,如经济补偿等,以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从而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应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为企业提供切实的研发、人才需求的帮助,真正地使企业获得优质的技术和人才。此外,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可以从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出发,例如,对积极参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

(五)加强保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保证。因此,我国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引导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监督检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子剑.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其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10,23(4):99-102.

[2]郭旭.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改革举措及启示[J].职教通讯,2021(3):123-127.

[3]朱文达.德国职业教育分析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162-163.

[4]邱学明,朱艳,洪静.高职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方经贸,2013(4):188-189.

[5]李霜霜,周家星.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视界,2020(5):71-72.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双师德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梦梦”“娇庆”德国行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