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晨:用艺术点亮黄河第一隧
2021-11-19孟宪平
孟宪平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于2021 年9 月底开通,以“黄河根脉,岁岁安澜”为主题的济泺路黄河隧道景观正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毋庸置疑,作为万里黄河第一条以及中国最大的公铁合建隧道,济泺路隧道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的隧桥建筑史。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条文化之道。东望华山的城曲水泽,北眺鹊山的丛林烟雨,见证了古城文脉的千年流变。试问,艺术家当以怎样的巧思,才能将这深邃的千年意蕴和璀璨的当代蓝图向世人和盘托出?让我们走近济泺路隧道景观设计者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博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黄河九曲蜿蜒于穹顶
“黄河根脉,岁岁安澜”景观方案,赋予“第一隧”足够耀目和深入心灵的视觉惊艳和文化内涵。由张博晨主持设计的济泺路隧道景观,由风塔、照明廊道、隧口声屏障等一系列结构组成的贯穿隧道南北的一揽子景观设计作品。
景观设计之初,张博晨多次来到黄河边,从黄河中汲取灵感。经过日复一日的构思,张博晨有了初步的设想,他伏在桌前,用笔尖描绘出黄河隧道景观的草图,一笔一画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弯曲弧线是他以黄河九曲流为元素,诠释自然与城市的对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气势恢宏,给人以美感。隧道景观自然也要传承这种精神。“在景观表达中,水是作品的首要主题,我们看到的黄河水纹变为穹顶的力量,光影起伏变化中熠熠闪光。”张博晨介绍到。这是他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是独具匠心的设计珍品。隧外地表最引人注目的,是隧道南岸以118根水纹框架构成的长达百米的声屏障穹顶,起伏的波纹在光照下熠熠闪光,将黄河文化九曲蜿蜒、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幸福之树开放在廊道
“我就出生在黃河边,从小就在黄河岸边长大,喝着黄河水,触摸着黄河泥,眼中看到的是黄河水在流,云在动。”在谈到黄河隧道景观设计理念的时候,张博晨眼中透露着对母亲河黄河深沉的爱。
张博晨采用转喻、纹理、网格、光线融合创意提炼图形,表现穿越黄河文化千年历史、文化、生活之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产生跨越华美之感,表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树”是他设计主题的延伸。在进入南北隧道各150米的廊道中,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在灰地蓝天的静谧之中两侧平行而立的“白杨大道”。白杨,是北方人亲切得几乎忽略了它们存在的道旁树。但在这里,它们以黄土和黄河的色彩,以剪影般的形质,在温暖背光映衬下凸显出安然温情之气。这是朴素之树,坚韧之树,更是人民之树,幸福之树。
隧道景观中值得一提的是,隧道的风塔设计,以龙山文化黑陶纹样提炼,“黄河之光”的表现,运用艺术彩墨融合,采用镂空,赋予风塔更生动的文化艺术内涵。用艺术再现黄河文化中的符号转换,是延续龙山文化与水字的演变而创意的文化景观。高高的风塔从近处仰望,给人以巍峨之感,从远处眺望,又是一件充满内涵的艺术作品。
历史文脉渗透于点滴
这座隧道因为“星空”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在隧道和黄河的最深处,在绵延2000 余米的廊道中,人们将置身于星光闪烁的蓝色天穹之下,神清气爽,恍如梦幻。这是穿越现实的光与色,带给人冷静和清醒的深与蓝。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星空大道”都能激发人的想象,这是自然之深,也是历史之深。
以赵孟頫行书简体书写的南北隧道抬头大字,其温文尔雅与“鹊华秋色”的恬淡意境如出一辙;以龙山黑陶的古老纹饰,以及千变万化的变体“水”字幻化而成的南北风塔图纹装饰,呈现济泺山水绵延不绝的千年文脉。
从事这项设计对艺术家张博晨来说可谓正逢其时。曾多年留学法国的张博晨一向以天马行空的“跨界艺术”为业界称道。不过,从水墨到装置,从摄影到行为,尤其是回国后的几年来,他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艺术实践扎根于齐鲁大地,在日新月异的泉城发展中寻求艺术创意的立足点,这一过程显示出他艺术思维独具的自我调控和理性建构的品质。
张博晨说:“‘万里黄河第一隧的设计是用艺术来赞美黄河,黄河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们,在隧道中的可视空间中表达着一种根脉的力量与穿越之美。”从自然意象到文化景观,从千年古意到当代繁华,济泺路隧道景观显示出设计师自由驰骋、时空超越的审美灵性,可谓当代艺术思维融入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尝试。
如今“黄河第一隧”已开通,济泺路隧道主题设计成为济南北向的地标性景观,它所承载的“黄河根脉,岁岁安澜”的美好意象也已经渗透在泉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景之中。
(编辑/ 张媛媛)