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自立自强蓬勃力量 奏响爱国创新时代乐章
——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
2021-11-20
◎ 本刊记者 白 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日,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及他们的先进事迹。
11月5日晚,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现场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为马玙、毛献群、冯益柏、庄文颖、刘家富、李德仁、吴尊友、沙国河、易志坚、赵淳生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发“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的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践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初心;有的毕生致力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为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科学家精神,践行科技报国之志,展现科技自立自强蓬勃力量,在科研生产一线谱写着一曲曲爱国创新的时代交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研究员马玙,银发不改初心,用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从1955年至今,马玙的从业经历几乎是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一个缩影。马屿从事结核病诊治、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60多年,始终奋战在结核病防治一线。马玙与同事在鼻导管治疗的基础上,发明了全新的肺导管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马屿常说,病人是弱势群体,应该对他们耐心细心一些,“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研究员毛献群,巾帼向海,乘风破浪,用笔尖勾勒大国巨舰。她在20余年科研生涯中,主攻某舰艇总体研究设计工作,主持负责多项海军型号科研、预研课题研究任务,先后担任海军某型船的总设计师、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某型登陆舰副总设计师、国家某型号战舰总设计师等重要技术工作,主持并参加了某舰的课题研究,为国家海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第十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三八红旗手标兵”、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专家冯益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王牌装甲。20世纪初,冯益柏和团队对某型坦克进行了性能拓展和技术攻关,将搭载中国液力传动技术的动力舱应用在坦克上;自主研发的动力舱集模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使中国坦克的军工实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为满足我军轮式武器装备现代化需要,作为总设计师,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式战车,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庄文颖,微观大义,探索世界科技前沿。她从事真菌学研究48年,爬过全国26个省区的荒山野岭,背过数不清的真菌标本,辨认出360多个新种,却自谦“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事”。“她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提携后学,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真菌学科的发展,将中国真菌学引领至世界先进水平。”
“大黄鱼之父”、福建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救濒危、变财富,毕生致力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用科技造福百姓生活。他一生坚守一尾大黄鱼,和团队一起,立足基层渔区,首创大黄鱼人工大规模繁养技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和闽东沿海的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刘家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把握遥感时空脉搏,破解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从提出测绘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再到研制我国“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列装备,李德仁用一项项创新成果,引领中国测绘学科稳居国际前列。从智慧城市到智慧手机、自动驾驶,李德仁正围绕测绘遥感的多元化应用进行深度开发,致力实现空间感知的智能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预室主任吴尊友,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守护生命防线。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科学委员会委员,他从事艾滋病、非典、新冠等重大传染病防控30多年,发表科学论文5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金质奖章等称号和荣誉。新冠疫情以来,多次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沙国河,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为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沙国河院士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作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近20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青少年科普活动中,亲自设计搭建了几十种科普实验装置,将千余堂科普课带进几十所中小学。在他牵头下,全国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落成,每周定期向青少年开放,普及科学知识。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创造“点沙成土”奇迹,变“死亡之海”为生机盎然的绿洲,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是易志坚团队呕心沥血13年的研究成果,自2016年实地应用以来,已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若尔盖沙化草地、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实施土壤化改造近20000亩,产生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淳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探梦空天,矢志献身祖国航天事业。20世纪70年代,赵淳生研制出“激振器”,填补国内空白。他带领团队研制的60余种超声电机获得100多项专利和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除了应用在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及量子卫星等高端装备上,还在医疗、光学和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从这些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杰出贡献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身上,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和引领着产学研各界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将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