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1-11-20吴有龙杨荣根王莹莹
吴有龙,徐 楠,杨 忠,杨荣根,王莹莹,谢 慧
(金陵科技学院 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0 引 言
为了进一步适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领域的技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化,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1-2]。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主导,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兴专业体系,提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需要打造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满足新经济需求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新兴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3]。要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树立和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形成教师的思政共识,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应该充分挖掘专业理论课程的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思政元素,专注于核心价值观导向和知识传播统一的课程目标。避免专业课成为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也避免专业课变成完全的思政课,实现专业和思政互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帮助大学生能够专业成人和德性成人,实现新时代教书育人新作为[4-5]。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开展思政教学各项工作,建设成效好,形成参考强,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物联网工程专业思政教学团队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树立了教师的思政意识,明确了教师是推进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并建立了思政教学工作坊,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课程有机融入了科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电路与电子学”课程作为学校第二批思政课程建设示范课程,积极打造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新模式。开展“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坚定大学生大国自信,树立当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全面综合提升大学生素质,是培养新时代具有民族魂的青年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6-7]。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明显,涉及到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面宽。电路与电子学是专业必须基础课程。“电路与电子学”包括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应用基础广泛、知识更新快等特点[8-10]。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专业课程中同步进行的,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专业基础知识为重点,以典型的案例教学为核心,加快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并与今后行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让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人文气息。课堂之外以课程实践和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专业文化与精神文化同频共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和精神上的双成人。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中具体问题的分析方法,为综合性专业知识获取奠定了基础。
2 课程概述
在课程概述介绍中,要求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掌握“电路与电子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电路与电子学的应用简介以及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这部分课程的思政要点包括:电工技术的发展反映社会现代化程度,半导体电子器件的发展影响电子技术的发展。从“华为事件”来看,美国“断供”芯片,实际就是中国目前半导体器件技术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并且中国研发半导体芯片的时间远远不足西方发达国家,让国产高精尖科技企业受制于他国。通过介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引出我国电工电子技术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识到我国的不足之处,正确的认识世界,可以极大地刺激“中国芯片”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奋发努力向上。
3 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的设计
3.1 电路等效变换
要求学生掌握基尔霍夫定理、支路电流和节点电位分析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等效电源定理和叠加原理。这部分的课程思政要素包括: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人生矛盾,遇事不钻牛角尖,辩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减缓压力,关注心理和生理健康,追求真善美。电路中的同一题目,有着不同的求解方法,明白看待问题要有多个方面,不能片面的看待问题。
3.2 电路的暂态过程
要求学生理解电容和电感储能元器件模型,含有储能元件的电路过渡过程。这部分课程的思政要素包括:储能元件能量是不断积蓄的,当能量满了才能对外放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科技强则国家强,清楚我们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伟大历程,是全国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一代代革命家和科学家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3 谐振电路
要求学生掌握交流电路、RLC电路分析方法,理解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这部分思政要点包括:引导学生掌握利与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用好了就是利,用不好就是弊。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个人品德实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优秀的人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优秀的一面。此外,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正确合理地利用谐振的优势,避免谐振电路的缺点,造成不利的结果。
3.4 基本放大电路
要求学生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及性能指标、直流与交流通路、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与分析方法、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的原因。这部分的课程思政提要包括: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大电路实现的是小信号的放大,其本质是能量控制与转移。引导学生理解需求决定方法与形式,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来选择晶体管放大电路,根据输入输出电阻、放大倍数等性能指标的需求选择半导体器件构成放大电路的接法。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3.5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要求学生掌握反馈电路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类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关系式和深度负反馈的近似计算。这部分思政要点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即矛盾无处不在,但矛盾又有主次。放大电路加入负反馈后可以改善放大性能,但却降低了放大倍数,这是一对矛盾。既要保证电路的放大能力,又要保证由反馈带来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明白凡事有利也有弊,要分析主次,权衡利弊。
3.6 功率放大电路
要求学生掌握功率放大电路的极限工作状态下的特殊问题,如何尽可能大地保证输出功率、尽可能小地减小失真和提高效率。这部分的课程思政要点包括:功率放大电路中晶体管基本处于极限工作状态,引导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要掌握好度,实现恰到好处,否则超过了度,电路中晶体管就会损坏。引导学生明白互补对称电路的优势,懂得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实现多元平衡、互利共赢。
3.7 门电路
要求学生掌握晶体管的属性和工作原理、门电路的设计和构成,以及其在集成电路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中国芯”的重要性,强大的集成电路由几十亿个晶体管构成,只有每个元器件独立正常工作,集成电路才能正常运转,从而整个大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国家的发展繁荣与每个人都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清楚地知道个体依附在集体中才能体现价值,集体缺少了个体的组成,那么集体也不再存在,两者相互制约。个人融入到国家中才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将自己投身到社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4 思政教育的改革思路
4.1 形成教师的思政教育观念
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的引路人,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思政意识得到了强化,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道授业。首先,可通过听讲座、看视频、学案例,让专业教师形成思政观念,明确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可通过不同类型的主题党日活动和思政教学比赛活动,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的观念;最后,教师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实施,找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系统中的定位,让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行互补,实现协同育人。
4.2 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
实践环节是“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课程的真实项目,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民族自信、安全意识等深入到整个实践的教学环节。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收音机焊接和组装工作。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烙铁的焊接工艺,认识了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滤波器、鉴频器、振荡线圈等,掌握了常用的示波器、函数发生器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焊接过程中对比使用国产元器件和进口元器件,比较收音机最终的效果,让学生明白我国电子元器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这个实践课程,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增强大国自信,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突破外界的技术封锁,让国家强大起来。
5 结 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需求探讨“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思政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思政元素的设计,并将思政元素结合好专业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中,提出了从教师观念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个人使命与国家使命,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民族担当,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有正确价值观的新兴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