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报纸来讲沂蒙故事
2021-11-19谭天
谭天
图书简介:
本书以《大众日报》在沂蒙不断转战的变迁为脉络,将它的发展历史纳入中国红色新闻史、中共山东党史、山东根据地史和解放战争史来叙述;同时,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出令人感佩的历史细节,极具可读性。
定价:68元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图书编辑,大家都想做几本主题出版类的书籍,也是为建党100周年献礼。恰逢此时,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于岸青老师找到我,说她刚写完了一本书稿,内容是关于大众日报社在沂蒙山区的抗战故事,问我有没有兴趣。
这样好的选题怎能不做呢?于岸青老师是大众日报社的高级记者,也是党史方面的专家,之前她就和我们合作过一本《一张报纸的抗战——大众日报社史撷英》,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关于这张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党报,她是真正的内行人,她笔下那些烽火岁月中的报社抗战故事,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又为读者所喜欢。
收到于老师书稿后,封面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我以我血著华章——《大众日报》在沂蒙”。好气派的书名!齐鲁大地一直是一片具有红色基因的沃土,沂蒙山的抗战故事也世代流传着。而从《大众日报》的角度来诉说这些动人的故事,却是第一次见到。带着对书稿内容的好奇,我开始了编校流程。
编校过程和我之前的预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 书稿内容果然生动有趣,于老师不愧是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的馆长,我惊讶于她居然掌握了这么多珍贵的史料。这首先得益于她长年对于史料的精心研究,也因为她经常深入沂蒙山区,采访那些当事人及其后代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都很珍贵,而于老师用非常生动的笔法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在编校的过程中,我好像也跟随于老师的足迹,去往沂蒙山区的村子里,听到那些老人们用乡音讲述他们一生的故事。
与当初预想不同之处在于:书稿里涉及很多当时的报刊、宣传册、县志这样的资料,很多来源已经很难查找。作为编辑需要对这些出处进行一一核对。在编校过程中,于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提供了很多资料的出处和详解,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深夜,只要我提出问题,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并给予明确的阐释。一次在核对书中一段文献时,我翻遍了各种资料,仍未找到出处。而当我询问于老师时,她居然一下就准确地指出了这段文字曾经在《青年记者》上发表过,我开玩笑地说:“您真是真人版的读秀(核对引文软件)啊,实在太厉害了!”和这样的作者合作,既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过程。编这本书,我从于老师身上既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她严谨、认真的学术作风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对一名编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作者简介:
于岸青,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高级编辑。对大众日报社史、山东根据地史及报业史、山东党史有较深的了解与研究,曾出版《一张报纸的抗战——大众日报社史撷英》。
经过几个月的编校,《我以我血著华章——<大众日报> 在沂蒙》终于结束了编校工作,开始了封面设计的环节。因为主题是《大众日报》的沂蒙故事,我和于老师一起选择了一个以当时报纸的样子为背景的封面方案,淡黄色的报纸内容若隐若现,我们按照于老师对封面的要求,还精细地把图案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反复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背景图案既不喧宾夺主,又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书终于印出来了!一册沉甸甸的书在手,想到编校过程中的那些辛苦与收获,真是感慨万千。尽管对书中的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无论翻到哪一页,我还是忍不住都从头读到尾。作为一名资深的高级记者和编辑,于老师的笔力太深厚了,她深知讲故事的奥妙所在。我相信读者朋友们看到那些崢嵘岁月的篇章时,会热血沸腾,会潸然泪下。在建党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庆幸:有于老师这样的作者为它著书立说,记录下这张报纸的点点滴滴,历史不容被人忘却。
作为一名编辑,自然希望多碰到这样的好作者和好书,但如此机会可遇不可求,唯有扎实提高自己的编校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在遇到这样的好书稿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它打造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
(编辑/ 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