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电影成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媒介
2021-11-19陈品佳
陈品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笔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谈论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以2019年暑期档两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为《哪吒》)和《Lion King》(翻译为《狮子王》)为例,通过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比来阐明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是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并不是只能以教材文本来进行,也可以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
根据2017版英语新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谈谈如何在引导学生在欣赏这两部动画影片的同时,有目的地去渗透电影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初步感知文化元素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文化不能一味地坚持一成不变,不然会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淘汰,在原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人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理解,作品就能与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于是就有了2019年暑假票房口碑皆好的这两部作品。
《哪吒》体现了文化的这一特性,以广为人知的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为背景,但如果仍旧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电影不会成功,所以创作它的人们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编。
笔者儿时看过的《封神榜》里面,哪吒是正义的化身,斩妖除魔,拥有乾坤圈和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敖丙是龙王儿子,在陈塘关为非作歹,危害苍生,于是嚣张跋扈的他在与哪吒起了冲突之后,被哪吒打败并且被抽筋扒皮,遭受了罪有应得的惩罚,也让哪吒被陈塘关的百姓所称赞敬仰。然而这部电影恰恰颠覆了我们印象中的两人,哪吒生而为魔,受到陈塘关百姓的厌恶,对其避之唯恐不及;而敖丙却是灵珠转世,成长为一个翩翩公子,也为救一个被水怪掳走的小女孩而仗义出手。但这个灵珠转世的身份原先在《封神演义》中是哪吒的,所以是身份的彻底颠覆。
而《Lion King》讲的是小狮子辛巴的复仇记,他的爸爸前任狮子王是被辛巴的叔叔害死的,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小狮子终于不再逃避现实,找到了自我,成功地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也是讲了一位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位老国王也是被自己的弟弟所杀,凶手掩盖真相,篡夺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费劲周折知晓了真相,却陷入了“生存还是死亡”的思考之中,放弃报仇机会,被叔叔克劳狄思反扑,最终哈姆莱特觉醒,勇敢刺死了仇人,自己也中毒死去。所以,可以说《LionKing》是在《哈姆莱特》的基础上做的改编,从人类世界转到了动物世界,但是把悲剧结尾改为了喜剧结尾。虽然结局是不一样的,但也都能看到是两位主人公的内心觉醒,拨开迷雾,不再逃避,认清自己,最终成功复仇。
笔者为何会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首先当然是因为两部都是于2019年暑期同时上映,并且两者都对于传统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传承,能够使作品更接近于现代观众的品味。那么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刻意引导学生去挖掘电影中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哪吒》与《封神榜》的对比,《狮子王》与《哈姆莱特》的对比,同样《哪吒》与《狮子王》的对比。这样,学生们就能更深入理解两部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比
1.国际视野:比较文化异同,汲取中西文化精华
虽说一部是中国动漫,一部是西方迪士尼电影,但是两者有一个相似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哪吒和辛巴都在探索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从一开始否定自己,到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迷茫,最终对自己身份有一个认同。
哪吒是魔丸转世,他也接受了陈塘关村民对于自己的误解,其实他是渴望被认可的,在这一刻他否认了自己内心的那份善良,选择去做个让村民深恶痛绝的“魔童”。随后在对于自己到底是善是恶上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纠结在于到底是相信命运还是追寻自己的身份,最终在面临陈塘关百姓生死存亡的那一刻,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说出了影片中最燃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此时此刻,显然他已彻底接受了生而为魔的身份,但是选择不成魔,保留内心的那份善。
同样,在《狮子王》里,辛巴一开始知道自己是要成为这个国度将来的狮子王,但在遭遇父亲被谋害后,在狡诈的叔叔“刀疤”的撺掇下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于是选择逃避自己的身份,远走他乡,过了一段“世外桃源”的日子。最终在儿时玩伴——雌狮子娜娜的激勵下,他来到了一片神奇的湖泊边,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他爸爸的影像,他问道“我该怎么办?”父亲只回答了他:“记住,你是谁”。辛巴与假想中的父亲做心灵的沟通,其实是在跟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他最终选择直面自己的责任,接受自己是草原之主的使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夺回王位,为父报仇。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元素在影片中的表现、变迁和发展,也试着从不同角度把中外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这也就告诉我们大家,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不仅仅可以靠解读教材中的文本,还可以通过欣赏经典的国内外影片,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渗透文化元素,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
2.中国情怀:形成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号召我们要有文化自信(culture confidence)。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种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政治、经济、影视、旅游业等。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化自信也同样体现在《哪吒》这部电影中,影片包含满满的中国风和中国元素,中国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处世方式,中国的教育方式。只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善于发现文化元素,就不难发现这些文化元素几乎贯穿于整个电影,有浅有深,有明有暗,有一目了然的,有需要观影后去查阅资料习得的,总之这部影片是一顿中国文化的饕餮大餐。
首先,最为明显也最浅显的毫无疑问是中国“红”,哪吒头上两个扎起的“小棒槌”,用红绸带绑着,环绕在周身的混天绫也是红色的,大红色的肚兜上是我们自古以来就认为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当然这也是因为将来哪吒的魂魄由太乙真人的莲花宝座所救来决定的,有铺垫的因素在里面。哪吒腳踩风火轮,会控火,这“火”元素自然也是以红色为基调来塑造的。还有明显的是陈塘关的中国风建筑,山河社稷图中的山水风光,以及太乙真人大笔一挥所塑造出的水墨风,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典型。
其次,影片的细节处也体现了很多的中国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影后查阅资料。比如有一只结界兽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看出其创意来源于现存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戴金面罩铜人头像,比如说李靖的腰带,殷夫人所穿戴的铠甲、火尖枪上的纹路,影片中出现的陶器、青铜器等细节都有待同学们在观影后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道它们的出处与来源。这样学生在观影之后收获的就不光是愉悦的体验,还可以挖掘到影片背后很多的文化内涵。
最后,影片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道教思想“太极”、“平衡”和“九九归一”。在炼成魔丸和灵珠的时候,出现了一张八卦图,预示着接下来诞生的两个孩子一个为阴,一个为阳,虽有对立,但却是息息相关,最终也会融为一体。哪吒御火,敖丙御水,看似水火不容,却也成为了朋友。哪吒生而为魔,内心却是善良的,愿为百姓斩妖除魔,敖丙虽是灵珠转世,但在背负家族使命的时候也展现了内心阴暗的一面。这两者都是善与恶的平衡。最终在敖丙想要毁灭陈塘关的时候,哪吒拼死相护,最终感化了敖丙,一切归于平静,两者也再一次融为了一体,抵抗住了天雷,这时在影片中又一次出现了八卦的影像,寓意两者从分离到归一。
而在《狮子王》中,西方思维也处处可见,从影片的片名就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老虎是万兽之王,但在西方,他们眼中的万兽之王是狮子,他们把狮子看作勇敢威猛可靠的象征。其次在父爱的体现上,也是与我们国产的《哪吒》有不同的地方。《狮子王》中,老狮子王木法沙带领小狮子辛巴来到一片高地,指着前方的一片荣耀王国的土地对他说,将来你会成为狮子王,统治着这片土地。所以在一开始他的父亲就把责任传递给了辛巴。而在《哪吒》中,当然也是剧情需要,哪吒的父亲李靖和母亲都选择不告诉哪吒是魔丸转世的真相,反而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他以为自己是灵珠转世。在知道天雷劫后,李靖选择把天雷引到自己身上,自然是不能告知哪吒,也没有告知自己的夫人。所以这是一种隐忍的爱,正如中国文化中经常形容的“父爱如山”那样。而《狮子王》中的父爱就是直接明了告知你需要面对什么,但是怎么做是需要自己去考量的。虽有些许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中西方都一样的,那就是在哪吒和辛巴遭遇危险的时候,父亲都会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孩子。
再者,在为人处世的哲学上中西方文化在两部影片中大相径庭。《狮子王》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不理不睬,你也可以这样对待他它。(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on the world.)”这有种避世厌世之感,逃避现实,不理睬这个世界的一切。所以影片中小辛巴有一段逃避期,跟彭彭丁满一起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过着食草动物的生活,不理会自己是下一任国王的使命,不愿回去接受父亲“被他害死”的事。他们的口头禅也正是Hakuna Matata,这是一句非洲的古谚语,意思是从此之后无忧无虑,梦想成真。而在《哪吒》中,虽然当地村民厌恶哪吒,还要求李靖囚禁哪吒以便其不出来祸害百姓们,但是当一个小女孩被水怪抓走的时候,哪吒冒着被村民误解的风险,还是出手相救。这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以德报怨”的处世态度。
总之,这两部影片,各自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观影结束后,老师可以再强化,引导学生再去进一步挖掘两部影片中的文化精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学生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