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芦笙去游方
2021-11-19杨倩
杨倩
初秋走进青曼苗寨,只见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雄壮的寨门耸立寨邊,寨门两侧是波浪翻滚的金色稻田。温暖的秋阳透过群山洒向稻田,光影变幻,五彩缤纷。走在进村的小道上,稻田、村庄、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同伴告诉我,如果在芦笙会、爬坡节、十月祭尤节等传统节日来到青曼,寨里热闹非凡。寨子里的姑娘们会盛装出迎,在寨门处摆上桌子,双手擎着酒碗。只有喝了拦门酒,才能进寨去。届时,寨中穿着盛装,戴着银饰的苗族女性翩翩起舞,四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看完民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品尝到美味可口的民族食品,酸汤鱼、灰菜、血豆腐、香醇可口的糯米酒等,让人一饱口福。
我来的日子不是节日,没有看到这样欢快的场面,但是静静感受苗寨的安宁静谧,也是一种享受。在寨中游走, 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这里,修建房子不需要专门的建筑师,吊脚楼通常是苗族人自家修建。修建房子似乎像一门祖传的手艺一样,父传子、子传子,当地的男人们都会建吊脚楼。
徜徉青曼苗寨,吊脚楼间不时闪出或头戴牛角银饰的苗族姑娘,像穆桂英一样的造型,或盘着发髻的妇人,发髻呈倒“S”形,好似唐朝妇女的发饰。她们都身着短裙,短裙上刺绣着美丽的图案、腰间还佩戴着织锦束腰。同伴告诉我,青曼苗寨被誉为“苗族刺绣之乡”,这里的“苗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传统服饰的衣料以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家织布为主。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棉花歌》,唱述了找棉种、选种、开荒、播种、耕耘、捡棉、夹籽、弹花、纺纱、织布、染色、缝制的全过程。
据了解,青曼织锦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锦带,又叫花带;一种是织锦束腰,以棉线丝线为原材料,图案是长条方块,色彩以红、蓝、紫、黄搭配;另一种是素色蚕丝织锦,用于制作背带芯。无论是哪种用途,锦缎上精工细作的图案,都有深刻的民俗内涵。比如,背带锦是苗族妇女背小孩用的必备品,也是娘家给女儿的陪嫁品,承载了苗族人对历史的记录,对情感的依托,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万物命运与共的美好信仰,它们是青曼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的象征。
我不禁感叹,苗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自己耕作、自己建房、自己做衣服,辛勤的劳作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也创造了属于她们的文化。
当地人告诉我,寨子里最隆重的节日要属春节芦笙会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凌晨,由曼洞村罗氏家族长老到芦笙堂举行祭典仪式后,正式宣布芦笙节会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各村寨的姑娘都会来到青曼跳芦笙,前来观看的父老乡亲和外地游客更是挤满了芦笙会场。跳芦笙这一天,大概是苗族姑娘们最美丽的一天了,她们身着盛装,画着清秀的妆容,随着芦笙节奏起舞。不过对于苗族姑娘们来说,跳芦笙是件既幸福又带着一丝丝苦恼的事情,因为梳妆打扮一早上,还得穿着十几斤的银饰在芦笙场上跳上一天,中途不能坐下休息,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天下来腰酸背疼。不过穿上母亲亲手做的盛装,在芦笙场上跳舞,接受着人们赞许的目光时,心里却是温暖又兴奋的。
在青曼苗寨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天上的仙女与人间的男子曾在长岭岗上幽会,后生下女儿。后来,仙女上天了,男子也在女孩十六岁那年乘着烟云上天与仙女相会。女孩独自一人,便在山上唱起歌来,歌声清脆、甜蜜,吸引了路过的一个男孩,男孩爬上山顶与女孩对唱,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在山脚下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这就是青曼爬坡节的由来,迄今,每逢农历七月逢子和逢午两日,青曼苗寨都会举办爬坡节。届时,青年男女都会穿着新衣,女的打着花伞或布伞,男的带上细篾斗笠,手提扇子,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爬到寨子背后的长岭岗上,一边欣赏长岭内外的大好风光,一边寻找自己心仪的意中人。
漫步在寨子里,老人们衔着烟斗,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狗儿慵懒地趴在院子里摇着尾巴,好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责任编辑/张芬)
村寨信息:
区位: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寨
交通:在凯里汽车站坐到丹寨方向的车,即可路过青曼。也可在舟溪镇乘坐前往青曼的机动三轮车。也可搭乘往南皋、丹寨方向的过路班车到青曼。
乡村特色:民族节日有春节芦笙会、二月踩鼓节、七月吃新节、游方、十月祭祖节等;青曼苗寨还保留着古老的纺织、精致的刺绣、古老的蜡染等苗族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